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通过考察"日本比较教育学会纪要"所刊登的相关论文和向京都大学杉本均教授、广岛大学大冢丰教授所做的访谈,可以确认"区域教育研究"是有日本特色的比较教育学方法论。"区域教育研究"构成日本特色比较教育学方法论的合理性在于:"区域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创生遵从的是基于研究实践并对实践成果加以理论化的机理;"区域教育研究"方法论具备开展教育的"区域研究"所要求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区域教育研究"构成日本特色比较教育学方法论的合法性在于:它是在日本比较教育学会的主导下,通过其会员的积极探索而形成的,并且是在日本比较教育学会的范围内被公认和分享的。"区域教育研究"创生的最大的方法论意义就是实现了对"外国教育研究"范式的超越。日本比较教育学会及其会员期望,通过按照"区域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开展比较教育学研究,实现创造日本特色比较教育学理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作为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走向规范化。日本比较教育学会会员在比较教育研究活动中时有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该学会纪要在过去的30年中所刊登的共计414篇论文中,有45篇是研究者用在现场采取各种方法而得到的数据资料写成的论文。在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几个观点以判断这些研究是否值得被称为实地调查研究。潜心于现场的研究者在调查过程中不断地从比较的观点去接近价值判断,并且自身在进行实地调查的过程中也不断地进步和成长,这才是笔者提出"实地调查的含义"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实地调查是比较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可以深入了解所研究区域的教育文化及其功能,通过实地调查能够收集到全面的、真实可靠的一手教育资料,通过实地调查能够形成区域教育知识,实地调查具有建构比较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作用。关于在比较教育学领域中如何开展实地调查,日本著名比较教育学者大塚丰教授在日本比较教育学会会刊《比较教育学研究》2005年第31号上发表的《作为方法的实地调查——研究比较教育学方法论的一个视点》一文能够给我们提供许多具体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2000--2006年间中国比较教育研究在方法论建设上的主要成就.通过对我国三大主要的比较教育专业杂志的论文成果进行分析统计,总结了世纪初中国比较教育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的新进展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我国目前的比较教育方法论建设提出进一步的展望与要求。  相似文献   

5.
纵观比较教育的发展史,比较教育方法论基本上遵循了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此消彼长、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的发展轨迹。以19世纪初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为开端;到20世纪初,其方法论取向开始向人文主义一边倾斜;20世纪中期以后,又明显地回归为实证主义的方法论;20世纪后期,人文主义方法论在批判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又再度崛起,盛极一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终被淹没于百家争鸣的各种方法论之中。实证主义方法论与人文主义方法论之间如此的撞击与统整,最终将比较教育带入了当今的方法论多元化时期。  相似文献   

6.
马林森的比较教育方法论思想继承了历史人文主义的研究传统。他运用因素分析、历史研究等比较教育方法建构了其独特的比较教育研究范式——民族性分析框架,为认识和理解一国的教育制度提供了分析和解释工具。他强调文化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提倡在比较教育研究中运用文学研究的方法。他的比较教育方法论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于今天的比较教育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哲学是学科之母,也是各学科的分析工具。基于此,本文从哲学本体论的视角出发,对哲学本体论视野下的比较教育研究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比较教育的本体,通过对比较教育本体进行事实论证和本质论证,回答了比较教育存在的依据和内容形式等问题,进而分析出比较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领域的本质特征,并从历史的角度对比较教育本体的历史演进进行了剖析。此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是世界观的体现和特点的反映"为指导,对比较教育方法论的建构作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科际整合研究的比较教育方法论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法论是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当代比较教育学科发展所遇到的一个"瓶颈".科际整合研究是当代较有影响的研究模式,它对比较教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比较教育的学科特征和现实境遇决定了比较教育科际整合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比较教育研究中的科际整合主要是从方法论的观念上整体观照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和而不同"是比较教育科际整合研究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科学化乃是比较教育的一项未竟的事业.当前,无论是出于服务国家教育决策的需要,还是为了夯实学科的知识基础,我国比较教育都需要启动科学化进程,提升"比较方法"在因果分析和教育理论建构方面的效用.相较于过去受制于方法论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比较教育的科学化在今天更具可能性:后实证主义为比较教育科学化提供了哲学基础;大数据时代为比较教育研究提供了海量可供分析的数据资料;比较方法的突破性进展为比较教育的科学化提供了方法和技术的支撑.未来,比较教育需要加强研究者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注重对比较方法的跟踪研究和创新发展;发挥国别研究在比较教育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0.
比较教育方法论的变革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法论的发展与成熟是学科发展与成熟的重要体现,在比较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关于比较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在探讨比较教育方法论的演进的基础上,对比较教育方法论的发展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1.
学业成绩作为教育的一部分,自朱利安以来备受比较教育学者的重视。其中的诺亚与埃克斯坦就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在《从事比较教育研究:三十年的合作》、《国家案例研究:21国教育制度的经验比较研究》等书中讲述了研究的主要方法,并且对影响学生学业成绩不同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explores two distinct strategies suggested by academics in Tanzania for publishing and disseminating their research amidst immense higher education expansion. It draws on Arjun Appadurai’s notions of ‘strong’ and ‘weak’ internationalisation to analyse the perceived binary between ‘international’ and ‘local’ academic journals and their concomitant differences in status. In an attempt to examine critically how the status quo regarding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s maintained and reproduced, the article explores interactions between a Tanzanian academic and a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from the global North, including the ways in which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between academics from different contexts and material conditions in their institutions may both advance and inhibi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academics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writ large.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 call for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ers to carefully consider the futur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sub-Saharan Africa and the complexities of continued involvement in knowledge production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无边界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梳理比较教育研究边界问题的研究,指出了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无边界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空间、研究时间、研究主体等的无边界性;文章认为,比较教育研究应该有边界,教育体系、民族国家、教育问题的"当代性"等是比较教育研究的边界;本文讨论了在边界内应注意摒弃意识形态、主客两分法的角色意识,倡导学术民主,注重知识谱系、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Comparative education as a field of study in universities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as practised by nineteenth-century administrators of education in Canada, England, France and the USA) has always addressed the theme of ‘transfer’: that is, the movement of educational idea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and institutions and policies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The first very explicit statement of this way of thinking about ‘comparative education’ was offered in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in France and was expressed in terms of the expectation that if comparative education used carefully collected data, it would become a science. Clearly – about 200 years later – a large number of systems of testing and ranking, based on the careful measurement of educational processes and product, have provided us with hard data and these data are being used within the expectation that successful transfer (of educational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and practices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can now take place. A transferable technology exist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is view – that ‘we’ now have a successful science of transfer – ignores almost all of the complex thinking in the field of ‘academic comparative education’ of the last 100 years; and that it is likely to take another couple of hundred years before it can approximate to being a science of successful social and educational predictions. However, what shapes the article is not this argument per se, but trying to see the ways in which the epistemology of the field of study (academic comparative education) is always embedded in the politics of both domestic educational reform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relations – to the point where research in the field, manifestly increasingly ‘objective’ is also de facto increasingly ‘political’. The article is about the ‘how’ and ‘why’ of that and what has been forgotten and what has not yet been noticed.  相似文献   

