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人帮”垮台以后,尤其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以后,国内外科学界欢欣鼓舞,许多久居海外的科学家纷纷来华,或讲学,或进行学术交流。1979年春天,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李政道教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美国来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讲学的。  相似文献   

2.
1979年,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来我国讲学,新华社派出的一名记者去采访他的时候,被他拒绝了。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上述情况是很尴尬的。然而,新华社这位记者毕竟训练有素,他从侧面了解到:李政道教授在国外就对记者不太“热乎”。于是,他针对李政道教授这一心理状况(即情绪),采用“迂回接近”的手法,终于使李教授感受到中国记者的独立风格,接受了采访。不久,这位记者采写的5000多字长篇通讯《李政道教授在中国讲台上》,先后在国内一些大报上登载了。李政道教授作为采访对象,从拒绝采访到接受采访,其间的情绪变化是有一个过程的。这就是本人将要谈及的情绪两极性及其对采访对象的作用。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心理学家就把人的心  相似文献   

3.
1987年10月的一天,我接到国防科工委的电话,电话中让我于次日下午到北京八宝山公墓陪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为不久前我采访报道过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扫墓。杨振宁教授与邓稼先教授的深厚友谊那天,我如期而至。同时前往扫墓的还有宋健、周光召,以及国防科工委的负责人伍绍祖等。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也去了。这天杨振宁身穿白色的风衣,黑色西装,来到八宝山的骨灰堂。他眼里含着热泪,向他少年时代的同学、好友邓稼先的骨灰盒深深地鞠了3个躬。祭奠以后,在院子里他同我们大家合影留念。杨振宁教授与李政道教授在上个世纪50…  相似文献   

4.
我与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相识已有21年了。在这21年中,有时他来中国访问,有时他邀请我去国外采访。在相处中,他正直的为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尤其是他对我这个对物理学和外文都很差劲的记者的关照和提携,以及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都使我永远地难以忘怀。那是1979年的秋天,有一次我在中国科学院采访,听该院外事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讲,丁肇中要来中国讲学,范围和这年春天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一样。听到这个消息,我以一个记者的敏感,立即决定采访他。不料,事情进行得不顺利。原因是,中国科学院当时的…  相似文献   

5.
我第一次听到李政道教授的名字,是在40多年前的一个早晨。那时,我还是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那天早晨,我刚走进新华社编辑部就感到气氛异常活跃。编辑们一面兴奋地阅读刚刚收到的外国通讯社的电讯稿,一面兴奋地谈论着什么叫“宇称守恒”,什么叫“宇称不守恒”。李政道和杨振宁教授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推翻“宇称守恒定律”的讯息,就这样迅速地传遍了全世界。“李政道和杨振宁是谁?他们是怎样做出了这惊人的发现?还有吴健雄教授,他们这些华裔科学家何时才能来中国谈谈他们的治学经验,他们的甘苦,他们的追求,他们的生活道路………  相似文献   

6.
李福杰 《青年记者》2002,(7):26-26,41
篇新闻报道能否成功,采访成败至关重要。尤其是访谈类新闻的写作,当被采访对象是高级领导干部、艺术家、知名教授或著名企业家等“名人”时,成功地组织采访显得更为关键。所谓“名人”,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工作忙,时间紧。二是大多在某一领域内有着较高的造诣和成就。三  相似文献   

7.
本刊从第二期开始,在“专题讲座”栏目,开辟“自律与维权”,特约请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党委书记顾理平撰文。本期《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开展隐性采访》是第三讲,讲解了隐性采访中出现违法的主要表现、隐性采访的法律禁区、在法律度的把握上应注意的规则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所谓采访准备,就是记者在明确了采访目的以后,为了熟悉采访对象,在出发之前所搜集的与采访对象有关联的历史、文化、政治、环境、政策等无形素材以及有关采访的必要物质条件方面的准备。  相似文献   

9.
感悟采访     
采访是前提和基础,报道是采访的结果。1986年,国际纪录片大师伊文思最后一次访问中国,曾在北京广播学院和电视系老师进行座谈,当回答“在电视的冲击下,新闻电影纪录片和电视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时,他幽默地说: “采访讲话是电视的专利。”在制作电视节目的过程中,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节目的思想、情感、内涵取决于记者深入生活、深入采访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我衷心热爱记者工作。几十年来,它在我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中留下许多难忘的记忆.1950年春天,我从北京乘火车到河北怀来县的新保安去,准备采访解放军一个部队在革命胜利以后参加生产建设的情况。那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天,也是我在革命胜利后作为《人民日报》的记者第一次从北京到外地去采访。我怀着革命胜利后的一种兴奋的、欢欣鼓舞的心情,坐在火车的普通硬  相似文献   

