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桃花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中的杰作,它是在《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同类题材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桃花源记》的深刻寓意和艺术成就,远超六朝志怪小说.其叙事忽有忽无,变幻莫测,体现了志怪小说的一般特征.其社会思想渊源,与《老》《庄》思想最为密切,有道教影响的痕迹,而与魏晋玄学及佛教无关.  相似文献   

2.
杨青 《文教资料》2014,(29):45-46
《纪闻》是唐代一部从志怪向传奇过渡的小说集,其中许多志怪故事已经明显不同于魏晋志怪小说,它们不再像魏晋时期志怪小说十分重视教化作用,反而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小说文学趣味也有所增强。与魏晋志怪小说相比,《纪闻》体现了唐代志怪小说一些新特点:淡化教化色彩;传递讽刺意味;凸显现实内容;注重文学趣味。  相似文献   

3.
《太原大学学报》2016,(3):39-43
《风俗通义》是东汉应劭撰写的一部关于风俗的书,该书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而且在中国小说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对魏晋志人志怪小说均有影响。目前学界对《风俗通义》小说特性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将其与魏晋志人志怪小说进行对比研究的文章至今较少出现。从内容取材、叙事手法、审美风尚三个角度对《风俗通义》和魏晋志怪代表作《搜神记》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风俗通义》和《搜神记》在创作上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洞冥记》、《十洲记》、《括地图》、《神异经》等异人异物类志怪小说应是汉代所作。特色为“神异”.想象怪诞.夸张奇特;两汉为志怪小说繁荣期,对后世小说影响很大。特别是异人异物类志怪小说.其影响一直延续至明清.此类小说繁荣原困.除汉人好神仙、盛迷信外,主要是汉人对周边的认识由局限、无知、幻想到武帝开边、局限冲破、异闻传入、激活了人们的想象.  相似文献   

5.
据《苏轼年谱》,元丰八年(1085)八月下旬,苏轼从常州赴知登州任途中经过扬州时,杨康功献醉道士石请苏轼赋诗。在次年九月,苏轼在大风淮口舟中写下《醉道士石》诗。由此看来,苏轼作此诗时,他只是凭他的记忆写,石仍然为杨所藏,这就排除了苏轼在石上自书的可能性,现存于山东青州博物馆里的醉道士石上的苏轼的《醉道士石》诗并非苏自书,当是后代好事者所为。  相似文献   

6.
《左传》中描写鬼怪的篇章,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志怪类的作品。《左传》志怪篇章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奇特的想象力和奇幻的意境等三方面。《左传》志怪篇章虽然只是鬼怪故事的滥觞之作,但是那种蒙昧、朴拙之美,是后世无法模仿复制的。  相似文献   

7.
《史记》写人记事是以历史、现实为主,同时有志怪成分。它保留、改造了一些神话传说,记载了来自民间的神异传闻,是志怪小说的母体。从汉魏六朝时期小说家创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志怪小说家多以史学家司马迁的实录原则来规范小说创作。志怪小说在思想观点和叙事方法上继承发展了《史记》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8.
六朝小说有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大类,但在《隋志》中,志怪小说见录于史部,志人小说见录于子部,这表明二者的文体不尽相同。以《搜神记》和《世说新语》为例,《搜神记》具有史书性质,却夹杂着不少虚构的成分;《世说新语》是小说文本,却又与历史纠缠在一起。处在史学与文学的边缘,是《搜神记》和《世说新语》共同的文体特征,但二者在结构篇幅、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方面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9.
纵观志怪小说发展的历程,有一条由物到人、不断人格化的轨迹,《耳食录》中则出现了与此方向相反的拟物化模式。以往的志怪幻想大都具有外向性特征,《耳食录》则表现出内向性特征。这些变化在志怪幻想自身的嬗变过程中具有创新价值,它触及和影响了志怪幻想的基本模式和框架,体现了志怪想像在某一方向上的转折。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把《耳食录》当作一般的志怪仿作看待。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借“醉”阐述了一种大度,一种心灵的愉悦,一种理想的追求,美不胜收。“醉”美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时空变化景物美;二是神形兼备人物美,描写的人物是“至美至乐”的,这里有歌唱生活的劳动美,有尊老爱幼的“德馨”美,有与民同乐的理想美;三是野趣野味野宴美,而“野”美美在哪里?四是由俗到雅追求美,从低俗的酒醉美到一般的山水陶醉美,再到高雅的“与民同乐”美,“醉”美的内涵在一层层变化着,追求着。读《醉翁亭记》还能品读到欧阳修的人生:一种心灵的畅达,一种理想的追求。总之,“醉”是美的。  相似文献   