15.
近二十余年,我国学前教育学教材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到目前为止,尚无人专门对我国近二十年来的学前教育学教材作一专门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学前教育学教材建设进行纵向研究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二十年来学前教育学教材建设具有四个特点:学前教育学教材以合著为主,独著为辅;学前教育学教材涉及的主题广泛性有余,集中度不够;学前教育学教材的学科意识初现,研究有待展开;学前教育学教材的学术水平有待提高,学术服务意识需要加强。高校学前教育学课程论亟待成为一个被关注和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对2011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所转载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回顾这一年来,我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所呈现的特点是,一批学术期刊在本研究领域中的学术地位仍然保持稳定,其学术影响力有显著提升,所载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继续呈多元化趋势,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着重从多视角探究成人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成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必须进行新的功能定位,成人教育转型发展势在必行。我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未来走向:研究方法趋向多元,定性研究仍为主体;成人高教备受关注,转型发展成为焦点;开放大学成为热点,实践框架亟待构建;终身学习逐步升温,终身教育逐被取代;比较研究稳中有进,研究视域紧跟形势。  相似文献   

17.
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革新:文化人类学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时期中国比较教育学面临的挑战主要在研究方法方面,文化人类学正进入到人文社会学术阵地的前沿.该学科以微观为基础的研究单元、通过田野工作的数据收集技术和整合性的深度分析策略,可供中国比较教育革新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比较的角度对作者的文化体验进行反思性分析,重点探讨作者作为一名具有比较教育学习背景的学者在不同国家工作生活时,如何透过比较视角从不同文化汲取经验。文章也试图展现比较教育的学习背景是如何帮助作者挣脱其成长文化的束缚,以此能够采用外群体的角度进行研究并形成认识论议题,以及作者是如何受益于比较教育的学习,得以凭借关于不同教育体制的广博知识和对文化的敏感度快速融入异种文化。作者将分析他在澳大利亚、香港和新加坡工作、生活时是如何抓住各地不同的研究和认识论议题的。文章将从近几十年来,由全球化进程中的移民潮产生的学术迁移现象入手,探讨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基于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如何回应全球化主题,以及在此过程中上述国家和地区如何形成不同的研究和认识论议题。作者是站在内群体与外群体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的梁忠义教授,在近30年的学术生涯中,主要把日本教育作为研究方向,发表或出版了大量论著。他在日本教育与日本经济发展的关系、日本教育与日本经济社会现代化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学术观点,如经济现代化中人力资源开发、人的素质提高的重要性等。此外,他在日本教育发展战略、日本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等方面,也有独到的研究。这些论著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说明在日本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日本在二战以前已形成一定的学位教育体系。二战以后,日本对其学位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形成了现代学位教育体制,它包括本科教育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近十年来,日本对其学位教育体制又进行深入改革,主要举措包括:本科阶段实行教养教育和专业教育贯通化;建立研究型大学,研究生院重点化;谋求学位教育的灵活化和多样化;导入自律机制和评价制度;实行教师聘任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