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美娟 《成才之路》2011,(31):35-35
“唉,我孩子不喜欢阅读!”“是呀,我孩子怕写作文!”“这次测评基础部分完成得很好,阅读失分太多!”平日的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老师这样的感慨,都是阅读惹的祸。读书对学生来说都是件很辛苦的事,但对他们成长影响至深,没有什么比阅读更能丰富一个人的灵魂,没有什么比阅读让孩子变得更强大。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在哈佛,  相似文献   

2.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对于实现学校的价值理想和办学目标,生成和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打造书香校园,让学生幸福成长 学校是育人之处,育人者是读书教书的学者,被教育者是念书啃书的学生.只有当学者和学生能专心致志沉浸在书中,能自主自觉遨游在书中,他们才能教学相长,循序渐进,互相启迪,共同进步.在生活中,我们都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所充满书香气息的校园、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试想,如果孩子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热爱阅读的人,孩子也必然成为热爱读书的人.为了营造优质的读书氛围和环境,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努力:  相似文献   

3.
张思诚 《现代语文》2014,(6):110-112
众所周知,阅读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与阅读如影随形。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的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困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侯捷 《河南教育》2011,(11):26-27
每个人的心理成长发育都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所经历的各种事件对自身心理成熟都有促进或延迟作用。为什么有些学生心理比较成熟——“懂事”.而有些同学则幼稚、不成熟——“不懂事”?其实,这种成熟与不成熟都是一种社会适应状态.它反映出一个人社会化完成的水平。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不懂事”的孩子常常会让不少教师感到棘手或困...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那么身为孩子“精神导师”的父母,理应做孩子阅读之路上的陪伴者、同行者,与孩子在书香浸润中共同成长。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效仿的“偶像”,也是孩子一辈子的“精神导师”。我的儿子子钧是一名三年级学生。他活泼开朗、爱好广泛。  相似文献   

6.
学校是育人之处,育人者是读书教书的学者,被教育者是念书啃书的学生.只有当学者和学生能专心致志沉浸在书中,能自主自觉遨游在书中,他们才能教学相长,循序渐进,互相启迪,共同进步.在生活中,我们都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所充满书香气息的校园、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试想,如果孩子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热爱阅读的人,孩子也必然成为热爱读书的人.  相似文献   

7.
“做学习的主人”是我们的教育追求。我们期望在纬二路校园里,每一个人都能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每一个孩子能快乐、充实、自主地经历温暖而又难忘的童年历程。因此,我们创造一切条件,使孩子能够尽享“成长之美”,所以学校开发了“做学习的主人”系列成长课程。‘  相似文献   

8.
在作者看来,他是关心孩子成长的,“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学会真心的宽容和接纳,以一个老师的胸怀来正确对待这些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我们应该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要知道,每一次机会,对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次美丽的希望”。作者认为,他通过和学生签合同的方式,让学生如愿地考上了大学,给了学生机会,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在这一案例中,作者采取通过和学生签合同的方式教育学生,从结果看,“学生上网”这一事件似  相似文献   

9.
我发现,我们教师有一个通病,就是总喜欢改变别人,总希望别人按照我们希望的样子去成长去发展.可是,却常常忽视一个真理——我们自己也没有成长为师长当初希望的样子.《中庸》开篇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说,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简单地说,就是告诫教育者培养孩子要以人为本,一定要遵循和尊重孩子的本性.孩子最大的本性是什么?就是天真、活泼、好动,对什么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何保持孩子的天性,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相似文献   

10.
张文娟 《山东教育》2004,(15):44-44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孩子最早阅读的“书”,而且是阅读时间最长、对孩子影响最大、最深的“书”,所以我们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列·尼·托尔斯泰指出: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只有能够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修养,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的父母,才能成为供孩子阅读的有益的“书”,才是合格的父母。在我们谈论和研究父母对子女的“作用力”的同时,人们却往往忽略了子女对父母的“反作用力”。这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如同物理学原理中的力一样,也是相互联系、相互…  相似文献   

11.
孩子在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一个阅读台阶,每一个阅读台阶都有不同的阅读策略:学前是亲子共读引发兴趣,小学是海量阅读奠定基础,中学就是休闲阅读张弛有度.有人会问了,中学生有了阅读能力、视野更加开阔,更应该大量阅读啊,怎么能说是“休闲”阅读呢?那就让我们从这个寒假说起吧.  相似文献   

12.
一个不读书的人是一个缺少精神力量的人。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论述过:“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长做个比较的话,躯体的成长更多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个体的精神成长却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遗传,而与后天阅读息息相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年平均每人是64本,而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现在,是一个浅阅读与碎片化阅读占主流的时代,在公共场所不乏看到大众都凝视着手机,但电子阅读更多的是聚焦于网络小说与短小的心灵鸡汤,而真正滋养一个人心灵成长的是深度阅读。面对阅读的缺失,学校积极行动,无论是整体的阅读工程,还是小教室里的“微阅读”,都旨在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提升学生的精神涵养。下面,我们分享两所学校的有益做法。  相似文献   

13.
秦文君 《小读者》2012,(7):37-37
秦文君觉得一个人最终是不是会选择阅读.对于自身成长是很关键的,所以说,培养学生对阅读的感情是非常重要的。父母的阅读习惯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  相似文献   

14.
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成长中孩子的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人格形成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农村孩子的阅读量远远不足。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从书中汲取到成长养分,我们必须推进农村小学的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阅读天地,让孩子插上阅读翅膀,提升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胡永娟 《家教世界》2014,(20):57-58
高尔基说:“爱孩子,是母鸡都会的。可是正确地爱孩子,却未必是每个父母都能做到的。”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家庭是人生的始发站,作为向导、老师,在家庭认读过程中,家长该如何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一、唤起兴趣,让孩子想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也是如此,要想让孩子喜欢上阅读,走近阅读,还需我们成人的引领。1.创设一个舒适温馨的书窝。  相似文献   

16.
胡敏 《江西教育》2007,(2):32-32
“让每一个人都和谐地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为了更好地让“和谐”的旋律在孩子心中荡漾,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心理健康教育。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7.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阅读是语文课程中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既是学生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各种能力得以发展的基础。如此重要的阅读教学,在小学阶段如何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呢?笔者认为,毕业班的阅读复习教学要做到三个“注重”。  相似文献   

18.
孩子的身体成长需要合理地搭配一日三餐,既要色香味俱全,又要营养全面,孩子的精神成长更需要全面的“营养”。阅读是孩子精神成长的“一日三餐”,儿童阅读也是教师和家长越来越关注的一个话题,大家一致认识到阅读很重要。但在孩子课余时间有限的睛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才是营养全面,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许多教师和家长对此感到很迷惑。从国外和台湾地区的阅读经验看,  相似文献   

19.
成长档案是指反映学生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生活,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具有保存和使用价值的文字。音像及特殊载体的原始记录。“孩子每天都在发展,只是有许多没被我们发现。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发现孩子许多方面的发展。把它告诉孩子和孩子的父母,并因势利导。促其主动发展。”因此,成长档案是孩子成长的缩影。它书写着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精彩时刻。给学生建立成长档案,不仅让老师、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足迹,更让他们自己获得收获的喜悦,感受成长与进步。  相似文献   

20.
在阅读已经成为我们学生最有效地延伸自己生活途径的今天,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从自身的喜好、自身的理解出发,想当然地为学生确定阅读材料,而学生面对教师精心挑选的“阅读大餐”却兴味索然,其效果就可想而知。究其原因是忽视了孩子独特的阅读兴趣与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