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迁与屈原均以宏文名垂千古,但屈原之“志”为“存君兴国”,即通过君王来实现其“美政”理想,把楚国的事情办好;司马迁之“志”是撰著《史记》,以期名垂后世。屈原“无我”,司马迁“为我”;屈原无心插柳柳成荫,司马迁则是有意栽花花盛开。  相似文献   

2.
《卜居》当为屈原所著,在《惜诵》、《离骚》之后,其结尾充分发泄难以压抑的愤懑,非“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的来历者是写不出来的。《渔父》最后一句的同情既在渔父而不在屈原,说明其作者应是楚国避世之士而非屈原,且通篇难以见到屈原的创作个性和富于感情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3.
屈原在楚怀王十六年至十七年期间被迫离开郢都来到汉北,其所游历的地方,至少包括郧襄一带。在离开郢都即将踏上流放汉北之路时,即怀王十六年,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而在汉北期间,即怀王十七年,他创作了《抽思》。  相似文献   

4.
我国关于生辰的确切记载,早在先秦就已出现。战国时期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屈原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即生于寅年寅月(正月)庚寅日。尽管那时习俗和节令不少,人们却不曾将庆祝生辰列于其中,直到近2000年后的隋唐时期,才出现了庆生辰活动。由于无典可据无章可循,这种新活动表现出极大随意性,但帝王将相与百姓的庆生辰,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本文对此略作考察。  相似文献   

5.
《招魂》分自叙、设想和乱词三大层次,其中招魂词“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全篇表现出屈原希望怀王亡魂复归的迫切心情,也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6.
蒋方 《职大学报》2009,(3):25-26,34
屈原的"远逝",不是现实空间的出走,而是精神世界的远离,这就是屈原所说的"自疏".在现实中处处碰壁、时时滞碍的屈原,通过"自疏"而赢得了心灵的自由.但屈原爱楚国,爱得太激烈,太深切,所以他明白,不要说出走,连"自疏"都做不到,因为楚国就是他的生命.  相似文献   

7.
屈原爱国主义的形成,客观上是因为楚国历史悠久,有独特的语言习惯、民情风俗和爱国传统,另外,屈原时代,楚国由盛转衰,内忧外患,危难当头:主观上是由于屈原的家世观念、学识才干、品德修养和长期的社会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史料中有关"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约定的记述,前后多有出入.一说是楚怀王与诸将之约,另一说是诸侯之约.通过考证项梁战死后,楚国军队的两次权力调整,以及救赵诸侯军的指挥权调整,可以推断:入关为王的立约者,实为项羽而非楚怀王.后世之所以将立约者移植到楚怀王名下,应是汉建立后,统治者出于贬项扬刘的时代需要,而对史料加以异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招魂》文中的煞尾语气词"些"字,原本先秦时赢秦故地一带的方言,而随着民族的播迁和秦楚间文化的交流逐渐传播至南楚,并在楚怀王客死于秦的背景下,按照楚地的招魂习俗被屈原纳入《招魂》之中。  相似文献   

10.
方铭 《职大学报》2013,(6):110-111
尊敬的南阳市及西峡县领导,各位代表,各位来宾:我受大会的委托,代表2013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五届年会主办者中国屈原学会、中共西峡县委、西峡县人民政府,宣布大会开幕。南阳是楚国古都城丹阳所在地。在南阳境内,有重要的楚文化遗存,同时,也发现了大量的楚王室墓葬群,并出土了内容丰富的与楚国历史相关的地下文物,这充分说明楚文化在南阳的历史上有重要地位,也说明南阳在楚国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张謇的盐法改革思想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而趋向成熟。开始时他主张“就场征税”的作法,当发现“就场征税”在中国无法实施时,又转而主张以“就场官专卖”为过渡阶段,但仍以“就场征税为最终目标。张謇的这一转变似显突然,实际上是由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  相似文献   