11.
难忘的采访     
张静 《河北广播》2007,(6):78-80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1995年春天我来交通台,屈指算来,至今已经整整十二个年头了。十多年间我做过记者、主持人、报纸编辑和办公室文秘等工作,可谓“经历“丰富,这其中的酸甜苦辣难以一言而尽之,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刚从事新闻工作的几次采访。  相似文献   

12.
刚刚过去的2006年,是中美“乒乓外交”35周年,应中国乒乓球协会的邀请,几位美国朋友——当年首次访华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成员又一次在春天里访问了北京,使我又获得了与他们交谈和采访的机会,随即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乒乓外交”见证中国微笑》,5月被评为人民日报好新闻。屈指算来,我采访“乒乓外交”已经有20年了,是《乒乓外交幕后》一书的作者,参与过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制作的“乒乓外交”节目,  相似文献   

13.
王亮 《青年记者》2001,(3):47-48
涉入采访是隐性采访的一种方式,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采访意图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亲身经历和感受事件的真相。在中国新闻史上,涉入采访早已有之。1936年秋,著名记者范长江奉《大公报》社之命。化装成一名公司职员,只身深入西蒙额济纳旗,刺探日本人人侵西蒙的动向,就是一次成功的涉入采访。在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新闻竞争空前  相似文献   

14.
李昕 《新闻记者》2001,(10):20-22
编者按 :吴惠连教授 (WilliamWoo)是有着40多年记者生涯的美国著名记者 ,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伦理学教授、香港大学新闻学顾问教授、美国报纸总编辑学会主席、美国新闻研究所所长、美国白宫总统委员会成员、美国电视新闻最高奖———PeabodyAward评委。他毕业于堪萨斯大学英语文学专业 ,后任哈佛大学尼曼新闻中心学者。他曾经担任《堪萨斯都市报》记者、《圣路易斯邮报》记者、主编、特稿记者、驻外记者、社论撰写人、总编辑。曾获得密苏里大学杰出贡献奖。2001年8月31日 ,吴惠连教授应邀来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与同学们举行圆桌会议。吴教授虽然谈的是新闻工作的一些基本问题 ,但由于他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根底 ,加上言之有物、深入浅出 ,相信读者一定能有所感悟。这里发表的是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一、交叉采访 记者到一个单位或一个地区采访,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往往可以发现好几个新闻线索。对这些新闻线索,不外两种做法:一是单打一,采访完一个线索,再采访另一个;一是在采访第一条新闻的同时,就顺便为第二条、第三条新闻搜集材料。待到第一条新闻采访结束,第二条、第三条新闻的材料已搜集了一部分或大部分。这后一种做法,叫作交叉采访。 交叉采访当然得有一个条件,就是采访对象能够为你交叉的任务提供材料,否则纵有交叉愿望,也不能实现。在一般情况下,几个新闻线索发生在同一单位或同一地区,是有可能交叉进行的,因为…  相似文献   

16.
邹举 《新闻记者》2004,(12):29-29
隐性采访是否应该鼓励?隐性采访是否在被滥用?怎样走出隐性采访的道德悖论?怎样平衡隐性采访中的权利和义务?这些问题学术界反复讨论,却始终没有全面、系统的论述。最近,南京师范大学顾理平教授的《隐性采访论》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实现了突破,它也是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隐性采访的著作。  相似文献   

17.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有效的职业手段,成为当前新闻界热门话题之一。隐性采访的可行与不可行,各方人士各执一词。笔者就大家的讨论加以整理归纳,并得出一些粗浅的看法。隐性采访的特殊作用《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1996年新华出版社)将隐性采访定义为:“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如今被新闻界评价为:“已经成为焦点类节目的有力武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一,隐性采访是显性采访的重要补充形式。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是相辅  相似文献   

18.
新闻素质的大检阅2000年6月22日清晨6点30分左右,四川泸州市合江县榕山镇段的长江上发生一起特大沉船事故,当场造成17人死亡,131人失踪。当天晚上,这则消息通过媒体传播到全国以后,引起了国人震惊,在22日至23日两天的时间里,全国大批新闻单位相继派出记者奔赴合江采访。于是,小小的榕山镇,到处都可以看见记者活跃的身影。四川天华股份有限公司所属  相似文献   

19.
新闻是社会信息宣传的一种主要形式,新闻的真实性与时效性与新闻采访者的采访技巧有直接的关系,所以现代新闻采访的过程中,需要遵循新闻采访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有效的采访技巧,才能获得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从新闻采访特征的角度出发,对新闻采访的技巧进行概要论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吴晓 《新闻世界》2013,(9):18-19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新闻写作的前提。一篇好的新闻稿件七分靠采访,采访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在采访中,记者只有掌握了好的采访技巧,才能在采访时得心应手,获取想要得到的有价值的信息。本文主要分析新闻采访的特征,并据此对新闻采访的技巧做了探讨,以期对新闻工作者的采访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