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萧友梅先生将德语"kunstlied"翻译为"艺术歌曲"之前,中国艺术歌曲已经存在了,只是尚未定名。本论文试图从四个方面论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2.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模式发展经历了清末明初、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时期和20世纪90年代四个历史阶段:民国时期及其之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以"兵式体操"为主,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多种模式并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迅速发展壮大,不断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寻求科学的整合。  相似文献   

3.
华人在美国电影中的形象套话,主要体现为暴徒和效忠者。这两种套话的时间分别为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90年代;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末,从80年代末至今。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是现当代小说史上一个具有独特风貌的作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清新质朴的艺术风貌仍是汪曾祺小说研究的重点,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体特色"和"艺术渊源"的探讨上。思想意蕴的发掘是汪曾祺小说研究取得较多成果的又一个领域。研究方式的多样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与拓展了汪曾祺小说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凡 《留学生》2011,(2):54-55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0年起,陆续成批地派出留学生,到国外的高等院校留学。但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留学生的派往地,都是属于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及东欧诸国。直到1964年,中国才第一次成批地向西方发达国家派出留学生。  相似文献   

6.
胡世华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原籍浙江吴兴,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他建立了拓扑空间"非完整点"的概念和理论,还建立了将较少值具有函数完全性的逻辑嵌入较多值逻辑中去的系统方法。20世纪60年代初在国际上首先建立了有穷基自由半群上的递归函数和递归算法理论。20世纪70年代对算法语言的描述问题作了深入研究。20世纪80年代在递归算法的基础上研究了可计算函数在证明论中的应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相似文献   

7.
对元初著名诗文家、散曲家、笔记小说家王恽的研究,元明清三代研究多是总论性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研究深度广度上都有很大进展。90年代以后,文学史对王恽的评价虽然存在争议,但基本上给了王恽一个客观的文学史定位;单篇论文研究视角渐趋多元化,对其生平、作品、科学贡献等都有涉及。王恽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对其诗歌、散文、笔记研究较少;王恽创作与元初文化背景的关系尚需深入开掘;对王恽创作在整个元代文坛的地位及影响研究尚未深入;在其文风研究方面,除主体中和特色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特点尚待挖掘。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以来的淮河文化研究经历了酝酿、催生到正式展开科学研究三个阶段。酝酿阶段时间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催生阶段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1998年安徽省首届淮河文化研讨会召开前;正式展开科学研究阶段时间从1998年至今。淮河文化研究的繁荣局面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9.
王枫 《考试周刊》2008,(8):144-145
"新写实"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中国文坛上出现的一个重要小说流派.虽然其鼎盛时期已经过去,但对中国当代文坛的影响依然延续着.本文以刘震云等几位"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为例,探讨了"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60年代的合作化小说展现了合作化运动的过程,也写到了农村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精神风貌,其中富农形象的描写尤其值得关注。富农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初合作化小说中最重要的反面形象,系统深入地考察这时期合作化小说中的富农形象,探究富农形象塑造的来龙去脉及其政策依据,揭示合作化小说中"富农"形象勃兴的原因,解析富农形象的特征,思考作家与社会时代、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及其富农形象塑造的成败得失,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先锋小说因其独特的反叛精神和话语实验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坛上沸腾;到20世纪90年代先锋小说开始式微,甚至沉寂;到21世纪先锋小说家重现江湖。  相似文献   

12.
班队活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存在的学校教育活动.20世纪70年代前,这些活动多围绕大型节日以及全校性的大型文艺演出开展;20世纪70年代后,班队活动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培养其多方面的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13.
主要阐述新中国建立初期广西作家队伍人员的组成;中国作家协会广西分会的成立;民族文学创作出现新气象,广西文学事业步入初步发展的局面;新中国的广西文学与以往时代的文学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20世纪50至60年代初作家作品选介;"文革"时期广西文学的劫难与创作的艰难跋涉。  相似文献   

14.
<正>《活着》是余华先生的一部很好的小说,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不同国家发行。余华先生也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虽然,小说的名字叫《活着》,但全书讲的却是同"死亡"相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福贵,他的父亲是地主,妻子叫家珍,女儿叫凤霞,儿子叫有庆。20世纪40年代,那时候的福贵还年轻,嗜赌成性,输光了家产,气死了父亲,从少爷一下子变成了贫民。也幸好是这样,新中国成立后他没被划为地主,不然被枪毙的就是他了!解放前,身为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灵活的外交政策,对中国的和平崛起、世界的和平发展和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1.新中国成立——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拓外交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近代化分为前期与后期两大阶段(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 1.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化艰难起步。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与洋务运动的刺激。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冯友兰就已经开始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并逐渐将唯物史观作为其分析历史、社会、文化以及进行哲学创作的基本方法,成为当时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哲学的一个范例,这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冯友兰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术研究和"冯友兰现象"提供了部分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变革,都是直接或间接围绕苏联模式展开的。以对大学课程体系苏联模式的移植与形成、反思与调整、改造与突破为主线,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实践演进历程划分六个阶段进行系统剖析:1949—1956年以苏联模式为蓝本的课程体系的形成;1957—1965年以偏离和再次回归苏联模式为特征的修正;1966—1976年"文革"时期的"彻底改造";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全景式变革探索;20世纪90年代对苏联模式的突破性改革;新世纪超越苏联模式的提升性改造。梳理我国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变革轨迹及其成效,总结其有益的经验,为新时期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余华20世纪90年代小说表现了对人的日常生活境遇以及人生苦难的关怀,体现了存在主义的审美表征。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存在主义接受的简单性,以余华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小说无法体现纯粹意义上的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20.
九十年代以来汪曾祺小说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曾祺是现当代小说史上一个具有独特风貌的作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清新质朴的艺术风貌仍是汪曾祺小说研究的重点,其成果主要集中在“体特色”和“艺术渊源”的探讨上。思想意蕴的发掘是汪曾祺小说研究取得较多成果的又一个领域。研究方式的多样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与拓展了汪曾祺小说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