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中国一门新兴学科,冷战国际史研究目前主要聚焦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美苏关系.在对这一关系研究的过程中,如何从欧亚冷战的同步性来考察美苏冷战战略的出台,是目前研究需要拓展的,它将进一步深化人们对冷战起源的认识.二是集团对抗.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各自阵营中的盟国关系如何影响冷战进程,如何加强两大阵营的对比研究,是同盟研究的发展所在.三是第三世界.摆脱殖民主义的不发达国家很多都诞生于冷战格局之中,这些国家挣脱大国控制的方式决定了冷战格局由两极向多极的过渡,对冷战中第三世界的关注有助于理解冷战的终结.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成立后,美苏的对峙和冷战,对其造成了严重影响,联合国成为大国谋求自己利益的工具.80年代末世界政治格局的转换,为联合国发挥其维持和平、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带来了机会和挑战.在格局转换之机,作为第三世界国家中唯一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未来多极世界中的一极,中国的立场和主张将对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冷战开始后美苏双方以战败的德国为舞台,围绕柏林问题而展开的以军事对峙为背景的一次激烈的对抗。在柏林危机爆发前,苏联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已严重恶化,并且已朝着集团对立的方向发展。冷战伊始,美苏便首先在柏林迎头相撞,乃是因为德国作为一个被分区占领的国家,集中体现了美苏双方在争夺德国和欧洲中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在柏林危机中美国和苏联进行强硬的对抗,使人们第一次真正看到了美苏冷战对战后和平与安全所可能产生的可怕的危险后果。柏林危机是苏联在冷战开始后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展开的一次出击…  相似文献   

4.
从第三世界国家的困境看其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晓丽,吴宏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三世界国家随着政治上的独立而相继进入独立的发展阶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运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改造传统社会就成了这些国家的重要任务。这一特点决定了第三世界的现代化注定要有...  相似文献   

