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媒高等教育既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又是服务传媒行业发展的高等教育.当下传媒高等教育的融合转型备受关注,如未来传媒高等教育的全球化资源开发、网络化教学、智能化学习等特点和要求,都是基于多维度的融合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传媒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路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对于其他高等院校的办学,传媒院校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它的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服务水平始终与传媒事业的发展紧密关联。深入推进传媒  相似文献   

3.
以传媒类院校为例,阐述了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提出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建构要立足行业、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行业高等教育及区域高等教育竞合关系构成、行业特色院校自身发展状况等四重维度.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具有协同性、渗透性、稳定性、整合性、发散性等特征.文章提出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由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能力、学术创新能力、产业融合及贡献能力、文化传承及浸润力、管理模式及治理结构优化能力等要素组成.  相似文献   

4.
邹联丰 《新闻战线》2015,(3):205-206
音乐传媒经历了纸质传媒、广播传媒、电视及声像传媒、网络传媒等四个发展阶段,对文化艺术带来的影响是双向的,在促进了公众文化价值选择的多元化和音乐艺术形式的创新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艺术价值的衰退和传统音乐魅力的弱化。正确引导音乐传播方向,可以促进音乐传媒为社会主义文化艺术服务。音乐传媒是指在一定的载体下,实现音乐语言与文化的扩散与传播,赋予音乐特定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的一种传播手段。音乐传媒的核心在于音乐的传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成为现代社会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相应的传媒力量也在互联网中找到用武之地,而另一个不可避免的文化传承课题也被摆在世人面前。主要介绍互联网传媒的优势,阐述互联网传媒与传统文化的作用关系,并探讨互联网传媒实现文化传承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当我们将电视传媒上升到文化层面上的时候,电视传媒也不单单是一种传媒的工具,它还有其更为重要的职能即文化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提倡的电视传媒应该是这样的传媒:它立足于电视台.放眼全社会,通过电视媒介的手段,来为社会大众提供文化服务,创造健康的文化氛围,诱导丰富多彩的生活时尚,制造文化消费的热点和兴奋点。与其他文化传媒形成良性的互动配合。共同推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当代传媒是现代传播工具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等现代传播媒介的总称.因其独特的社会影响力与传播功能,当代传媒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且应当有所作为,是新时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融合的媒介和桥梁.  相似文献   

8.
李斌 《声屏世界》2014,(12):15-18
<正>特色文化的创新开发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结构,拓展生态建设空间的重要内容。传媒作为新技术、新思维、新发明的载体,能拓展特色文化的生长空间,适应更广泛层次的受众的需要,让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落到实处。利用传媒推动特色文化创新开发,能助推中国化进程。利用传媒开展特色文化创新开发的当代实践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开发是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结构,拓展生态建设空间的重要举  相似文献   

9.
社会文化是一个民族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而在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新闻传媒推动着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同时新闻传媒还担负着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及负有社会文化传播与传承的职责;此外,新闻传媒还承担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家园的重大职责。  相似文献   

10.
王颢 《档案天地》2023,(1):31-33
<正>新《档案法》(2021年实施)指出:“档案馆应创新服务形式,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即“创新形式、强化功能”是档案馆服务的评价标准。高校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领路人,高校文化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在国家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笔者以南京审计大学档案馆审计特色文化的建设与推广为基点,通过整理和利用学校审计特色文化资源,为师生提供高层次、精细化的个性化服务,以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审计文化,关注审计高等教育,让审计特色文化彰显新时期内涵。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5G通信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日渐成熟,媒体工作开始向智能化转变,智媒时代降临。智媒时代,传媒行业在进行重构的同时,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人才培养方案落后、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低的多重困境。在智媒时代的背景下,只有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师资力量、教材教学、培养方案、实习实践等多个方面不断优化创新,做好传媒人才培养与智能技术的发展相适应,才能培养时代和社会发展实际所需的传媒人才。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化,为高校传媒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的挑战。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以应用型、复合型大学作为目标。纵观当前民办高校的传媒课程,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理论与实践失衡、教学方式单一、课程体系配合性不足、考核方式固步自封、与传媒业界脱节等诸多困境。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创新教学方式、搭建多种实践平台等策略着手,转变与创新民办高校传媒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传媒数字化是传媒产业重要的发展趋势。传媒数字化是传媒产业的发展产物,更是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社会文明向前发展的标志。传媒实现数字化给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影响,这些影响中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在传媒数字化时代,如果及时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能有利于我们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高校档案馆是实现高等教育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生力军。针对高校档案馆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过程中存在文化传承渠道较少、文化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提出了拓宽传承范围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构建特色学习科研平台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高校宣传工作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是实现学校改革发展目标的需要。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高校宣传工作在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当下,传统文化的强势复苏为唐诗传播造就了文化认同、市场拓展的条件,也为传媒产业提供了观念转变、模式优化的变革契机.随着我国本土文化资源产业化运作的成熟,唐诗自身的文化内涵与经济价值得到了普遍认可,其与传媒行业之间的效能转化也成为实现互利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在跨文化传播不断加强、传媒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下,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唐诗这—独特的文化资源,挖掘其包含的多重价值,合理对接传媒行业的发展需求,实现文化传承、效益提升以及社会引导的共赢,从而完成传统诗歌文化复兴与传媒产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关系:矛盾制约抑或互动促进 传媒创新和改革的核心动力是利益.利益是创造的动力,对利益的追求也不可避免地形成压力.当然,利益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但就一个媒体而言,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即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经济利益对于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迅速的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家传媒来说都是生存之基.但传媒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除了经济利益之外,还有对社会利益的追求.争取社会利益对一家传媒来说,可以提高公信力、影响力和美誉度,进而提高社会地位,得到社会尊重.从这个角度而言,社会利益是传媒的事业之本.  相似文献   

18.
传媒作为社会公器,作为政府、民众、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间的连接桥梁,不仅仅是传递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促进社会有机体各部分能了解外环境的变动,以求适者生存;更为重要的是让社会机体的各部分之间能充分地交流,实现最大化的沟通与理解,彼此协调,从而形成与加强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心理。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发展的新闻传媒,需要新闻传媒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以宽容、客观、公正、公平的理念塑造社会理性思考与人文关怀的氛围环境;在回应和谐社会的诉求中关注时事、关怀民众各群体、传承文化、引导并塑造健康、文明、公正…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尝试从两重路径理解传媒新质生产力:技术赋能路径侧重解读传媒业内部系统架构经由新技术赋能后的新样态、新特征,重点关注内容建设的守正创新、技术支撑的提档升级与体制机制的管理创新;功能拓展路径主要阐释作为社会子系统的传媒业在影响与驱动其他领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释放传媒新质生产力新潜力、新势能,着力解析传媒新质生产力的社会治理功能、文化传承功能与经济发展功能,进而促进传媒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涛 《青年记者》2012,(21):71-72
我们将传播各种信息的媒体称为传播媒体,简称传媒,它是信息由传播者到接受者所附加的有效载体,也是各种传播工具的总称.目前传媒的形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传媒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等.体育运动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不断扩大传媒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媒,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本身也发挥了传媒的作用.本文旨在阐述体育对传媒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