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外交的核心载体就是国际传播.传播决定了国家的影响力,现代媒体的介入促成了内政外交一体化;现代媒体成为国内公众参与外交的“新闻广场”;国际传播直接影响国家软实力;互联网等新媒体已成为公共外交竞技场;媒介素养是现代外交官的必备能力.因此,我国公共外交的理念,应进一步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立足点要从“以我为主”转向“以国外受众为主”,话语体系要从“中国官方语言”转向“国外受众语言”,传播方法要从“讲道理”转向“说故事”,主体要从“官办”走向“民办”,内容要从“政经利益”走向“文化交流”,传播模式要从“被动应付”走向“主动设置”.当前加强公共外交、提升中国影响力的对策建议是:整合“三外”力量、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巧妙借助境外媒体、重视国内舆论引导、妥处国内突发事件、用好新兴媒体平台、提升外交人员媒介素养、培养“民间大使”、建立效果评价体系、加强国际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2.
网络新词在平面媒体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新闻报道越来越多元化,网络新词已经跃然到新闻报道的各个层面中,尤其是传统的平面媒体新闻报道改革,破旧立新后大胆引进网络新词,使新闻报道更加平民化,更加“接地气”.文章就网络新词在平面媒体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做初步探析,意在辩证地看待网络新词在平面媒体新闻报道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且倡导新闻媒体能够合理地使用网络新词,受众能够科学理智地对待网络新词,这是一个语言使用者对语言发展应有的态度和认知.  相似文献   

3.
吴明  胡蝶 《出版参考》2005,(11):30-31
在中国外交史上,除了像周恩来、陈毅、乔冠华那样优秀的男外交家,还有一大批闻名中外的外交官夫人。她们或本身就是外交官员,或身为外交官的夫人,通过自己的各种优势与努力,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1992年,杨德炎先生收到一封信,当时他是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的外交官.这封信是老出版家陈原先生写的,信中有一名话让杨德炎热血沸腾:"与其浪迹天涯,不如做张元济传人."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个例(新浪微博“billgates”账号),展现出个人微博产生的外交效果,发现名人微博有制造议题、引导舆论、构建形象等优势。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将微博中人与人的关系量化,使用专业软件Ucinet和Rost进行数据分析,体现微博网络传播时形成小圈子,普通人置于圈外“围观”--即“小圈子”和“弱关系”的缺点。此研究有着理论意义和实证意义。理论意义在于,就名人进行公共外交的优缺点进行案例陈述,实用性在于对名人如何更好地进行公共外交提出了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6.
“小鲜肉”、“亲”等网络语言等成为流行语,传统新闻媒体该如何采用这些网络体?目前,网络体、新闻体好像风马牛不相及.网络体在网络空间中传播,新闻体在报纸、电台、电视台中“江山依旧”.但是,笔者认为,随着网络体的受众群体越发广泛,网络体会越来越多地迈入新闻体.  相似文献   

7.
倪玮 《报刊之友》2013,(10):48-50
本研究通过个例(新浪微博“billgates”账号),展现出个人微博产生的外交效果,发现名人微博有制造议题、引导舆论、构建形象等优势。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将微博中人与人的关系量化,使用专业软件Ucinet和Rost进行数据分析,体现微博网络传播时形成小圈子,普通人置于圈外“围观’,_即“小圈子”和“弱关系”的缺点。此研究有着理论意义和实证意义。理论意义在于,就名人进行公共外交的优缺点进行案例陈述,实用性在于对名人如何更好地进行公共外交提出了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新闻学者和新闻业主历来都喜欢把美国的新闻工具标榜为“自由”、“民主”的“商业企业”之类的,二次大战以后,随着美国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美国政府越来越把新闻工具用来推行内外政策。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就曾赤裸裸地说过:“在宣传上使用一个美元,等于在国防上使用五个美元。”曾任美国新闻处头头的理查德·艾伦也宣称过:“外交官使用新闻工具正象军人使用火药一样。”昔日那种“商业企业”之类的论调已蒙骗不了人了。美国南依利诺斯大学新闻学院一位博士研究生名叫吉奥蒂卡。雷麦普拉萨德的,把这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当前报刊体制改革的大环境及科技期刊本身的特质出发,剖析科技期刊从业人员角色转型的重要性。成为一名优秀的“检验员”,做一名会学习的“学生”,成为一名“外交官”,成为一名营销大师,做出色的“管家”,将是新时期编辑角色转型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常晔 《青年记者》2012,(2):38-39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网络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报纸、广播、电视作为传统媒体,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电视媒体作为电子传播时代的“宠儿”,也正经历着“失宠”的危机.为了应对冲击,化解危机,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都被搬到了网上,借助网络这个平台进行更广泛的传播.节目上网后,许多东西都发生了改变,受众特性、传播手段等都变得和以往传统的电视传播不一样.  相似文献   

