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新 《新闻前哨》2008,(8):44-49
“可读性”是新闻吸引受众的利器.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对受众的争夺,不仅是媒体影响力的展示,也是经济效益的较量。在追求新闻“可读性”的时候,少数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误读“硬新闻”和“软新闻”,倡导“新闻娱乐化、新闻艺人化”.“戏说”新闻.“色”溅新闻,制造新闻,愚弄受众,走火入魔,闯入了“新闻可读性”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秦殿杰 《今传媒》2005,(10X):37-38
《今传媒》9月号(下半月刊),登载了郗望同志写的《怎样写出可读性强的新闻》一稿,读来受益颇多。这不由得引起笔者的联想。新闻稿件为什么“可读性不强”呢?如果能防止新闻稿件的“不可读性”,那么自然就能增强稿子的可读性了。因此,笔者写了《论新闻稿件的不可读性》一文,求教于新闻同行。  相似文献   

3.
“可读性”,在外国新闻学著作中是被反复强调的,我们以往不大提及。是我们的新闻不需要“可读性”吗?我看不见得。“可读性”,英文叫Readability,意思是易读,清楚,有趣味。美国新闻学者鲁道夫认为:“可读性就是使很多读者读起来容易或者富  相似文献   

4.
前一段时间,国内新闻界有人在论及新闻的思想性、指导性与可读性的关系时,提出了新闻“硬”与“软”的问题。他们指出,为了强化新闻的可读性,可以将“硬新闻”进行“软处理”,使其以更为亲切可人的面孔出现在受众面前。于是,便进而引出了一番“硬新闻”与“较新闻”的议论。笔者以为,对于军事新闻传播从业者来说,关注这个问题,并结合军事新闻传播的实际进行认真思考,对搞好军事新闻宣传的改革,提高军事新闻宣传质量,是很有必要的。讨论研究问题的基本前提是明确并把握所论问题尤其是所使用概念的基本含义。对“硬新闻”与“软新…  相似文献   

5.
“可读性”源出何处,我没有研究。请教一位同行,据称:可读性,英文为Readability。概括有三个含义:要使读者“读得懂,喜欢读,记得牢”。任何人办报,总是办给读者看的,总是要千方百计吸引尽可能多的读者读你的报。写新闻要使读者“喜闻乐见”,要有“共同兴趣”,要使人“看得懂,有兴趣,有益处”。这些说法和“可读性”的含  相似文献   

6.
经济新闻是报纸宣传的主体,在报纸宣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有些经济新闻由于“三多”(专业术语多、概念多、数字多),往往写得枯燥、呆板、干瘪,缺乏可读性.  相似文献   

7.
“故事式新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新闻事实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的“故事式新闻”当前正悄然风靡传媒界,逐步成为记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故事式新闻”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拉近了读与新闻事件的距离,给读带来全新的阅读快感,但同时也给新闻报道带来了某种程度上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自摄影术发明以来,影像渐成“新闻”的重要方面,新闻摄影以形象、生动的画面,使“新闻”更具可读性、可信性。今天的新闻便是明天的历史,新闻摄影与文字一样,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献。然而,生活的经历告诉人们,“新闻摄影”并不可靠,在某个时候,甚至普遍“造假”。  相似文献   

9.
新闻的越味性问题,历来被新闻界所重视。特别是在报刊如林、竞争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把增强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作为实现新闻价值,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手段之一。然而,有的人不顾及新闻的政治性、方向性,一味追求新闻的趣味性,逾越了一定的“度”,结果偏离了无产阶级新闻属性的  相似文献   

10.
可读性——这是摆在报纸编采人员和通讯员面前的一个老题目,也是至今未得到圆满解决的一个老题目。 没有可读性,言之无物、言之无味、读者不爱看的报道乃至一张报纸,是一种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用高尔基的话说,是一种“语言垃圾”。 从报上完全消灭这些“语言垃圾”现在还做不到。报纸编采人员和通讯员可以做到的是:尽可能减少这种“语言垃圾”,尽可能使新闻报道变得言之有物、言之有味,以增强可读性。 增强可读性是个大题目,本文只从两个具体问题入手,试谈一谈。 在报上的各类新闻中,可读性最差的是会议新闻和经济新闻(还有与此相关的一些“硬新闻”)。作为党报,这几类新闻不可不要,而且往往还要登在重要位置。如果把这几类新闻的报道方式加以改进,增强其可读性,那么将带动整张报纸的面孔为之一变,为之一活,为之一新。 怎样改革会议新闻和经济新闻,增强其可读性呢?我以为可用两句话概括:会议新闻信息化,经济新闻生活化。 一、会议新闻信息化 长期以来,报界反复呼吁要“减少会议报道”,然而收效甚微。因为作为党报,限于种种条件,会议报道是很难“减少”的。换个思路想一想:这些年来,我们是否对“减少”会议报道空喊太多,而对改革会议报道实做太少呢?  相似文献   

