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磨课是集体备课、教研的一种方式方法,也是新课程教学提倡的一种校本研讨方式."磨课"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充满着集体的智慧.磨课的主要内容有磨目标、磨教材、磨环节、磨学生、磨细节等五个环节,其中磨教材是关键.从磨课的意义、内容和过程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一课进行全程总结,深刻领悟教材的编排意图,力争在课堂渗透新课程立意,既要遵循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在磨课中强化教学反思,才能快速提升教育教学、教研水平,"磨"出更理性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2.
磨课是集体备课、教研的一种方式方法,也是新课程教学提倡的一种校本研讨方式.“磨课”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充满着集体的智慧。磨课的主要内容有磨目标、磨教材、磨环节、磨学生、磨细节等五个环节,其中磨教材是关键.从磨课的意义、内容和过程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一课进行全程总结,深刻领悟教材的编排意图,力争在课堂渗透新课程立意,既要遵循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在磨课中强化教学反思,才能快速提升教育教学、教研水平,“磨”出更理性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3.
扎实的校本研修,是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有效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校本研修的模式多样,基于学校学科组层面的校本研修,磨课是有效的模式之一。本文从磨课的必要性、结合具体案例探究磨课的具体环节、通过磨课打造高效课堂三个方面探索以磨课为核心的校本研修,重点阐释如何在日常教学活动背景下通过"三研三磨"来打造高效课堂,从而提升教师专业化成长。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宜昌市西陵区三江小学以学科教研组为基地,以磨课式校本教研活动为载体,逐步总结出了"模课"——"磨课"——"谋课"三步法,较好地提高了全校教师队伍素质. "磨课"其实是"磨技能".首先选择课的导入、教学板书、课堂提问等教学基本功磨练教师.课堂导人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青年教师中开展了"课的导入"设计比赛活动.在活动中,青年教师们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尝试了多种导课方法,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实践的主要途径。教师要上出适应学情的好课,为课堂注入新的血液,赋予课堂新的生命,就要经历磨课。课堂教学应具有创新性、艺术性,磨课就是课堂教学焕发活力的不竭源泉。课堂教学在集体智慧的推敲中更加完美,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磨课中也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6.
一、磨教材——谋划精彩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与依据,用教材教而不教教材已成为我们的共识。为此,我在磨课过程中对教材做了不断的处理,最终成稿,见右图。  相似文献   

7.
2017年新课程标准的提出,高质量课堂对一线教师的教学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悟课"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是打造灵性课堂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年轻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渠道.因此,加强教师"悟课"的研究尤为重要.理解"悟课"的内涵与摩课、模课、磨课的逻辑形式,分析"悟课"的方式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探讨其形式及实践运用路径...  相似文献   

8.
课堂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和立足点。对新手教师在"磨课"活动始末,所上两节课分析研究发现:上课者在教学内容呈现、课堂活动时间分配、教学语言、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改进;教师指导者是加速新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三研讨二反思三实践"磨课模式是新手教师加速成长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关注课堂、分析课堂应成为学校的重要教研活动和每位教师永恒的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9.
"磨课"是校本教研的重要载体,对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助推其专业成长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但理性审视实践层面的磨课活动却隐匿着诸多偏见与误区,不可小觑. 通常磨课活动一般包括备课、说课、讲课、评课四个环节,有学者概括为"备、说、讲、评一条龙". 在备课环节,实际操作是由所有参加磨课活动的教师分头准备、单独备课,参研人员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充分发挥个体聪明才智,查阅资料、谋篇布局.本环节特点是"独立性". 在说课环节,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说课活动(说教材:重点、难点、关键点;说过程:教学流程及教学设计;说教法:教学策略及理论依据等),而首先由主讲教师通过语言、板书及演示等提前展示已逻辑推演的"课堂实况",这里没有学生参与和课堂互动.抽去互动的课堂教学节奏凸显"短平快"的特点,一般在10分钟内完成,然后组织大家以主讲人的课堂演示为脚本切磋商讨、补充完善.由于大家各有预案,带着有准备的头脑共谋一节课,会出现"各显神通"的热烈场面.一场激烈的意见交锋、思想碰撞后,广议博取,最后达成共识.本环节的特点是"聚合性".  相似文献   