11.
网络信息检索工具评价指标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韩圣龙 《情报学报》2001,20(4):471-477
本文讨论了网络信息环境下 ,传统的信息检索评价指标体系遇到的困难 ,介绍了两位美国研究人员H .VernonLeighton和JaideepSrivastava提出的“相关性范畴”和“前X命中记录查准率”的概念 ,并对他们查准率计算公式做了一些改进。本文的最后对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的评价指标做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2.
周靖婷 《青年记者》2017,(23):51-52
因为特殊的政治身份和传统的政治生态,政府官员在民众心中形成了一种“严肃、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刻板形象.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微博、微信的普及推广,自媒体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开始重视媒介形象的塑造.一大批“网红干部”通过网络与民众沟通,了解民情民意.他们的网络言行获得了民众的关注和好评,媒介形象越来越亲民、正面.  相似文献   

13.
“三农”报道是各级党报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随着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推进,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三农”报道又是一个传统报道,要做新做强有一定的难度,而且随着报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受到挑战。如何做新做精做强“三农”报道,做出自己的亮点、特色呢?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14.
朱亮 《青年记者》2016,(35):4-5
“弹幕”是指一种特殊的网络视频评论形式,观众的评论会以字幕的形式从右向左滑过视频画面.国内两家最早的弹幕网站分别是“AcFun”(简称“A站”)和“哔哩哗哩”(简称“B站”),本文主要选择这两家网站为研究对象. 随着弹幕的被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弹幕使用群体的不断扩大,弹幕文化逐渐发酵而成.它具有相对小众的文化群体、颠覆传统的观影方式、反叛主流的价值观念等几个特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认为弹幕文化属于网络亚文化的范畴.弹幕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对主流文化存在一定的抵抗,但是这种抵抗并非全面的反抗.  相似文献   

15.
近两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内地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络,网络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强大力量。本文试图把网络的特点与舆论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分析适用于解释传统大众传播与舆论关系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论是一种新型的舆论形式,它是指网民对于自己所关心话题,以网络媒体为载体,通过网络公共空间,公开表达的意见.在中国,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论坛(BBS)及新闻跟帖以及微博等共同反映与形成.在现代传播环境之下,大学生使用互联网并在网络上表达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了具有大学生群体特征的网络舆论行为.从“哈警察打人事件”到“躲猫猫事件”,从周久耕“天价香烟”案到河南“灵宝跨省抓捕发帖人王帅案”等等,这些著名的网络事件的传播和解决,网络舆论尤其以大学生为代表的网络舆论以其独特的方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郭玲 《大观周刊》2011,(15):26-27
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沐浴下,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不断提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开始担忧我国的发展对其自身发展的限制与影响,“中国威胁论”迅速蔓延。面对新的国际环境与形势,我国逐步调整外交政策,确立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与战略。  相似文献   

18.
八十年代,情报工作不再限于传统的采购、标引和文献贮存,取而代之的是:情报工作在协作、经济领域的研究和技术革命的发展等方面产生着越来越明显的推动作用.同时,新技术的运用义促进着情报工作的改进.在这种相互促进过程中,“网络”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使人们萌发了资源共享的要求,这种要求自然导致了图书情报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对“网络”  相似文献   

19.
华强 《档案与史学》2004,(1):31-35,43
一、上海小刀会对英美法三强的外交方针 上海小刀会1853年9月起义,时距上海开埠已经10年.上海设立租界,成为中国对外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口岸,驻有英美法等外交官、商人及侨民若干.小刀会起义以后即面临对英美法三强的外交方针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Internet深入发展,网上犯罪的技术性、专业性、智能化程度也愈来愈高,对网络危害性也越来越大。如何搞好中国因特网法制建设,还网络一个清新、健康的“网络时空”?本文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