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大学一批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孜孜以求,在中华大地滚动商品经济大潮的今天,最近读了由北大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创办的《国学研究》年刊第一卷,令人耳目一新。所谓国家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它博大精深,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应该吸收。  相似文献   

2.
任何民族文化的传统都是历史中形成的有机整体,这一整体是精华与糟粕相混杂的。对于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德顺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思考》(见《北京日报》2006年8月21日)一文中区分了两种理解方式,即实体性的理解方式和价值性的理解方式。实体性的理解方式即机械的二元分立的  相似文献   

3.
重新认同中华民族传统的现代价值,需要对20世纪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命运进行反思。当代文化建设必须解决三个大问题:一是要确立精华多于糟粕的中国文化观,二是要明确批判是手段、继承是目的的根本宗旨,三是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4.
弄清楚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进行“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中华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必须科学地、缜密地、细致地对精华与糟粕进行区分。评判中华传统文化,要以唯物史观为基准,着力从政治上和发展上去审视,广泛地取其精华,谨慎地去其糟粕。新征程上把握中华传统文化,要把握好根脉和魂脉的关系,要重视赓续中华文化的道统,要着眼于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有糟粕更有精华,存在一个如何对待的问题。课堂教学中要明确反对虚无论和保守论这两种错误的对待传统文化的观点和态度,坚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原则,把握"批判继承"方法,科学对待,更好的传承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6.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大学上进行孝德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们应本着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的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实施孝德教育,使作为传统文化之精华的孝德思想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用现代眼光审视中原传统文化,就会看到它既有凝重、朴实,至今仍闪耀着鲜活生命力的精华,又有封闭、守旧,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糟粕。本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认真分析中原传统文化,扬其精华,弃其糟粕,乃是中原现代思想文化建设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8.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没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借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而核心价值观则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传承传统文化要做到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要发挥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传统道德,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是传统美德。以恒德为标准,辨别道德规范中的精华与糟粕,并对精华进行现代诠解,才能正确理解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剖析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发展的影响为立足点,旨在认识其精华,正视其糟粕,为建设现代中国先进生育文化提供一些合理的、传统的借鉴要素。  相似文献   

11.
文学艺术是一种基于传统积累而不断发展进步的艺术形式,在中国这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度里,传统文化在文学中的遗留和发展是不容忽视的。文学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代表,在某种程度上承载了文化发展和传承的任务,同时也为文学本身带来了更多的元素和内涵。现代文学在对传统文化糟粕隔离的同时保留了精华并使之得以传承,这种继承是潜移默化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精华的保留和糟粕的隔离也体现了文学的现代性特征。新生代的文学作品从表面上看,越来越多地脱离了传统文化,但其内在的传统文化内涵是难以摒弃的,需要认真审视并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所形成的丰富资源,为文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更为充足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大学语文讲授不仅是文字的理解和语言的组织能力,更是肩负着传统中国文化教育的责任。国学内容中有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虽然其中不乏历史时代发展中的糟粕,但其精华之处经过了千百年的沉淀仍然值得当代人学习。学习国学一方面可以通过其有益内容指导人们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作为中国人应该担起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袁燕琴 《甘肃教育》2005,(10):24-24
小学语文教学传统中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的态度是要区别对待——继承精华,剔除糟粕。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对创造教育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古老文化。其精华与糟粕并存。本文从传统文化重群体轻个体、泛道德主义的价值取向和以儒家经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特色以及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如从众思维、定势思维、对权威的敬畏等方面入手,分析和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对当前创造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列宁曾经指出,一个民族有两种文化的特点.每个民族文化传统中,一种是代表剥削阶级封建的、资产阶级的腐朽反动的文化,或封闭、保守、僵化落后的文化.一种是代表劳动群众具有人民性、进步性、科学性的有益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中总有精华与糟粕.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我们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所产生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集众家之所长,众书之精华,流传至今,并被后人所传承,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精髓和瑰宝。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的教育也在不断改进和健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传统文化的引导者,要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世界文化长河中发光发亮。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7,(70):81-82
我国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淀下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是我们家国民族的灵魂,是我们每一名中华儿女思想的根源。在初中德育教育中,我们要对这些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中的精华为学生的道德发展所用,将学生培养成为继承传统立足现代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相似文献   

18.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毛泽东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对精华的传统文化毛泽东也认为应该按照“我们自己的”时代特征来进行现时代的解读,这样才能够构建适合时代需求的文化。毛泽东的这一观念对当前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必须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当今时代相结合,使传统文化体现时代性。  相似文献   

19.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毛泽东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对精华的传统文化毛泽东也认为应该按照“我们自己的”时代特征来进行现时代的解读,这样才能够构建适合时代需求的文化。毛泽东的这一观念对当前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必须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当今时代相结合,使传统文化体现时代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及其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从而说明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