5.
美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历程50年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美国比较教育学科在过去50年来的发展历程,并对美国比较教育领域最权威学术期刊《比较教育评论》50年来发表的文献进行了内容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崛起成为世界的超级大国,美苏对抗的格局促使教育规划也成为国际竞争的一部分。60年代到90年代的冷战时期,美国的比较教育研究持续发展,但是其发展初衷仍在于美国的"大国"思维和"国际竞争"策略,90年代以后,比较教育者们逐渐摆脱了冷战思维,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帮助第三世界国家解决贫困和教育落后等问题,增进发达工业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如近年来文献对"德育与政治、意识形态"、"跨文化与国际化"等研究主题充分关注,关注的地区焦点也从中心转到边缘。美国比较教育的发展历程为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头二十年来英文世界冷战史研究有三个相关联的特点:冷战研究"去中心化",冷战与第三世界成为研究热点;冷战时期欧洲的历史重新受到关注,不少学者在研究欧洲冷战历史进程时,将欧洲放在中心位置进行考察,而不是把欧洲作为超级大国对抗中的一个客体来对待;有关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冷战史研究仍有不少优秀成果发表,其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有关冷战和平终结的研究成果。尽管英文世界学者们对于冷战研究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还难以达成共识,但是冷战研究将是一个永恒的学术领域,与一战、二战一样作为一个有完整时间段的历史事件为人们所记住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冷战最早是由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提出的,随后被引入美国外交政策中.冷战时期,美苏争霸态势不断发生转变,从而对国际局势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态势转变,对了解冷战时期的整个世界格局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美苏争夺为核心的东西方冷战是多种因素合力的产物。它深深根植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抗争,直接产生于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与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碰撞,而英国对冷战的爆发起了始作俑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者的共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一切变化,首先要归功于邓小平。邓小平理论初步解决了20世纪社会主义所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纠正了长期存在的对社会主义的偏颇认识,找到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模式和参照系,对整个世界的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美苏卫生交流一度为冷战铁幕所阻隔。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应对国内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美苏开始在卫生领域频繁接触。1958年美苏《文化交流协定》的签署重塑了两国卫生关系。但是在冷战的影响下,美苏卫生交流的发展阻力重重。尽管如此,1958—1971年的美苏卫生交流仍有效解决了脊髓灰质炎这一世纪性难题,推动了两国卫生事业的进步,助力了两国关系的缓和。冷战时期美苏卫生交流表明,大国之间可以超越冲突与对抗,在涉及人类共同福祉的领域展开交流与对话;同时也应注意到,这一时期的卫生问题被打上了冷战的烙印,成为双方在非传统领域博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50年代的南亚、东南亚是美冷战中美苏争夺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而印度作为该地区最大的国家对美苏来说有着不言而喻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兴起和它们之间的冷战是现代世界历史的必然。美苏冷战来自19世纪期间开始、并且愈益加速的国际权势分布的极化趋势,并且在相当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争的美苏关系史。意识形态对立与基本地缘政治环境中的超级大国利益竞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决定性地促成了美苏冷战。冷战史需要阐释的基本问题在于:冷战的起源、冷战的地缘政治特征和强烈意识形态性质、美苏军备竞赛、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冷战的全球化、冷战紧张程度的起伏变化、冷战终结和苏联瓦解的基本原因以及冷战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理论与依附理论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问题,出现了两大理论:现代化理论与依附理论。现代化理论从发达国家的角度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问题,认为发达国家已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走向现代化的现成道路,这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最有利的条件。依附理论则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落后直接缘自发达国家对其进行的经济剥削。在论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时,这两大理论都从外部因素出发,将发展问题设想得比较简单,而对于不同国家不同的发展背景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内部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未能予以充分考虑。尽管如此,它们对于发展中国家制定自己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亚洲冷战体制下,出现了中美苏三角关系的互动。当中苏结盟,中国与美国对抗时希望苏联的支持,与美国缓和时需要美国的诚意;当美苏缓和、中美、中苏关系紧张时,中国的外交就必然面临困境;当中美和解,中苏对抗时,美国则渔翁得利;而当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时,不再成为美苏冷战的筹码,中国终于摆脱冷战,导致了美苏冷战的终结。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和则三利,斗则俱伤。  相似文献   

15.
宣善文 《华章》2008,(19):44-45
冷战期间,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势均力敌,东北亚地区保持了相对稳定.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加,新的地区安全问题凸显.东北亚国家的国家利益和战略关系相互交错,能否建立一种更有效的新多边安全机制,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成为东北亚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16.
宣善文 《华章》2008,(20):44-45
冷战期间,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势均力敌,东北亚地区保持了相对稳定.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加,新的地区安全问题凸显.东北亚国家的国家利益和战略关系相互交错,能否建立一种更有效的新多边安全机制,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成为东北亚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17.
"美苏对东欧的争夺"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1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的新增知识点,认为它是导致美苏冷战的重要因素。新教科书为什么增加东欧问题?它又是如何推动美苏冷战的?为深化理解,我们设计了史料研读活动,以丰富史料挖掘宏大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论述"的能力,提升史料实证素养。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中国走向近现代化的尝试,是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并结合中国国情所做出的选择,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为自身发展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主要考点有: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9.
冷战起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争夺为核心的东西方冷战是多种因素合力的产物。它直接产生于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与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碰撞,又深深根植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抗争之中,英国对冷战的形成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朝鲜战争前(新中国成立至朝鲜战争前),存在美中苏三国,而远远没有存在美中苏大三角。中国仅仅是苏联的附庸。甚至,当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外交上还没有承认中国。整个冷战时期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就是美苏对抗,所以,美苏之间的敌对态势应该是支配整个这一时段的最主要因素,也是中国外交战略决策所依据的国际背景。而朝鲜战争是冷战的遗产在朝鲜问题上的反映,它是美苏冷战的产物,中国被迫参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