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女勇士》通过对历史的大胆改写和杜撰,模糊了历史与文学的界限,揭示历史实为叙事。历史叙事为个人提供了定位和参照,并参与到个体的主体身份构建中。通过书写华裔美国人的历史,汤亭亭打破了美国历史对华人沉默和忽视的不公,突出了历史书写的政治性。  相似文献   

2.
从1977年《色·戒》小说的发表到2007年《色·戒》电影的上映,其引发的讨论一直与政治历史叙述有关。由对小说女主人公王佳芝的精神分析入手,探究张爱玲在小说中如何用"人性"书写瓦解政治历史叙述,继而探讨张爱玲的政治历史观。可以看出,"人性"书写是张爱玲对政治历史叙述的逃逸之路,是另一种政治性表现。  相似文献   

3.
当代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文学作品《盲刺客》,以蔡斯家族史见证加拿大自独立以来的历史。阿特伍德在这个历史书写过程中,一方面描写了加拿大民族性格中的受害性特点,另一方面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美立场。这部小说还体现出阿特伍德对于历史书写的独特创作理念——"左手书写",即非正统的、女性的、带有后现代和意识流色彩的书写方式,以此可以看出阿特伍德独特的历史观:历史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过去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4.
理解历史文学:叙事塑形与历史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史沟通的角度,把历史文学统一到追问生活意义的叙事本体论上,把握历史文学背后的历史意识取向,是理解和评价历史文学的关键。历史文学是叙事塑形艺术的一种,其基本内涵就是既占有史料又参照生活的故事新编和文学书写。历史事实本身已然逝去,"回到过去"的追踪固然可嘉,历史文学也不排斥去占有史料、辨析渊源的基本工作,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文学的书写的立足完全在于当代生活,历史意识是历史文学得以成立的根本。当代中国历史文学的书写在历史意识和当代立场方面存在着不少缺憾,不少作品流于历史主义。  相似文献   

5.
"文革"结束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与政治转型的逐步展开,中国社会处在"后革命氛围"当中.在这一政治文化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革命历史叙事更加鲜明地呈现出多样的景观,在不同精神层面上展开了对经典革命历史叙事的重写,即革命历史再叙事.革命历史再叙事纠结在政治、市场、大众、知识分子等多重关系中.本文归纳、阐述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几种文化取向和书写方式--续写:文化怀旧中的英雄归来与神话再造;补写:历史疑惑中的思想偏转与话语突围;改写:批判视域中的理想解构与神圣祛魅;戏写:娱乐消费中的狂欢谐谑与传奇重构.当然这几种书写也常常相互纠结.  相似文献   

6.
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残酷的浩劫之一,侵华日军的暴行震惊了世界,冲击着人类文明的底线。文学书写是梳理、记忆、反思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重要空间,现有南京大屠杀题材的文学书写很多,从战时至今历时时间长,从中国、日本到英语世界涉及国家地区广。但是相对纳粹屠犹的文学书写,南京大屠杀文学书写还需进一步加强表现战争的深度与广度,以期在记忆历史、追问人性、维护文明上起到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唐代扬州是长江下游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发达,人文荟萃,东西方商人汇聚,大量的新罗侨民曾活跃于此,并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迹。该文将从历史地理景观的角度来研究扬州新罗侨民历史遗迹,探究其成因,关注其当代的开发与保护,以期助于对扬州新罗侨民历史遗迹的挖掘开发和价值利用,助于中韩两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朝鲜半岛密切交往的悠久历史,更好地增进双边的友谊感情,更好地促进双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8.
一、悠久灿烂的古代中国文明——庞大帝国、农业文明、儒家文化二、久远的历史留下的若干历史包袱——专制独裁、权力垄断世袭的政治统治传统——贪污腐败、穷奢极欲的官场政治文化——漠视生命、滥杀无辜的暴力文化(杀伐、酷刑,从官方到民间)——摧残个性、钳制思想的愚民文化  相似文献   

9.
卢梭的历史观带有强烈的教育启蒙目的。针对启蒙哲学在教育大众方面的失败,卢梭重新梳理了历史与"真实"及大众教育之间的本质关系,并改变了传统历史评判的标准,从而把历史书写上升到一种哲学的方式。卢梭通过对自我人生的历史书写,践行了其历史评判的新观点,并改变了历史书写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幕间》作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绝笔之作,堪称是对历史的一种再书写。本文旨在通过《幕间》中的"剧中剧"——露天历史剧为论述焦点,结合人物故事主线,揭示伍尔夫对历史再书写中的狂欢化因素。  相似文献   

