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缺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必须确立和构建科学的“多民族文学史观”,充分尊重和肯定少数民族文学主体地位的实际性存在。汉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长期互动、共同发展以及少数民族文学史的融合途径都参与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史和主流文学史相互融通的路径,并且在价值层面对少数民族文学史构建合理性进行评判,对最终通达多元汇通的多民族文学史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文学是多民族文学构成的共同体,具有多样统一的特点.一般来说,目前流行的高校文科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绝大多数没有充分注意到中国文学的多民族性这一特点,所述内容基本上是汉族文学及少量的少数民族作家的汉文创作.亟须编撰尽可能真正再现中华多民族文学原生态和民族特点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正确认识并解决好相关的理论问题是编撰多民族文学史教材的前提.应以多民族文学史观为指导,从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融合的切入点审视中国古代文学现象及其流程,对古代少数民族的作家书面文学和民间文学口头创作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基础研究和各民族文学专史的编写是综合性的多民族<中国古代文学史>产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文学是多元一体的多民族文学。然而,目前流行的高校文科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的编撰均是以汉民族文学为本位书写,忽视了中华民族文学的多民族性这一基本特质,多民族文学史教材的编撰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多民族文学史教材的编撰中,要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编撰理念出发,并不断深化教材内容;适当突出少数民族文化。注重平衡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之间的关系;重视发掘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特性,弱化“汉民族中心主义”的文学意识;同时还要注意学术资料的整理与搜集。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分析 “多民族大家庭”是上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中华一家”中的一课。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能够说出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一些民族的主要生活区域,同时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在共同创建中华文化中形成了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5.
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文学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文学性问题:其一,追溯现当代文学史发展过程中“文学性”缺失的现象;其二,回归“文学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的可操作设想。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文学历史悠久,编著成书匪易,但不宜固守现状 诚如一位学者说:“中国文学是中国民族生活的反映”、“中国文学是中国民族智慧的表现”、“中国文学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寄托”,其价值自然是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绝不是任何人所可随意否认的。就因为“中国文学史的性质,是记述说明中国文学发展演进的大势,研讨历代重要作家的成就,分析过去重要作品的内容,从民族混合上,地理发展上,乃至从政治演进、经济变化、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7.
以往的中国文学史基本上是汉族文学史,普遍存在着整体性的缺失。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是一种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化的地域文学,特色鲜明,在文学史上有着典型意义。文章就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的写作缘起、研究对象、理论框架、写作体例、思路与方法等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系统看法。  相似文献   

8.
文学编年史著作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重写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价值的文学编年史都不是原始材料的无限罗列,而是包含了著者诸多深刻的学术思想与良苦的学术用心.“变中有常”的中国谱系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成为文学编年史构建的基础理论.我们理想中的“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应该从中国文学发生历史性新变的晚清时代开始,一直编写到“现代”结束、“当代”开始的时刻.它将自觉致力于发现被以往诸多文学史忽略的文学细节,并纠正以往文学史中存在的一些讹误.  相似文献   

9.
环境文学是在自然文学、生态文学的基础上深化而来的,具有融合文学、生态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美学等多学科视角、思想、技巧、理论于一体的总体美学特征。环境文学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但中国文学对这一领域的理论反思和创作研究还一直非常薄弱。中国环境文学应该在借鉴和吸收欧美环境文学的传统的同时加强本民族文化的修养,突出环境文学的文学性,创作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环境文学史诗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东北抗战14年(1931—1945),是东北多民族戮力同心、共同参与的全民抗战。东北14年的抗战文学也是由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共同构建、齐力熔铸的历史人文景观。在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民族危亡关头,作为不同民族文化养成者的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做出了既非雷同而又相向而行的文化选择,这决定了抗战14年东北汉族作家文学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可比性的客观存在。从此出发所做出的同中见异、异中存同的比较文学观照,将有助于认识中国东北抗战文学的多元文化景象与民族文学素养,更有助于打破一元化的、“大汉族中心主义”的传统抗战文学研究视角,树立“中华多民族抗战文学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文学史的书写问题及其策略是当代文学史的两个大问题。文章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三十年(1978—2008)》为中心,对"重写文学史"之后当代文学史中文学传统、文学精神等问题作出批评与考察,解读了当代人对于"当代文学史"的视域以及"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与"当代性"是何关系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开创了一种写史"范式",影响且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与编写。夏志清从文学性、人性和道德情感的角度评判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研究模式,与大陆以"革命斗争"思想启蒙"改造国民灵魂"等关注视角迥然不同。对言词、字句和文字本身细腻的关注是文学史编写文学性的体现,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的基本立足点。就此而言,夏著的典范意义对当前文学史编写如何走出困境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应对当前面临的新变化与新形势,师范院校中文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还教于学,着重培养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课堂教学中,设置学生教学讲演环节,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的锻炼,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的师范生技能,为以后的教育实习打下坚实基础,进而能为学生将来就业创造有利条件,提高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文学理论是高校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一门基础理论课,少数民族高校用汉语言教学这门课程,具有其特殊性。在对西藏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讲授这门课程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业评价进行新的探讨和调整,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史课程相比,对外汉语专业的文学史课程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面临着一些特殊的问题,所以相应地也需要采取一些特别的教育举措。针对该专业学生重语言、轻文学的现状,首先就要向学生明确文学史课程的意义。其次,由于该专业没有单独开设文学理论课,因此应该适当补充一些基本的文学理论知识。另外,对文学史课程内部结构也需要进行一些调整:细讲作家作品,略谈思潮及文学史脉络;细讲作品内容及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略谈艺术手法。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野,介绍一些比较文学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6.
讲授中国北方民族史,首先要强调中国历史上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的贡献主要有三点:首先是在疆域方面的贡献;其次是对中华民族形成的贡献;再次是对中国经济文化的贡献。教学内容宜分为以下几个专题:(1)北方各民族的历史活动;(2)历史上的民族关系;(3)与北方民族有关的宗教文化;(4)民族经济活动;(5)民族文献。加强民族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相似文献   

17.
民族院校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学史是高校语言学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它所承载的教学任务并不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却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新的探讨和调整。民族院校中国古代学史的教学,必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化的特点,正确理解中国古代学史及涉及的民族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重视儿童文学的引入,不仅可以提升语文教学内容的文学性,还能丰富学生的文学鉴赏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文章分析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探讨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促进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9.
《新疆当代文学作品选讲》的开设有助于中文专业学生更多地关注和了解新疆当代文学发展的状况,加深对新疆多元一体地域文化的认同.文章对该课程篇目选定的原则、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的确定以及该课程建设的实践教学方面的尝试进行了阐述和总结,以利于课程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书写,从第一部到新近的一部,其间的影响与反叛之源流关系,可通过对以下议题的探讨得以呈现:1,作为体裁史的"小说"史,如何区别于普通的文学史书写?2,作为文学史之一部门的"小说史",如何处理"文学性"与"历史性"的关系?3,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现代性"有哪些理解和叙述的途径?在对夏志清、王德威、陈平原、杨联芬等学者书写实践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撰写是由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学术问题意识串联起来的链条,在部分地、相对地解决某一时代特有的问题之时,其写作本身又衍生出了新的、为后来者所接续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