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冰心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最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其散文语言的艺术成就获得了评论界的高度赞誉,在读者中间更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冰心散文语言率真质朴,柔婉典雅,极富图画美及音乐美,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本文拟对这些审美因素进行一些探析。  相似文献   

2.
冰心的早期散文别具风采,独创了一种“冰心体”。她孜孜探求与创作的散文是丰硕的,在中国现代散文领域树起了一座精巧、秀美的散文雕塑。  相似文献   

3.
冰心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最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其散文语言的艺术成就获得了评论界的高度赞誉,在读者中间更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冰心散文语言率真质朴,柔婉典雅,极富图画美及音乐美,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本文拟对这些审美因素进行一些探析。  相似文献   

4.
海派散文是近现代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市民散文,其突出的特点是发现日常生活本身的美、幸福与乐趣,不求“载道”或本质,是传统文学中居于主流之外市井生活的发展与扩张。海派散文的发生与近现代上海的都市化进程相始终,本质上属于工商文化的精神造型。在一定的意义上,海派散文正体现了工商都会的主体意识,其所表达的是置身于现代工商社会中普通市民的人生感受与普遍心态,是近现代上海都市文化因内而外的主体性表现。海派散文作为近现代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市民散文或生活散文也同时标识着近现代中国工商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写人记事类散文、写景记游类散文、说理类散文都是各类散文中的典范,他的散文所呈现出的“真”、“美”、“散”的审美特征可以映照出中国现代散文整体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6.
经过60年的努力,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学科已初步建立,研究成果逐渐积累且相当可观,研究队伍大致构成老中青梯队层次.对今后的古代散文研究提出三点展望:1.努力实现古代散文研究与现代生活的科学对接;2.重建民族特色的古代散文价值体系;3.积极创新,大胆探索,减少低水平重复.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在散文创作中,以隐匿和游离的姿态对人生采取了一种距离审美的观照方式。这种距离审美的观照方式衍生出以反讽和消解为显著特征的戏剧化视角与思维方式,并在经意与不经意间运用了与之相应的戏剧化手段与表现策略,从而与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诗学形成某种惊人的暗合,成为中国现代散文中一道独特而又超前的奇诡风景。  相似文献   

8.
刘先生散文理论框架由四部分组成,即文体论(或范畴论)、创作论、批评论和审美物质论。他的散文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是文体论;而他在全书倾注主要笔力的则是他关于散文审美特质的界定。刘锡庆先生力主散文的净化,他认为被层层剥离之后的艺术散文,应以真实、自由的笔墨揭示个性,抒发感情,裸露心灵和表现生命体验。他认定中国散文史如同驾驶中国文学史一样,都是因人的被发现,被重视,才引出散文形式与内容的一次次革命。  相似文献   

9.
电视散文"印象中国"在题材、意旨上和文化散文相同,都对中国的地域文化作出描画和刻写;电视传媒艺术手段的特殊性使"印象中国"对文化散文在创作手段和行文方式、审美追求上有很多新的拓展,为文化散文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以都会生活与都会情感作为中心表现的现代都会散文在中国的发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且有着别于诗歌、小说等文体的别异形态。五四之前,集中于宋、元、明、清及民初,随着时代与商业等的发展,中国古典散文首先实现了自应用文体到趣味文体、由远在的乡村旷野到切近的都会景观与都会情感的转变。1920年代末以至1940年代,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已经具有了现代工商城市的面貌,也因此出现了散文创作的超拔与尖新,宣告了真正现代都会散文在中国的登场,体现了都会散文作为一种城市散文与生活散文的成熟。但乡土中国所产生的现代都会的特殊性决定了现代都会散文一直以来只是众多散文之一种,而且算不上强大的一脉,且时有着视角的分散等复杂的表现,但它却是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坛别一道虹光。  相似文献   