11.
历史意识是体现于邓小平革命实践与思想中的一种精神和方法。在邓小平的思维中,历史意识实际体现为:政治的远见意识;对历史发展内在必然性的一种哲学理解和把握;注重发展的意识;面向现实的意识。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历史发展的内在必然性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各种复杂的社会和政治关系及其演化的后果,是邓小平政治和理论思维的重要特点,也是他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重要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中篇小说《神井》从民族历史的追忆中反思民族文化的选择取向。在历史的文学性叙写中,传达了对主流文化的追思——期望融入主流但却被现实疏离的尴尬与无奈,书写了对本土文化的深深眷恋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民族文化积极建构的理想。  相似文献   

13.
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创造历史;是历史实有论,还是历史虚无论;历史是当代史,还是当代以历史为鉴,这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在目前中国文坛却出现了分歧。一股新历史主义的思潮在思想界、文学艺术界、学术界泛起。他们认为:历史是由胜利者——占统治地位的权力者书写的历史。历史是当代史,是为现实政治、经济建设服务的文化史。他们把历史归入一种实用的文本。  相似文献   

14.
神话历史的提出建立起一种新的视角,在其烛照下神话的历史隐喻性质得到彰显:神话非但不是历史的对立面,甚至是构成历史书写和政治话语的内在机理。在神话历史视野下重新进入中国文化.不难看出作为合法性和权威来源的神话始终在历史、思想文化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建构作用,理应得到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罗斯福新政在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已经毋庸置疑,相关的评价和讨论也基本定型。但是,如果我们高中学生仅从经济角度来学习与了解,对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和历史地位的评价则不但显得单薄,而且过于片面。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传统等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们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也同样是多方面的综合体,因而不能孤立地、割裂地进行考察与评价。正是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我们认为罗斯福新政对世界和美国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是深刻和长远的。  相似文献   

16.
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撰写的《历史》,为后世西方史学奠定了历史叙述体的编纂体 例、道德、政治垂训的历史意义、社会文化史的史学范型、求真的史学批判精神和总体世界史观等诸多史学"范式", 其中,历史叙述与道德、政治垂训的历史意义在《历史》中达到完美统一和高度结合,对今天的历史研究仍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塔西佗在其《编年史》开篇章中概述了罗马历史书写在漫长的政治变革中所呈现出的兴衰转变。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史家尚能秉笔直书,西塞罗与撒路斯提乌斯在这方面的成功描写堪称典范。当奥古斯都确立元首统治后,罗马史家开始避免犯颜直谏,这其中李维和庞培·特罗古斯故作曲笔,以王政时代与共和时代的历史隐喻当下的罗马国运及皇帝德行。及至提比略统治时期,罗马史家转而热衷于阿谀奉承,维莱伊乌斯·帕特库鲁斯由此将源自赞美诗的各种技巧融入历史书写中。通过对文本的仔细梳理和对比,分析这些基于社会现实的历史撰述,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政治环境与历史写作之间的复杂关系,而且为后世史学的发展开辟了多重进路。  相似文献   

18.
历史学能不能进入历史,要看能否和现实发生交往,能否对人这一历史主体带来建设性的、反思性的、批判性的建构张宏杰的历史书写,实践着从知识历史学转向能力历史学,从精英历史学转向大众历史学,从教化历史学转向启示历史学的历史叙事路径。经由这样的转换,历史学进入了历史,历史接受了历史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09年出版的小说《蛙》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通过对姑姑等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乡村生活的生动描写,展示了新中国特殊历史时期计划生育政策推行过程中的一幅幅真实图景。在《蛙》中,莫言将个人的境遇融入到政治和历史的语境中,其坦诚的书写引发了读者对于人性复杂性的深入思考。本文将从《蛙》的历史内涵和独创性出发,通过分析小说中姑姑这一人物形象,探讨该作品对于人性本真的挖掘与历史性书写,进而思考现当代文学的创作使命与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20.
历史是对过去的总结。历史书籍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明的载体。它浩如烟海,无边无际。天地理、政治经济、化科学、宗教战争等等,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正因如此,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便把传授丰富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树立爱国爱民的理想作为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甚至是唯一目的。然而,殊不知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其人格树立和健全的过程。所以,我认为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这是历史课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这一点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却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人把学习历史的目的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书写自己的历史。我想书写自己的历史才是最重要的吧。而每个人要书写好自己的历史,就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