12.
屈原所指的"内美"不仅仅是历来所谓"帝高阳之苗裔",而更多的是诞之"寅"时这样一个与生俱来的良辰吉日,因此,"日占"而知生于吉日,也就必然地树立起屈原一生自重其身和"善"与"美"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3.
为了准确把握屈原的人生经历和精神世界,应该注意以下十大关系,即:①屈原和春秋战国时期其他圣贤的关系,②战国时代与春秋及春秋前社会以及秦以后社会的关系,③楚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④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⑤屈原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关系,⑥屈原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才能的关系,⑦湖北湖南与战国时期楚国其他地方的关系,⑧真实的屈原和文化传承中屈原形象的关系,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⑩学术性与普及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论从屈原到宋玉的四大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玉是战国晚期楚国著名的辞赋作家,历来与屈原并尊为"中国文学之祖".但屈原是楚辞的代表作家,而宋玉则是楚赋的代表作家;屈原所创作的楚辞重抒情,而宋玉所创作的楚赋重体物;屈原喜犯颜直谏,宋玉好微辞讽谏;屈原崇高伟大,宋玉自然亲切.从屈原到宋玉,实现了由楚辞向楚赋的转移、由缘情向体物的嬗变、由直谏向曲谏的发展、由崇高向世俗的回落.这些都标志着中国文学的重大转型,对后代作家及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学术界有人提出的楚文化里的东方因子特别强大的观点,从东西部地域、器物、神话和历史四个方面对屈原作品进行了考察,认为东西部两个文化板块共同起着促进楚辞诞生的作用,硬要区分出那个强那个弱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文章重在说明《楚辞》诞生的历史文化的大背景,构成屈原作品的主干以及为什么东西文化板块会通过屈原这个媒介在楚国大地上产生撞击。  相似文献   

16.
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外交家,尽管他振兴楚国的愿望落空了,但他的爱国精神,他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他刚直不阿的品格,以及他坚持正义、疾恶如仇的节操,一直鼓舞着人们。而他的诗篇,开创了一代诗风,在文学史上闪烁着不灭的光辉。 屈原,名平,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宗。他的生卒年月已不能确定。郭沫若先生认为他  相似文献   

17.
已故著名楚辞专家胡念贻和汤炳正教授生前分别用实例驳斥《离骚》作于顷襄王时代的三个论据。另外,从《离骚》表现的当时楚国形势和对楚怀王的感情考察,《离骚》也不可能作于顷襄王时代。  相似文献   

18.
论《楚辞》的形成及秦楚文化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是楚国巫文化下的产物,包括巫史、巫医,无不与巫有渊源关系。《九歌》是祭祀上帝诸神的巫剧。屈原是以贵族而兼巫史的人物,他的《离骚》充分反映他对善、爱、美人性的追求。秦楚赵代都是帝颛顼的后裔,所以成为一共同的“文化圈”。  相似文献   

19.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文人。作为贵族大夫,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对国家的存亡深切关心,对国君的被蒙蔽和小人的谗言而忧虑感怀;作为爱国诗人,他作《离骚》,创楚辞,真挚热烈地吟唱出自己心中的忧愤与哀伤。而千百年之后,汉代的贾谊和南朝时的颜延之重游湘水,怀着各自不同的心情,分别写下了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哀悼之文。  相似文献   

20.
本文指明汉人对《离骚》的创作年代,均有作于怀王和顷襄王时期的自相矛盾之说,并无“均在怀王之世,决无作于顷襄王时期”的“宏观”定论;《离骚》所透露的诗人年岁及“椒、兰”喻指,应在诗人将及“老”年且子兰当政时期,而不能在子兰尚未当政的屈原早年“初疏”时期;以诗中浪漫想象所显示的诗人所在地点及诗中出现的“南楚”、“湘潭”一带土语,证明诗人创作《离骚》时不在汉北或郢中,而是在“南楚”沅湘之间;并引秦汉之际律法证明,屈原时代,实行的是有爵者以“年五十六”为“老”的“告老”退休制度,由此推测诗人之作《离骚》大抵在将临五十六岁老年,且齐相韩夤尚未受命赴楚为相的子兰当政时期,即顷襄王八九年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