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张卓 《青年记者》2009,(19):91-91
西方媒体涉华报道倾向性研究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新形势下,国际舆论对一国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舆论往往是由各国媒体(以西方强国媒体为主)与政要合作下的产物。而就目前现状来看,国际舆论话语权存在明显的"西强东弱"的态势。西方大国媒体最善于利用手中的媒体资源优势对发展中国家的重大事件大做文章。  相似文献   

2.
美国《华尔街日报》6月1日刊登新华社社长李从军题为《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的文章,引起国际舆论关注。一些境外媒体迅速进行了转载或报道。对于文章提出的媒体联合国概念,一些西方媒体人士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理念,一些发展中国家媒  相似文献   

3.
杜健 《新闻战线》2022,(15):111-112
在日趋复杂激烈的国际舆论交锋中,话语和表达的力道与火候至关重要。针对西方媒体对华抹黑报道展开及时、深入的调查核实,能够澄清事实,找出西方媒体报道中的数据谬误和逻辑漏洞,让我们的反击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还可以对西方媒体的造假行为构成威慑。  相似文献   

4.
宋婧 《传媒》2016,(16):82-84
中国主流媒体是国际舆论场中的重要行为主体,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上升,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中国主流媒体在三类不同重大事件中的表现来研究其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现状,并探讨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际舆论作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提上了议事日程。媒体作为中国与世界各国沟通的重要桥梁,其在国际舆论引导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该论文在梳理近几年我国在国际舆论引导中新形势的基础上,分析新形势下我国媒体国际舆论引导所面临的瓶颈,尝试探讨我国媒体提升国际舆论引导能力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6.
当今的国际新闻,有2/3的消息来源于只占世界总人口1/7的发达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在国际舆论格局中占据着垄断地位。这些媒体对一个国家的报道和评论塑造了该国的国际形象。形象就是力量,在全球全传播时代,良好的国际形象是一国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必不可少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7.
张璋 《东南传播》2010,(4):56-58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前后,西方电视媒体为配合西方国家淡化自身"历史责任",迫使我在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上让步,使世界主要经济体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明显表现出会前散布怀疑情绪,会中歪曲事实真相,会后持续不实报道的三部曲。面对西方日趋明显的责任分担压力,中国需要积极争取气候变化议题的话语权,对部分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进行有力反击,进一步提高国际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对主流媒体增强国际舆论引导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的媒介环境已经发生改变,社交媒体平台成为国际舆论引导的重要传播场域,正深刻影响着新闻的传播机制和传播方式,也给国际舆论引导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通过分析我国主流媒体在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的舆论引导实践,提出在新的传播场域下主流...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在2010年对中国的报道进行研究,并与《经济学人》当年对其他新兴经济体的报道进行比较,分析《经济学人》中国报道的特点,并探究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对于深入了解西方媒体中国报道的现状、透析西方媒体写作中国的心理具有参考价值,对中国媒体如何提升国际舆论影响力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龚霄霄 《新闻界》2011,(7):20-22
本文选取《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在2010年对中国的报道进行研究,并与《经济学人》当年对其他新兴经济体的报道进行比较,分析《经济学人》中国报道的特点,并探究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对于深入了解西方媒体中国报道的现状、透析西方媒体写作中国的心理具有参考价值,对中国媒体如何提升国际舆论影响力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西方媒体以其意识形态为中心设置议程,配合国际传播力优势和"扒粪"传统,使得国际舆论过度关注中国的阴暗面.面对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的偏见和"淆乱事实",中国媒体并不是没有相关报道"以正视听",但对这些声音,西方媒体习惯加上如"据中国官方辩称"、"来自中国的报道"一类的标签,将其归为可疑信息.  相似文献   

12.
近期,中国西藏拉萨等地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一些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不顾事实真相。采取了特殊的新闻处理手法,包括别有用心地剪裁图片或者张冠车戴,对国际舆论形成误导。  相似文献   

13.
“3·14”事件报道:凸显国际话语权掌控任重道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年3月14日发生的西藏骚乱事件中,部分一直以客观、公正自诩的西方媒体,在根深蒂固的偏见之下罔顾事实,炮制出一系列令人惊诧的扭曲失实报道,企图借助强势话语权,引导国际舆论走向,掀起  相似文献   

14.
单凌 《新闻记者》2008,(1):75-78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在世界上保持着舆论垄断地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对国际事务参与程度日益加深,这种"西强我弱"的不平衡局面亟需改变.以人民币汇率这一国际金融焦点问题为例,虽然中国政府一直坚持人民币汇率必须稳定升值,但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呼声依然不绝于耳,尤其在一些西方主流媒体不断发表情绪化言论的情况下,国际舆论中形成了一个对中国不利的"舆论场".为了扭转局面,中国对外传播的媒体,尤其是英文媒体,必须在全球传媒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向世界说明中国.  相似文献   

15.
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没有出现重大公共事件中常有的舆论“打架”现象,形成了舆论的空前统一。不仅传统媒体舆论统一,新兴媒体舆论也统一,不仅国内舆论统一,国际舆论也统一,众多西方媒体在新闻发布上跟着国内主流媒体走。这种现象值得我们主流媒体进行深入思考,认真总结这次抗震救灾报道的经验,进一步认识和把握规律,提高应对重大公共事件的能力,提高重大公共事件报道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张亚兰 《视听》2016,(6):139-141
从西方媒体大量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偏见根深蒂固,由来已久。在传媒全球化程度日渐加深的今天,关于中国的国际舆论也呈现出迅速全球化的趋势。笔者透过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关于中国的国际舆论,分析西方国家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中的偏见是如何形成的,并找出其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7.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西方媒体不断制造舆论将疫情贴上"中国标签",以此污名化、妖魔化中国,用战争话语操纵国际舆论围攻中国,企图孤立中国,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和西方霸权主义逻辑.中国要去污名化,媒体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创新媒体话语表达,运用共情传播,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国际舆论领域的知识合作现状以及研究热点,本文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相关国际舆论研究文献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SATI软件构建共词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绘制知识图谱,对国内国际舆论研究领域作者和关键词共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集中于国际舆论环境下的对外传播以及对外宣传;西方媒体对于"一带一路"以及南海的国际传播;新时期舆论环境下的公共外交;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外交在国际话语权建构等方面的议题上.作者间的合作程度较低,在对国际舆论议题进行研究时,作者的合著网络尚未建立,独立研究较多.  相似文献   

19.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各国带来深远影响,也使得疫情长期占据国际主流媒体的头条。本文通过梳理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展现中西方媒体报道的不同立场,进而揭示两者在国际话语权的激烈争夺,从而得出在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媒体必须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掌握国际舆论主动权,发出中国声音,唱响中国主张。  相似文献   

20.
柳斌杰 《青年记者》2021,(22):14-14
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研究国际传播的会议,体现了国际舆论斗争和新闻传播研究在当下的重要性。近期学界业界召集一系列会议,也旨在解决现实问题。疫情以来,西方利用自身话语权及在文化市场的优势地位,借各种事件抹黑攻击中国,形成了"政府定调、媒体炒作、政客爆料"等一整套固定动作。在此背景下开展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