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雪》被收录在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科书中,读完附录《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有几个问题总是萦绕在脑际,挥之不去。《雪》的主旨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雪”,其用意是什么?如果像附录中所说,“鲁迅在自然景物描写中寄托了自己的爱憎感情,向往江南雪景温暖的春天一般的美好理想,而憎恶把朔方的雪变得孤独和冰冷的严酷的冬天,就是鲁迅在这篇散文中所寄寓的幽深的情怀”。“在这些‘江南的雪’的情景描写中,鲁迅倾注了自己多少向往、景慕的深情,美好的图景,寄寓了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境”。那么文章第三段该如何理解?“晴天又…  相似文献   

2.
正《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首散文诗,被收编在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中。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不惜笔墨,通篇采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描绘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极写江南雪的柔美和朔方雪的壮美,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江南雪的眷恋和对朔方雪的热恋、执着追求。一、江南的雪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把暖国的雨与朔方的雪进行对比,突出朔方雪的冰冷、坚硬、灿烂,同时自然引出江南的雪。写江南的雪,作者只用了"滋润美艳之至"几个字就高度概括了它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它与《野草》中的大部分篇目不同,不是用奇倔的意象和象征的语言表现作者的孤独前行与反抗绝望.而是用较有华彩的语言对照“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花”,在“江南的雪”中又有自然的雪景与人工的雪景的对照.直到篇末才写到“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灵”,才隐约透露出《野草》那种“荷戟独彷徨”的韵调。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散文诗《雪》是一篇较难讲解的课文。要是单讲雪,倒也容易理解: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的,孕育着春天的消息;朔方的雪蓬勃奋飞,跟严酷的黑暗现实进行着英勇的斗争,以此阐明鲁迅写作本文的思想感情,也显得合乎情理。难就难在:既然是写雪,为什么开头结尾却都写了雨?怎样理解“暖国的雨”和“雨的精魂”?它们对表达主题思想起什么作用?在通篇结构安排上又处于什么位置?这些问题不搞清楚,全文的主题就不鲜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选了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作品《雪》。作者在“朔方的雪”和“江南的雪”的对比中,突出朔方雪的特质——孤独而寂寞,旋转而升腾!因而作品的意境显得磅礴而大气。掩卷沉思,仿佛看到那一往无前、奋勇杀敌的斗士!但当我们读文章的开头句“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雪”时却颇为费解:为什么作者写“雪”却要从写“雨”着笔呢?查阅有关资料,对此言之者甚少。仔细研读,笔者认为作品开头至少有以下作用:  相似文献   

6.
雪,是雨所凝而成,是雨的精魂。然而,暖国的雨虽然自由活泼,却“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鲁迅先生写雪,别开生面,起笔有意发问,并且由此通贯全篇:一是把“雨”和“雪”作对比,藉以引出下文的“江南的雪”;二是将具有冰冷、坚硬、灿烂雪花的“朔方的雪”联系起来,为结尾用“雨”收束全文布下伏线。作者对江南的雪满怀深情,用浓墨重彩绘出一幅萌动着青春活力的江南雪景图,意境新美,内涵丰富。作者赞美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从质与形上表现其特色。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板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来比喻它,  相似文献   

7.
关于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的主题思想,语文界的看法颇不一致,有的甚至是针锋相对的。本文试图就这篇散文诗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对有的研究者所持的论点,提出一些质疑。 我认为,《雪》这篇优美的散文诗,通过江南的雪景和朔方的雪景两幅画图,描绘了南方和北方不同的生活画和风俗画,表现了鲁迅先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强烈的生活情趣,从而反映了鲁迅先生对美好事物的缅怀和对壮丽斗争的向往,同时也流露了作者当时那种尚未明确看到革命前途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散文《雪》中描摹了三个意象,作为雨的精魂的朔方的雪契合了鲁迅的“尊个性而张精神”的主张,也是他不绝的希望象征物。  相似文献   

9.
《雪》在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意境明朗,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在北方的雪与江南的雪的对比中,用不同的情调表现了作者的追求和情感倾向。比较江南的雪的滋润美艳却不能持久和朔方飞雪如粉如沙绝不粘连的孤独、自由的抗争精神的描写,在北方的"凛冽的天宇"下孤独而坚硬的雪的抗争精神更让鲁迅倾心。本文着力表现作者在大革命失败之后为自由和民主奋斗的不屈精神。  相似文献   