11.
张长星 《传媒》2002,(10):31-31,33
坚持党报正确的舆论导向,人们往往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报纸的“正”报上,认为这块发的是“硬新闻”,是体现党、政府和人民群众“喉舌”的主阵地。这是自然的。但是,与此同时,决不能忽视了作为除了新闻、评论之外的报纸第三大块,即有着固定板块的“副刊”的宣传作用。“副刊”虽然刊登的多是一些“软新闻”,但在担负党报宣传任务中绝对不是“配角”和“附属”之刊。相反,由于副刊内容、形式上的生动活泼,贴近性、可读性强等特点,弥补了“硬新闻”在宣传中很可  相似文献   

12.
“克隆”,简单的解释就是复制。细观“克隆”新闻,手法种种,常见之技有以下几种:“东拼西凑法”。这些多冠以“大透视”、“大扫描”、“大揭秘”、“面面观”之类的新闻,地名是代号“S”、“X”……人物是代号“A”、“B”、“C”……从东北到海南,从江浙到西藏,俨然作者足迹遍布全国。其实呢,是剪刀加浆糊,寻找一个主题,把各地新闻拼凑起来的“大拼盘”。“照本宣科法”。有些地方的报纸登载了一条可读性较强的新闻,被相距十万八千里的文抄公发现了,于是将这条新闻原文复制一下,然后投向全国性报刊。这种新闻真是得来全不…  相似文献   

13.
有人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的报道称之为“硬新闻”。这些“硬新闻”的显著特点,一是权威性;二是指导性。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这些“硬新闻”怎样实现“软着陆”,即寻求严肃的政治内容与通俗的形式相结合,使“硬新闻”的权威性、指导性与可读性。服务性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宣传质量和效果,已成为各级党报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我们仙桃日报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4.
经济新闻通常被认为是“硬”新闻,一般感到难以亲近。本文提出应加强对经济新闻的“包装”,并从“小角度”与“大题材”、“局部”与“全局”、“道理”与“事件”、“人”与“物”的辩证统一关系入手,探讨如何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与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新闻要好看”的提法错在何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要好看!”这个听起来不错的提法正在一些新闻单位内悄然流行.一些主管领导这样要求记者,记者为把新闻做得好看而冥思苦索。如果说.在保证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力求把新闻报道写得可读性强一些、趣味性多一些、文采美一些,使读者更加喜闻乐见.那么这个提法没有什么毛病。然而.不加任何前提.单纯提倡“新闻要好看”.把“好看”作为新闻的一般要求和普遍特征.甚至把“好看”作为衡量新闻价值、取舍新闻稿件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这个问题就有些严重了。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报刊的“可读性”成为一个十分现实和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在音像视听媒体快速膨胀,“看”与“听”比起“读”来要轻松、直观得多,阅读“退席”已成为一种文化忧虑的情况下,如何把文字传媒办得可读,让人爱读,以争夺日益狭小的市场,成了报刊界同仁不能不为之殚精竭虑的大事。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党报在新闻改革中如何去争取更多的受众,增强新闻贴近性、可读性至关重要。社会新闻是党报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充分发挥社会新闻贴近性、可读性的重要特征,使之成为党报宣传的一个重要亮点,已时不我待。那么,如何让地方党报的社会新闻出“彩”呢?  相似文献   

18.
于涛 《新闻传播》2004,(12):68-68
从最初的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宣传,到如今越来越注重可读性,党报的企业新闻正在历经一个从“静”到“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会议新闻如何创新,是记者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也是增强报纸可读性的一个“重大技改项目”。会议新闻报道的改革和创新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会议新闻的报道方式如何创新,二是会议新闻的报道内容如何创新。  相似文献   

20.
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作为机关报晚报,虽然受到各方面的挑战,但在竞争中的优势不可低估。“机关报晚报”兼有权威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的特点进入寻常百姓家。办好“机关报晚报”首先要有明晰的定位。我们平时常说:合肥晚报投“党”名“晚”,字“合肥”,就是说既具有市委机关报性质,又有晚报特色,还体现地方特征,在指导性与可读性的结合上找准着力点。为此,我们在新闻改革中坚持的原则是:新闻软硬兼具,树立权威性、突出指导性和强化可读性、实用性,追求社会公信度;增设当日版,追求新闻时效性;增加服务类特刊,以好看有用为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