11.
《崇祯长编》在记载崇祯二年的"己巳京察"时,"考察京官"的名单只载"北察"被处分官员,而不载"南察"被处分官员。这是一个非常反常的事情,因为按理应该把"北察"和"南察"被处分的官员都登载在内。至于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则应与当时和"京察"同时进行的"钦定逆案"有关。  相似文献   

12.
金庸小说不仅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更巧妙的是写出了这些形象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使读者在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中体会人物本身的感情变化。但金庸的小说创作道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很多探索和思考的过程,这些过程又分为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金庸小说中的人物都显现出了不同的人格类型与审美倾向。其总体特征表现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并不断地朝现实人生与现实人格发展。通过对这些过程的分析,探究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更好地了解金庸的创作之路和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3.
对购买的巫山神茶进行体外抗氧化及抗突变效果评价.通过体外实验分析,研究巫山神茶的功能性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的巫山神茶水提取物比低浓度茶具有更好的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1000 mg/kg浓度巫山神茶水提取物也表现出最好的抗突变效果.综合分析得出,一定浓度的巫山神茶水提取物具有较好的体外功能性效果.  相似文献   

14.
“X比(Z)最Y还W”是现代汉语比较句中一种特殊的构式.该构式的量度特征表现为“主观赋量”、“完型分析”和语势强调;具有一系列与主观性相关的构式特征:夸张语义、递进褒贬、反预期性以及反语使用;类推和认知心理的双重作用是构式产生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修辞策略是修辞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包括交际活动、交际目的、适应、修辞手段、谋略设计五个要素,文章仅对引起极大社会轰动的小品《不差钱》之修辞手段的巧妙运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地分析了中国法律传统中“原情定罪、原心定罪”的法律心理和法律原则的形成,并指出了它作为一种价值趋向对于中国法律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修辞学角度上看,幽默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而其在实现方式上与语音隐喻有着多方面的共同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上看,语音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其功能之一是要获得幽默。由此可见,语音隐喻与幽默是相互兼容,相互支持的。  相似文献   

18.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中李牟,其人之有无,由于史籍中记载简略,且有失实之处,成为一个悬案。依据新发现的博爱《李氏家谱》及实际考察所获得的材料,李牟实有其人,故里在今河南博爱唐村。他的父亲李自奇为拳师。他出身秀才,能文能武,加入李自成军后为将,与堂兄李岩同时遭李自成冤杀。  相似文献   

19.
天宝年间,安禄山起兵反唐而引发“安史之乱”。唐代大诗人李白满怀对悲苦平民的同情也为施展自己远大抱负而投奔永王李鳞成为其幕府一员。李磷兵败被杀,诗仙李白也因“附逆”而被长流夜郎。于是便引发了后世关于李白流放夜郎的数百年争论,至今仍未形成共识。本文不讨论唐玄宗的功过是非,也不讨论唐肃宗与永王李鳞的是非曲直,而是在参阅古代相关典籍与资料,结合当代研究李白文化的一些新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四个部分来综合阐述李白流夜郎的背景及其缘由。  相似文献   

20.
梁肃是唐古文运动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师从独孤及、李华,擢拔韩愈、李观、李翱诸古文运动干将。梁肃《绣观世音菩萨像赞》明确交代了其与李华的师生关系,因此李华女所绣观世音菩萨像并非为其亡夫崔绰祈福,而是为其父李华祈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