10.
春雪     
我生在北国,从小爱看雪。少年熟诵"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的诗句,至今记忆犹新。鲁迅对北方和江南的雪,作了精细入微的描写:"江南的雪,要以滋润美艳之至了",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它们绝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下、枯草上"。  相似文献   

11.
感情的精魂     
鲁迅的散文诗《雪》是一篇绝妙的内心独自,作者在短小的篇幅中奏出了憧憬、追求和呼号、抗争的二重奏。由眼前的朔方之雪,想到了暖国之雨,由暖国之雨想到了江南之雪,由江南之雪想到了逝去的童  相似文献   

12.
一、毕竟是八月雪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诗《雪》里,将朔方的雪的特点概括为:“如粉,如沙,毫不粘连”。倘若朔方的雪不论何时都是此如,那么在卷地而来的北风中,这种雪怎么会附着在树枝上,形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景象呢?在新疆北部生活过的人都知道,隆冬季节,气候严寒,雪花不易溶化,显得干,的确“如粉,如沙,毫不粘连”。大风一刮,雪粉飞扬。这时,即使在树林里,也见不到岑  相似文献   

13.
春雪     
我生在北国,从小爱看雪.少年熟诵"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的诗句,至今记忆犹新.鲁迅对北方和江南的雪,作了精细人微的描写:"江南的雪,要以滋润美艳之至了",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它们绝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下、枯草上".  相似文献   

14.
散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重深度和广度。鲁迅的《雪》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美文,作者在朔方雪的表现中寄寓了一种人生美学理想。通过把握意蕴、深度挖掘可以突出教学重点,适当拓展资源、广度延伸可以突破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15.
发表在《江苏教育》(中学版)去年第二期上的周锡贤同志的《谈〈雪〉中的“雨”》一文,认为《雪》中的“雨”是“春风化雨”的意思,是革命大好形势的象征。这是作者感情的寄托,也是全文主题之所在。他认为《雪》中的“暖国”指的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粤闽地区”,而“当时的广州是全国革命的中心”,所以《雪》的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喛国’形势的赞美、向往之情”。据此,作者认为《雪》“表达了作者为争取革命胜利的前途而坚持战斗的信心和决心”。首先,我认为,这种理解不符合鲁迅先生当时的思想实际。包括《雪》在内的《野草》  相似文献   

16.
一 鲁迅先生<雪>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或者进一步说,与之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江南雪与朔方雪是什么关系?据笔者有限的阅读视野,有三种说法.一是并列说,所谓两幅画面,两种情感,优美壮美;追求美好环境,反抗寒冷环境云云.二是主次说,如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的"有关资料"选录了钱理群教授的话:"相比较,他(指鲁迅)更醉心于‘朔方的雪花'.  相似文献   

17.
《故乡》是一篇用第一人称写的短篇小说,根据小说情节, 课文作了一幅插图,插图里有作者本人鲁迅的像,显然鲁迅这个像就是小说中的“我”了。我认为,这个插图不当。鲁迅的小说(除了历史小说)里,人物大都有生活原型,小说中出现的“我”多少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7月15日晴独坐黄昏,雨打芭蕉。江南,多雨。是谁说江南是易碎的玻璃。没错,江南是晶莹剔透的,是水筑造的城市,但他并不脆弱。至少,我喜欢她的温婉轻柔。江南的气候,虽温暖,虽明媚,不像朔方那样煞骨,也没有凛冽的瑟瑟寒风,更没有冰冷撩人的雪,却有多情的烟雨。江南的雨,是飘忽不定的,或许笙歌起,须臾,云消,烟散。雨水朦胧,像那脚步轻盈的女子,回眸,不  相似文献   

19.
九年义务教材五年制第六册《三味书屋》一课,讲述了鲁迅先生小时在三味书屋学习的故事。鲁迅先生为料理家务,往返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一次迟到受到了寿镜吾老先生的批评,于是鲁迅在书桌上刻下了一个“早”字,从此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文中对“早”字有几句形象生动的描述,“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衬托出鲁迅先生把“早”字刻进心里的暗暗决心。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对学生进行严以律己、遵守时间教育的好教材。笔者教学这一课,紧抓“早”而设计教程理解内容,紧扣“早”而适时进行思想教育,围绕“学…  相似文献   

20.
章通过对《雪》的阅读反应描述,展示了本中存在的强烈的反讽效应:暖国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确定了《雪》的象征意蕴及其反讽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