10.
如何使小学语文教研工作朝着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我们的基本思路是:“说课——讲课——评课”三课一体,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研究的结合,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使教师在钻研理论、驾驭教材、调控课堂、提高效益方面有一个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万显红 《学语文》2013,(3):9-10
“吃透”教材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文选式语文教材而言。吃透教材的核心是教师到位的文本研读。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成功的课,一定是对文本研读到位的课;而那些高耗低效甚至无效的课。都与文本研读的.缺失或失当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那么,在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文本研读存在哪些误区?针对这些误区,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  相似文献   

12.
<正>数学教学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最优化的知识结构,并让学生优存速取解决相关问题.仔细留意我们的数学教学,你会发现有如下一些现象:现行教材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编写,而很少有教师按照"章前课——章中课——章结课"整体设计并实践;课堂应该由"引入——展开——收尾"三个环节组成,而部分教师往往匆匆小结;数学知识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而一些教师在课堂中根本没有考虑知识关  相似文献   

13.
白冶平 《成才之路》2020,(1):100-101
幼儿阶段的实践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启蒙作用,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引导不合理、实践课较少、教学方法单一等弊端。文章通过分析幼儿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对提升幼儿实践能力的措施进行探讨,强调教师要合理编排教材、重视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氛围、创设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幼儿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教师发展离不开课堂。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脐带”。任何教师素养提升工程,其根本目的都是促使教师上好课,育好人。当前教师培优工程名目众多,有琢磨一堂好课的“磨课成人”,也有修炼一身素养的“砺人修为”,却少有“课与人”的整合。我们应抓住课堂做大文章,抓住评价这根指挥棒,抓住研训这部助推器,引,导教师关注并提升“四课”——“课品”、“课能”、“课质”、“课感”能力,从而以“课本位”建构教师全员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为改进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促进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法库县教师进修学校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初中化学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磨课过程进行研究,探索出符合农村初中实际的化学教研新模式——网络磨课。磨课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跟进,属于对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网络磨课是在网上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跟进,是基于网络的行动研究。磨课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而网络大大提高了磨课的效率,因此网络磨课使效率和效果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为改进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促进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法库县教师进修学校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初中化学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磨课过程进行研究,探索出符合农村初中实际的化学教研新模式——网络磨课.磨课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跟进,属于对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网络磨课是在网上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跟进,是基于网络的行动研究.磨课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而网络大大提高了磨课的效率,因此网络磨课使效率和效果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而磨课则是这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现。磨课是促进自我成熟、提升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改造教材,鼓励创新在学科组集体备课时,大家都一致支持我大胆改造重组教材的做法:从学  相似文献   

18.
徐猛 《四川教育》2013,(7):24-24
在对教师成长“经验性”特征的反思中,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师培养和培训模式逐渐得到了重视,尤以课堂实践为重,做课、听课、评课、磨课,一系列以课堂为核心的教师研训形式创生出来,以课堂为核心的教师培养正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得到不断强化。在充分关注课堂、解读课堂、提升课堂的同时,教师的视野也愈发局限在课堂。一系列问题又随之而来,教师“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实践经验的泛化、浅化现象突出;教师在应对纷繁的实践问题的不断尝试中,逐渐积累实践经验,却难有支撑其持续发展的专业动机。  相似文献   

19.
磨课是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围绕主题,通过集体推敲教学设计与持续性课堂实践,汇聚群体智慧,解决教学问题,在思维碰撞中分享智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本文以“守候良心”的磨课为例,重点探索提升磨课针对性、实效性的具体措施。一、聚焦主题。合理选课  相似文献   

20.
研课是教师通过系统地考察课堂教学来提高教学效率的专业发展过程.研课的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效益.教师研课的过程是教师根据自己对课堂的感受、经历和需要,运用一定的理论和经验,对课堂的各方面进行研究的过程.个体研课的主要环节是:确定研课目标→收集课案→观课→研究→修改设计→总结.在研究性质上,个体研课是既联系理论、又联系实践的中层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