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园媒体是构建校园文化、引导校园舆论、加强师生沟通的重要渠道。本研究通过在大学生中做调研,了解校园媒体对受众的实现途径、受众群体的关注点、参与性、满意度和校园媒体影响力,并从校园媒体形式、内容的改革以及对受众的了解、引导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建设并营造和谐的校园舆论环境,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相似文献   

2.
校园媒体作为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承担着解读政策方针、传递交流信息、引导校园舆论、传播先进文化的职责,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校园媒体的受众结构、受众需求不断变化,但校园媒体的自产自销和自话自说的现象较为严重,且存在功能单一、与社会脱节等问题,亟需通过转变传播视角、更新运作理念,打造品牌节目,综合应用各种新媒体等途径提高校园媒体的质量和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马颂行 《班主任》2003,(11):5-7
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把读者的创造参与视为文学作品美学价值的实现方式,从此接受问题从一个学科和流派的角度被重点提出。大众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则从更为一般的角度研究接受问题:即在当今全球信息化、符号化的时代,人们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势必要有选择地接受。哪些信息被接受,哪些信息被拒绝,其关键取决于人们即受众对信息的态度。由此,接受问题也在许多  相似文献   

4.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公示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其翻译的地位也随之越来越重要。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视角来看,公示语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照顾读者群体的整体语言文化接受水平,考虑受众的视野期待和审美情趣,灵活处理语言文化差异和冲突,以实现其传递信息、呼唤大众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翻译活动是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菜单翻译作为一种交际过程翻译,其主旨是为了被受众接受。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以受众为中心,所以我们在中国菜名翻译中应以接受美学为指导,以受众为中心,同时还应力求重新塑造源语的应用、文化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组织传播就是研究与组织相关的信息传播活动,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相关性、交叉性,涵盖了多学科并充分综合运用了多学科的理论原理.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的新理论学科,也称接受理论.其以受众与信息的关系为主体,研究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反应和接受,解读反馈,探究对信息产生不同理解的社会、历史和个人的原因.用美学的观点对组织传播的行为方式和特征进行研究,把握组织传播主体、受众审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是现代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将组织传播与接受美学结合考察与研究,探讨两者的互动关系,有利于组织内部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协调,是对传统美学鉴赏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形势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校园媒体平台形式日趋多样化,并相互渗透交叉传播,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使更多人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接收者。学生不再处于被动的受众位置,而受校园媒体深刻影响的校园文化建设在重点、方式和内容等方面也必然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8.
受众视角下公示语英译审美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感召型文本的公示语,其英译要关照受众的期待视野。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奈达和纽马克的理论为基础,探析了受众视角下公示语英译的审美特点,即简约美、音韵美和人文美,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以来,就以它独特的思路和新颖的视角备受关注,并被广泛地运用到文学研究和艺术欣赏等领域.高职英语教学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殊性,接受美学有助于重新审视高职英语教学活动.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对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总结了接受美学对改进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柳州师专学报》2016,(6):81-85
在分析"意境"美学特征的基础上引入部分接受美学观点,尝试从接受美学视角对"意境"作出一种现代性阐释,分别从作家和读者两方面讨论在创作中"意境"的存在方式、"隐含的读者"的存在、文本中的"意境"在接受过程中的视野融合以及读者对"意境"解读的历史性等。  相似文献   

11.
顾刚 《文教资料》2014,(25):112-113
高校媒体受众单一,相对大众传媒来说信息量少、渠道少,传统传媒方式覆盖面小。所以在网络和多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下,高效媒体还未形成协调统一的格局。高校舆论主要由校园媒体引导,迫使高校传媒在新媒体环境下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让传统校园传媒和新兴传媒各司其职,构建新传媒和谐校园,实现高校新传媒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2.
新媒介技术、网络文化、深层次社会心理等因素交织作用,引发大学生网络群体的极化效应.新媒体传播语境下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呈现出盲从群体意见、群体观点偏执和集体无意识行为等表征,其背后凸显了群体思维缺陷和个体自我的迷失,严重地危及高校网络安全与校园稳定.以网络文化为视角,采取培养高度的网络文化自觉、参与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培育与网络受众相符的行为、校园媒体协同社会媒体形成约束合力等相应措施加以引导,可以规避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这一非常态校园网络现象.  相似文献   

13.
指出学术界及业界多从营销或是高校思想教育角度,而较少从传播学视域对校园SNS的流行给予解读。以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为视角,从自我表露的交互式平台的构建、受众群体的选择以及网络空间真实映像的写照三个层面对SNS火爆校园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学理性透视与思考,探讨校园SNS何以在高校如此备受青睐。  相似文献   

14.
假新闻是新闻业的顽症,在具体的新闻传播实践中,假新闻、不实报道屡禁不绝,愈演愈烈.假新闻是由综合因素造成的,迎合受众的"期待视野"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主导概念由受众的"期待视野"角度可从假新闻的种类和受众心理两方面来解读假新闻的出现.受众和媒体始终处在矛盾的统一体中,所以,要坚持受众的"期待视野"和新闻价值并重的二元论.  相似文献   

15.
成功的广告应给受众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力,促使其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接受美学强调以读者为中心,对广告翻译具有重要启示。译者应充分考虑受众的期待视野和审美情趣,以再现和拓展广告原文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莆田学院学报》2019,(6):56-60
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指导,以西安博物院为例,研究并分析历史文物名称英译中现存问题,提出文物名称英译应充分考虑西方受众语言表达习惯、受众文化与汉语文化背景知识差异和受众期待视野,以期历史文物名称英译更加符合西方受众的审美趣味和接受水平,达到历史文物名称英译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试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对《围城》自初版以来的四次接受热潮加以分析和研究,以探索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的理论建构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在中国被系统阐释却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从理论的建构和接受上讲,中国是落后了。但理论的落后不等于实践的迟缓,中国接受美学的实践早已开始,只不过,中国接受美学的实践独具特色罢了。以贾谊《过秦论》的经典化进程为线索,以政治家、文学家、怀才不遇士人三维为视角,研究接受美学在中国的意义,即可解答“何谓中国式的接受美学”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引入中国,该理论强调翻译活动中读者的中心地位,以读者的接受作为翻译的目标,重点研究文学翻译中读者接受活动的能动性作用。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研究儿童文学翻译,以任溶溶《夏洛的网》汉译本为例,运用“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垂直接受和水平接受”“意义未定和文本空白”,从词汇、句法、修辞三个层面入手,论证接受美学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指导性作用,总结儿童文学翻译技巧,以期丰富儿童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20.
老舍的《想北平》以质朴的语言抒写了作者对老北京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其译文面向的是西方受众,目的是使西方受众感受中国文化,理解原作者在特定背景下的思乡情韵。接受美学重视文本的社会效果以及读者对文本的参与和理解过程。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张培基英译的《想北平》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