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原始性创新:效率、分布性主体间的交互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依据知识的分布性,提出了原始性创新具有分布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原始性创新效率系数的概念,而这一效率系数又是决定原始性创新成败的关键。其次,原始性创新分布性主体之间通过社会网络形成社会交互机制,并妥善解决了分布主体之间的知识产权问题、增强了组织柔性、降低了不确定性以及提升了组织资源的互补能力。最后,研究表明差异化的政府激励机制有利于协调原始性创新的分布性问题;纯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和应用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的匹配是原始性创新可持续性的关键;"科学共同体"内部信任机制是解决原始性创新分布性的枢纽;知识溢出区域的形成是原始性创新互动机制存在的重要环境。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创造学和心理学的视角,以物理学领域的194位诺贝尔获奖者、375位中科院院士和291位工程院院士为研究对象,探讨原始性创新驱动因素与创新绩效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良好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原创人才的创新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技法的形成,从而有效提高原始性创新的绩效。创新人格对创造性思维具有显著影响,而创新思维对创新技法具有显著影响。创造性思维在创新人格和原始性创新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创新技法在创造性思维和原始性创新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而创新人格、创造性思维、创新技法在成长环境和原始性创新绩效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政策制度环境正向调节创新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技法对原始性创新绩效的影响等。与我国两院院士相比,诺贝尔获奖者在创造性思维、创新技法等方面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3.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构建原始性创新、管理创新、企业财务绩效以及制度支持之间的研究框架,探讨企业如何充分利用管理创新和制度支持,在原始性创新中获利。来自303套双份调研问卷的实证分析支持文中假设,分析显示,原始性创新通过刺激管理创新的展开,从而间接作用于财务绩效的提升;管理创新是原始性创新和财务绩效之间的完全中介,且原始性创新和管理创新之间的关系受到制度支持的正向调节。  相似文献   

4.
杨燕  蔡新蕾 《科研管理》2016,37(9):1-10
关于原始性创新的研究多集中于其概念、特征、对企业绩效和竞争力的影响等方面,对原始性创新触发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创新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动机性信息处理理论为基础,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对触发企业原始性创新的因素及路径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原始性创新的触发机制模型。研究结论表明,利益相关者通过内外部两条路径影响原始性创新:其一是,对利益相关者的观点/评价的采纳为创新提供过滤机制,帮助企业筛除新颖但无用的想法,确保创新想法的"有用性",为创新产品的推出和商业化成功提供前提,即从内部触发原始性创新;其二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基于知识的声誉的感知为创新提供信号机制,为创新资金投入提供支持,并有助于用户接受创新产品进而实现创新产品的商业化,即从外部触发原始性创新。研究丰富了原始性创新的相关理论成果,对于促进我国企业的原始性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及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韩晨  高山行 《科学学研究》2018,36(1):114-122
通过引入两种不同层面和不同类型的创新,即宏观公司层面非技术形式的竞争战略创新和微观产品层面技术形式的原始性产品创新,并将企业绩效区分为财务和创新绩效,构建了创业导向、创新模式和双维企业绩效之间的研究框架。303套我国企业的配对调研数据显示:创业导向有助于竞争战略创新和原始性产品创新,但对原始性产品创新的影响更大;竞争战略创新能够提升企业财务和创新绩效,且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更强;原始性产品创新能够显著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却无法产生积极财务回报;竞争战略创新和原始性产品创新是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多重中介,前者在创业导向和财务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而后者则是创业导向和创新绩效之间的部分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6.
战略导向、互博意愿与产品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余浩  陈劲 《科研管理》2012,33(5):1-7
近年来,原始性产品创新被认为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区域产业升级的的关键;虽然国内企业能够认识到原始性创新的重大意义,但具体落实到创新行为上很少,导致企业原始性创新不力的根本问题是企业互搏意愿不足。而目前研究尚未明确互搏意愿的内在结构和具体绩效影响关系,从而无法解决企业创新实践中的存在认知与行为差异的"知行悖论"。本文以互搏意愿为起点,以生物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战略导向→互搏意愿→创新绩效"绩效关系模型,采用结构方程建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互搏意愿对于创新绩效作用显著,同时互搏意愿是战略导向与创新绩效的部分中介变量。该项研究结论为企业产品创新决策和提升原始性创新绩效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7.
