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1979年中美邦交正常化的完成为契机和新起点,卡特政府积极鼓励和推动对中国大陆实施经贸文化领域的紧密交流与合作。除了树立和宣传美国的伟岸国家形象,获得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与好处,还深藏着对中国大陆的思想文化层面的渗透与扩张,通过接触、交流、合作等途径与手段,不间断地对中国大陆民众进行"洗脑子"和争夺人心,进而最终实现对中国大陆"和平演变"的战略性目标与不懈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2.
一、"地球学习村"苏州中学园区校以"融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为理念,实施"地球学习村"计划。2007年"苏州德威国际学校"入驻,创设了多元文化碰撞的国际化环境。现已有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名外籍学生和1300多名中国学生同校学习交流。园区校还是江苏省唯一的一所中学"国家级汉语推广基地"。与国外20多所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美国华美协  相似文献   

3.
<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正式进入WTO的时代条件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空前频繁。与此同时,中西方文化正如其他领域一样进行着大范围的交汇融通,相伴而生的"文化碰撞"和交流失误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也是不可避免的。即便是在全球化使各国文化差异不断缩小的今天,仍然存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特征。中国的文化虽然说具有包融其他文化的特征,同时也包含着朴素的尊严意识。由此看来,中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格局,多种多样文化样式中,从影响力看,其主流大体可认为有三极。如将欧洲文化与美国文化看作世界文化的"两极",具有数千年传统、深厚根基及强大生命力的中国文化,可称为"第三极文化"。"第三极文化"植根于中国文明传统,同时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在品格。它以倡导文化多元化为前提,尊重文化的差异,反对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世界文化必然在相互影响下形成多元共存局面。中国式的"第三极文化"以"和谐"为理念,践行创造,在多元文化世界里确立自身位置,自主适应时代变化,与其他文化取长补短,共建一套共同认可的秩序和守则,一起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第三极文化"是学术命题,更是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目标。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传播、资源整合是通往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外贸易不断增加,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大国,拥有巨大的贸易顺差。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严重逆差。中国的文化逆差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近现代历史上的"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是中西文化交流中文化逆差的症结所在。导致文化逆差的原因除了历史因素外,还有因为中西文化价值观不同而产生的文化误读,更有由于西方媒体不实报道在西方民众中引起的对中国的不解和误解。中国要成为世界大国,文化必须与政治、经济同时强大。  相似文献   

6.
作为技术全球化的衍生品,文化全球化以文化传播为媒介,体现不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和互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之间的发展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呈现出在碰撞交流的过程中相互之间挪用、吸收、融合有益成分。"文化转换"(transculturation)正是体现出不同文化融合和趋同的现象。《花木兰》和《功夫熊猫》是两部以中国故事为背景的美国制造影片,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中国元素和美国精神。文章试图从人物、情节和场景三方面分析影片中涉及文化转换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美国华人移民家庭中的母女冲突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冲突,是具有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母亲与接受美国个人主义文化教育的女儿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是美国"熔炉文化"的基本特点,也是美国文化强大的主要原因.母女之间的冲突与和解,象征了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交融.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美国先进的个人文化教育,是华人移民在美国社会取得成功的应有之道.  相似文献   

8.
正文化具有多样性,而且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因此需要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才能促进中外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繁荣。一、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播放水墨风格的视频:周杰伦的《青花瓷》,学生和教师边欣赏边唱。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国风"。也正因为古代中国瓷器的广泛传播,使得"中国"与"瓷器"成为密不可分的双关语,瓷器的英文也可以叫china。而中国的瓷都是景德镇,作为一个江西人,学生会说:"我骄傲"!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汉水文化与中国其他地区区域文化,以及现阶段与社会主义文化的交流、撞击中,成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汉水文化在这一融合的过程中,其固有的文化传统也已发生了变迁,但仍然保留着自身的文化成分和文化认同。汉水文化在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交流、撞击与融合中,既有进步的、上升的文化转型,也出现了退步的、下降的不和谐的亚文化,但这些层面的文化成分,在这一过程中被逐渐消融掉。  相似文献   