11.
陈平原的《中国散文小说史》和顾彬的《中国文学史?中国古典散文》都设有欧阳修散文论的章节。两家所言实际上反映出古代散文研究的两种普遍存在的突出倾向,即一是从研究现代散文的经验出发来研究古代散文;一是从西方美文的观念出发来研究中国古代散文。前者看重古代散文中和现代散文面目相似的作品;后者径直以所谓边缘性、附带性、分散性、私秘性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特性。这些似乎都有悖于从古代散文创作实际、批评实际出发研究古代散文的基本原则,因而,所得结论未必尽能深中肯綮。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我国现代散文创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中林语堂以闲适散文为主的创作实践为中国现代散文园地提供了一个新的品种。这一流派在现代文学史上乃至对现当代散文创作的影响和贡献都是不容忽视的:一是融合了中西方智慧的学养内涵和知性表达;二是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领域;三是开辟了现代散文文体探索的新路。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五十余年的台湾散文发展的三个层面或三起波澜,却是对应和同步比超前和滞后醒目,且三个层面或三起波澜,各有特定的内涵风貌,且呈层层递进之势,但又不是一波终了,一波又起,也不是一浪高过一浪,而是渐进和骤变并存,浪潮和浪潮之间,层面和层面之间,折叠有之,重合有之,褶皱错落,参差不齐有之,事段和层面边界的轮廓清晰,可以一刀切断不搭界,则决然行不通.这固然与笔者以一个拥有最广袤领土的母题,即乡愁作为人视角有关.用乡愁母体来统摄台湾散文五十余年间的发展和流变,是台湾散文对现代中国文学所做出的贡献的肯定和检讨.台湾散文第一次审美范式的创新,以第二代作家中的佼佼者最为自觉,成绩也最大.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末中国散文史上的奇观--老生代散文(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生代散文是中国当代散文文坛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一批活跃在20世纪最后20年的老年散文家,在他们的人生暮年,又创造了艺术生命的辉煌,为20世纪的散文文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散文展示出学者、作家所特有的历史哲学;他们学贯中西的丰厚学养,对当代文化本体散文的回归具有奠基之功;面对生活给他们带来的磨难,他们通达洒脱、俯仰自如。无论在文化人格架构方面还是艺术特质方面,都是后来者的典范。他们的散文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文本资源。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中小学及高校的语文教材中,诗歌散文作品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美学内容,通过教师多渠道的美育渗透,能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审美心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诗歌散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有效途径可以是:挖掘教材审美因素以陶冶情操、着力创设感染情境以激发美感、启迪想象以入境动情求美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进入中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完全正面的,我的理论正试图回到散文上去,与读者是亲近的,插科打诨的把我的观点说出来,非逻辑的\无理之理,我不会再写那种纯粹的学院派的理论了,我觉得那种论文是对理的谋杀。中国那些伟大的论文,《老子》、《庄子》、《论语》和《文心雕龙》哪一篇是用现在这种制蜡的论文模式,语言写的?中国最伟大的论文莫不是散文式的,包括朱熹、王阳明。如果中国的20世纪的新文化影响的论文这个小传统不自我反省,想想被文革抛弃、毁灭的那个伟大传统,只是一味地模仿西方,是没有前途的。中国当代教育的严重危机就来自以那种论文模式为基础的考试制度。而西方最近的思想家例如福科、罗兰.巴特、德里达等无不试图把他们的论文写得非理性,非逻辑,散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必要延伸。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在晚清“文界革命”的铺垫下,于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推导出自身的现代性构想。在“人的文学”观念主导下,以“人性的”、“个人的”、“个体的人”为价值设定的主体性因此成为现代性的理论基质。散文现代性理论主要倡导者的林语堂,进一步将散文现代性理论的基本设定明确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出发点——使“闲适”在主体性理论所坚执的文学独立自由精神辐辏下,成为散文美学追求,其意正在避免散文在文化启蒙运动中弘扬的文化批判性沦为实用性和工具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界出现的“精神散”,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不管是作家队伍的成因,还是它本身的成因以及趋势走向都会必然对中国散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它的多元格局,意味着中国思想界在现代环境下精神的独立品格成熟的到来,意味着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性理解上的成熟的到来,意味着中国散成熟期的到来已不再是遥遥无期的守望。  相似文献   

19.
断裂中的痛苦与困惑--20世纪散文理论批评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散理论存在着严重的缺失:一是散理论未获得独立的品格;二是散的概念模糊不清;三是没有完备的散理论体系。新世纪的散理论能否突破和跨越,关键在于明确概念,规范学科,构建新的散话语,确定现代意识的散理论批评视野。  相似文献   

20.
散文诗简论     
散文诗的文体定位决定了其以小见大的审美特质 ,在现代社会具有普遍的审美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