基于知识生产模式的原始性创新发生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知识生产是原始性创新的主要基础,从基础研究可以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出发,将原始性创新具体划分为纯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和应用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然后,借助两种不同的知识生产方式,提出了原始性创新的发生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8.
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成效的关键突破口在于明确技术创新路径。以集成电路相关技术专利为基础数据,分析产业合作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勾勒典型合作创新路径;探究集成电路技术合作创新网络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运用复杂网络构建知识创新网络演化模型,通过仿真分析,考量各参与主体在集中型、多元型和混合型等典型技术创新策略下的知识流动情况,进一步分析主体创新绩效变化及网络结构演变。研究表明,知识创新能力对合作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参与主体技术差异较大时,采用多元型技术创新策略有利于创新主体发展,而参与主体技术差异较小时,则适宜采用集中型技术创新策略。参与主体对技术路径的依赖度会左右其对合作伙伴的策略选择,且依赖度超出一定阈值时会严重抑制创新绩效的提高,而这一抑制效应能通过创新主体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弱。在模型仿真分析基础上,提出三条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优化路径,即“创新网络边缘型节点寻求‘聚合节点’”“技术革新导向的节点外延合作关系”和“市场收益导向的节点加强内部联系”。  相似文献   

9.
在设计驱动创新元模型、领导用户触发创新模型以及客户需求轨迹断点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实践团体及其嵌入网络的原始性触发机制模型,并详细分析了触发机制模型的运作机理和原始性创新的阈值。重点分析实践团体及其嵌入网络的知识分布结构———框架、元件知识结构,强调原始性创新触发机制的本质是各类实践团体及其嵌入的不同层次的实践网络之间动态的知识流动、交换、合并和创新的过程。研究对企业分析自身实践团体及借助其嵌入网络的优势、在创新网络中选择正确的位势和创新方向、实现原始性创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来源,但尚不清楚企业如何利用其知识基础找到最优的知识获取组合策略。该研究考查了知识基础深度和广度水平下四种知识获取方式(内部研发、技术购买、合作研发和人才引入)对创新的门槛效应。基于172家生物医药企业的实证分析,证实了知识基础深度与广度在知识获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存在门槛效应;首先,随着知识广度的增加,内部研发与技术购买对创新促进作用逐渐增强,而研发合作与人才引入对创新却存在着倒U型关系。其次,随知识深度的加深,内部研发和人才引入对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技术购买和研发合作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逐渐加强。最后,基于知识基础的双重属性将企业分为知识贫乏型、专一型、活跃型、理想型和一般型五类,并制定出最优知识获取组合策略方格模型。  相似文献   

11.
基于服务化和商业模式理论,构建服务化战略、商业模式创新及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理论模型。以我国236家实施服务化转型的制造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产品导向的服务化战略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客户导向的服务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则呈U型曲线关系;商业模式创新在服务化战略影响企业绩效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从商业模式创新视角揭示了服务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拓展了服务化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理论,并对实施服务化战略的制造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来提升企业绩效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高绩效工作实践系统、知识扩散与突破性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剑 《科研管理》2012,33(1):71-78
突破性创新已成为企业盈利和增长的关键性力量。针对既有文献对突破性创新驱动因素的研究不足,考察了高绩效工作实践系统和知识扩散对跨国公司在华突破性产品创新的影响关系。基于165家在华跨国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填写的调查问卷,采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实证结果揭示了高绩效工作系统的三种实践:工作轮换、员工培训和跨部门沟通对突破性产品创新的前置效应以及知识扩散对突破性产品创新与企业绩效的传导机制,同时,本文还发现突破性创新导向的技术战略可以显著提高在华跨国公司的运营绩效。最后,论述了本文的理论贡献、实践价值、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针对开放式创新自外而内、自内而外和耦合三种模式,将以企业开放式创新中“知识获取-知识整合-商业模式化”的过程为观察点,构建企业开放式创新驱动因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探析企业开放式创新过程的驱动因素,绘制三种模式下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因果关系图和流图,并进行系统仿真模拟。研究发现,在企业以保增长为目标的情况下,会优先选择自外而内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在企业以降低成本为目标的情况下,会优先选择自内而外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在企业既要保持增长又要降低成本的情况下,会选择耦合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在自外而内开放式创新战略下,企业自第五年开始提升创新绩效;在自内而外开放式创新战略下,企业自第八年或第九年开始提升创新绩效。研究结果为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的关键驱动因素的寻找奠定理论基础,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秦剑  王迎军 《科学学研究》2010,28(8):1273-1280