10.
文化身份的探寻、中美两种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一直是美国华裔文学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伴随并推动了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赵健秀与汤婷婷之间的"赵汤论争",从侧面反映出华裔在思索自我身份、寻求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美国主流文化与少数族裔文化间的碰撞、冲突和交流。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发展至今,已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但双方在文化交流的深度、人员素质、制度保障以及文化认同等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建议从建立文化交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与东盟国家文化认同和融合,以及进一步完善文化交流保障运行机制等方面,促进双方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实现各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中国和东盟各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倡导通过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来促进国际领域教育家、实践者和哲学家们在一起分享彼此的知识、智慧,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相互理解.本文概述作者从事不同文化间对话的一些经验,然后探讨比较教育学术界对理解全球化时代文化传统和教育的影响,指出教育交流有赖于技术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也需要本土的、边缘文化群体以及贫困国家的参与,这些群体或因国家资源贫乏而无法跟上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应该在保持文化的完整性,减少不同文化间冲突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沿着全球化背景——当代中外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建设这一路线,通过对中外文化交流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和对学者们的中外文化交流观的探悉,探究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的具体国情,研究在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主流文化的中国,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交流,使其向着促进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冲击与文化适应问题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研究和改革是在西方教育理论和方法的话语背景中展开的。我们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理论方法时,过于注重操作和形式化层面,而这些理论和方法背后的社会、文化价值和冲突往往被忽视了,从而导致了理论上过度推论和实践中的种种不适应。从文化人类学、知识社会学、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视野出发,分析目前在教学改革中教师普遍面临的文化冲击和文化适应问题,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教育文化十分丰富,对西方教育文化的学习一定要注意与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关系, 注重在传统教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整合。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新趋势,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是形成完整的"中国人"观念,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家事,而且应该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人类大事,也是中国恢复自己亚洲文化宗主国的历史,同时还是中国从农耕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文化具有双重性,印体现人类共同价值的共同性和体现民族价值的民族性。文化交流在中美关系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在中美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文化交流起着不同的作用。着眼未来,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我们既要积极加强中美间的文化交流,也要防止美国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渗透。  相似文献   

17.
International exchan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ducational opening up, cooperation, and connec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It also serves as a unique strategic resource, helping to develop and consolidate mutual political trust, diplomatic exchange,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cultural exchange and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by enhanc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We have seen positive contributions made to our progress towards peace among peoples, and noted the irreplaceable role played by China.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global international student flow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experienced a development process in education from language students to students at all levels and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The change in the typ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and of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reflects the Chinese spirit and the broadening the appeal of China’s programs. It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e fulfillment of the “Chinese Dream,” contributing to national revitalization. The trade imbalance between exporting countries and destination countr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 has been reduced.  相似文献   

18.
从中美文化差异看中国幼儿数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253名中国幼儿园教师的调查,揭示了中美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幼儿教育方法及教育观念的差异,并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从文化差异的视角对中国传统的幼儿数学教育实践进行反思,认为当前的数学教育改革应该在保持自身文化特点的同时吸收西方教育理念的积极因素,并指出这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文化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徐诚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35):15-17
制度变迁是累积性的因果关系,教育行政体制变迁必然蕴涵文化演进.英、法、美、日、中的教育行政体制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根源,文化演化的制度变迁观对于解释教育行政体制的稳定性与变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的教育行政体制是建立在中国文化传统及其演化基础之上的制度变迁,必须继承或涵化中西方文化中的优良基因,避免激进式制度变革,从而使教育行政体制改革走向民主化、科学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邬大光  林莉 《教育研究》2005,26(6):48-53,67
教育是一种交流活动,教育交流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学是实现教育交流最有效的机构之一。教育服务作为现代教育交流的一种概念和形式,正在赋予原初意义上的教育交流新的内涵,而高等教育层面上的教育交流,正在催生着教育属性的变化,或者说是教育交流在本质上的一种异化。历史上,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影响因素和根本动力, 经历了由文化力量为主到政治力量为主,再到经济力量为主的转变,而每次转变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教会大学,集中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外教育交流背后的利益冲突与政治反抗;当代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舞台上,经济因素日益成为重要方面,其中,教育服务是一种具体的表现方式,但却是一种教育异化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