针对既有突破性创新缺乏前端驱动机制研究的局限,考察了跨国公司在华的营销资源、技术资源及其交互效应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在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的经费资助下,利用165家在华跨国公司高管团队填写的调查问卷实证检验了相关研究假设。结果显示,营销资源和技术资源均与突破性产品创新绩效正相关,而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替代和互补关系,表现为两者的交互效应对突破性产品创新绩效的负向阻碍作用以及对突破性过程创新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同时,还发现过程创新对产品创新也有着正向影响。最后,讨论了研究结论、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并指出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韵江  马文甲  陈丽 《科研管理》2012,33(7):8-15
如何通过网络能力提升竞争优势、改善企业创新绩效一直是众多学者关心的问题。然而,以往研究忽略了开放式创新对二者关系的重要影响。本文探讨了开放度和网络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作用于创新绩效。以我国制造业的206家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网络战略能力、网络过程能力和网络关系能力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网络战略能力、网络关系能力均和开放度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交互影响。另外,开放广度越大,企业发展网络战略能力越有助于提高创新绩效;而开放深度越大,发展网络关系能力越有助于提高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6.
多变的市场环境会使企业的战略处于动态调整过程中,基于此现实背景,结合战略类型和战略激进度实证检验企业战略动态调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首先区分趋向保守型和趋向进攻型两种战略调整方向,落脚于企业创新绩效,以2011—2019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测度不同方向下企业的战略调整度,并采用有调节效应的曲线回归模型讨论财务柔性对倒“U”型曲线形态和拐点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企业不同的战略调整方向会使创新绩效两歧遂分,趋向保守型战略调整度与创新绩效显著负相关,趋向进攻型战略调整度与创新绩效存在倒“U”型关系;财务柔性具有非对称的调节效应,在趋向进攻型方向的调整过程中会延长战略调整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区间。因此,企业要及时随着市场环境作出有关战略调整,既要关注调整可能产生的经济后果,又注意调整的方向和幅度。  相似文献   

17.
合作竞争与技术创新:合作是中介变量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亮  张宗益  龙勇 《科学学研究》2008,26(5):1105-1113
 近年来,如何有效实施合作竞争战略被认为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虽然许多学者相信合作竞争能够促进企业绩效,但却少有研究给出实证支持。本文通过竞争企业间合作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的中介效应考察合作竞争战略影响技术创新的路径,并利用重庆市116家企业与竞争者建立战略联盟的有效样本数据验证了理论模型。结果表明,企业间竞争与合作对技术创新都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合作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竞争企业通过合作的中介效应间接地促进创新绩效。因此,竞争性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在竞争程度-合作关系-技术创新绩效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合作竞争提高技术创新绩效的瓶颈。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战略生态位管理(SNM)理论,探究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新型研发机构开放式创新模式,形成多元化创新资源网络,为社会创新管理及其发展提供新的视角。文章基于SNM理论,从新型研发机构与社会网络交互的角度出发,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开放式创新实践与创新机理、创新主体及不同程度创新模式的特征这5个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强调多元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联动,为新型研发机构营造良好的内外部创新环境,同时通过对比不同主体参与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发现多主体参与的完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能实现创新收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郑永彪  张磊 《科研管理》2013,34(9):36-45
委托代理理论重点研究委托人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通过制定相应措施来激励代理人朝委托人希望的方向去努力,主要工具是静态激励模型和动态激励模型。本文借助于委托代理动态激励模型,研究了在企业创新管理中,领导如何在不具备某些信息的情况下,激励员工在工作中保持长期的创新动力,完善企业创新动力机制中的政策激励。分别构建了在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共存等两种情况下,员工在常规工作和创新工作中的努力分配情况的连续时间模型,讨论了两种情况下最优激励合约的变化情况,并通过比较发现在过去与未来无关的条件下,员工的努力水平与将保持不变,并根据自己的利益来选择努力方向,忽视企业创新工作。建议在企业创新的政策激励动力机制中,将员工的过去业绩及努力成本都纳入到绩效评价体系中,来激励员工在不同时期调整其创新努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