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世凯再起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九一一年十月袁世凯东山再起,实为袁氏绞杀辛亥革命、攫夺民国总统之先兆。然史家却少有论及。于是,笔者孤陋之心遂生耿耿,妄动愚笔以属拙文,甘负锻于方家同人。 一、袁世凯侨居彰德的隐衷 戊戌政变,袁世凯与帝党结下怨恨,一九○八年西太后身亡,载沣代行摄政,袁世凯就终日不安。一九○九年初,袁在惊惧万状之余,微服天津,住进英租界利德顺饭店。不久,就接到摄政王载沣代发的“回籍养疴”的谕旨。一月四日袁世凯得到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JohnH)担保他生命安全的承诺后,才敢小心翼翼地进京向摄政王“谢恩辞行”,一月六日便仓皇登车前往河南,昔日威风凛凛的袁世凯就这样“被满洲政府用侮蔑的手段放逐了。”令人费解的是袁氏此次罢官并不回项城归旧里,而是“初居汲县,两个月后再迁彰德城北门外的洹上村”侨居下来。笔者以为袁世凯此举正是为他再次出山作准备。  相似文献   

2.
十五 民国时期(一)孙、袁、南、北都之争清王朝终于在1911年在武汉举行的“双十起义”(1911年10月10日)的辛亥革命浪潮中垮台了。当时,各省闻讯以后,大多响应,宣布独立,支持革命,脱离清政府。清政府见大势已去,于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起义之后,当起义队伍与清政府的军队在武汉对垒之时,鄂军都督府于11月9日通电各省派全权委员至武昌商讨组建临时政府。因当时清军在武汉势力甚强,革命军尚在艰苦应战,战局紧张。而11月11日,江苏、浙江与上海3地都督发出通电,要各省代表去上海开会。后上海会议移至武汉。在12月2日,江浙联军攻下南京,会议又…  相似文献   

3.
钱仲联先生主编的《清诗纪事·光绪宣统朝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收录南社诗人汪兆铭诗五题九首并断句二则,即《被逮口占》四首、《狱中杂感》二首、《秋夜》一首、《中夜不寝偶成》一首、《咏杨椒山先生手所植榆树》一首,《除夕》句一则、《偶闻狱卒道》句一则。 上述诗歌的写作背景是这样的:1910年1月,汪兆铭与黎仲实、陈壁君等由香港悄然进入北京,在琉璃厂火神庙西夹道(即太平桥)开设“守真照相馆”,作为秘密机关,先后图谋以炸弹暗杀庆亲王奕劻、摄政王载沣,事败,汪兆铭与黄复生、罗世勋被捕,汪、黄二人被判永远监禁,罗被判监禁10年。1910年4月至1911年11月,汪兆铭被关押在法部监狱(北监),后被营救获释。《清诗纪事》所收汪兆铭诗歌全部为此期间在北京狱中所作。  相似文献   

4.
辛亥首义后,汤化龙与武昌首义党人短暂合作之后旋即分道扬镳。袁世凯为对抗国民党人的需要极力拉拢汤化龙,而汤迫于时势也最终走上了与袁氏的合作之路。汤氏此举,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出于谋求权势等个人利益的考虑,应该看到其合作背后深层次的思想动因和社会背景。“保持国家重心力”、“以秩序求进步”是汤化龙拥袁的内在思想动因,依靠袁世凯对抗国民党的同时逐步引导其步入宪政轨道,从而实现政党政治追求,是其拥袁的目的所在。熟料袁世凯联汤则是为了对抗国民党,登上权力的顶峰,并没有沿着汤化龙为之设计的宪政轨道走下去。这就注定了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与斗争。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本质的逐渐暴露,汤化龙与袁氏的矛盾逐步激化至最大化,终于抛弃了全部幻想,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袁护国之路,并做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反袁工作,有力地捍卫了民初共和。  相似文献   

5.
1909-1911年间袁世凯归隐问题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9—1911年间,袁世凯被“开缺回籍养疴”,此乃袁世凯政治生涯中的重大转折时期。袁世凯后来借助辛亥革命东山再起,有的学者认为袁世凯被罢官之初,就已经策划东山再起,这与事实不符。袁世凯刚被罢黜之际,言行谨小慎微,而且当时摄政王载沣确有杀袁之心,只是外在的条件制约了行动。袁侨居彰德也并非罢官前的安排,而是有难言之隐。袁在侨居期间的活动有:经营实业,闭门课子,寄情山水、吟诗唱和,养名望等,这些活动与他后来东山再起有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辛亥首义后,汤化龙与武昌首义党人短暂合作之后旋即分道扬镳.袁世凯为对抗国民党人的需要极力拉拢汤化龙,而汤迫于时势也最终走上了与袁氏的合作之路.汤氏此举,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出于谋求权势等个人利益的考虑,应该看到其合作背后深层次的思想动因和社会背景.“保持国家重心力”、“以秩序求进步”是汤化龙拥袁的内在思想动因,依靠袁世凯对抗国民党的同时逐步引导其步入宪政轨道,从而实现政党政治追求,是其拥袁的目的所在.熟料袁世凯联汤则是为了对抗国民党,登上权力的顶峰,并没有沿着汤化龙为之设计的宪政轨道走下去.这就注定了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与斗争.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本质的逐渐暴露,汤化龙与袁氏的矛盾逐步激化至最大化,终于抛弃了全部幻想,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袁护国之路,并做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反袁工作,有力地捍卫了民初共和.  相似文献   

7.
答:北方军阀政权,始为袁世凯独握。袁世凯死后,政权变幻于皖系、直系、奉系之间。北方政权的更迭反映了英美日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在华争夺权益的胜负格局。下面对北洋军阀政权的更迭作简单介紹: 1.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3月——1916年6月) 辛亥革命时期,袁世凯重新出山,掌握了清廷军政全权。他以此一面要挟清帝退位,一面胁迫革命派妥协,于1912年3月10日在北京就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根据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的规定,任命唐绍仪为国务总理。但唐就任后意见多与袁不和,而袁世凯又深忌这一政权的“民主共和”招牌,力图复行专制。6月15日,他不经内阁总理付署,擅委王芝祥为宣抚使,命往南京遣散起义民  相似文献   

8.
护国军与中华革命军倒袁成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翻到一九一三年以后,由孙中山发动的反对袁世凯背弃共和、实行独裁统治的斗争,已成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探讨这场斗争,需要我们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被誉为“讨袁急先锋”的孙中山所领导的中华革命军,长期奋战而建立不了倒袁奇功,反由蔡锷所领导的西南护国军,仅用半载就毁灭袁逆,当了恢复共和国的首席英雄?——“成功失败都非偶,总结应知教训深”,本文即就其中的经验教训作一初探,以就正于史学界的前辈们。  相似文献   

9.
刀大杀人多     
这幅漫画描绘的是袁世凯在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后登上权力顶峰的丑恶嘴脸。一只猿猴(袁世凯)站在象征权力的天安门城楼上,手握长柄大刀,上面赫然写着“刀大杀人多”。辛亥革命后,袁世凯表面上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为了维护民主共和,让位与袁,但袁世凯夺取权力后便开始镇压革命。  相似文献   

10.
“一战”的爆发为日本侵华势力提供了良机,不过在对华问题上日本国内朝野的意见并不一致,尤其是在对待袁世凯的问题上矛盾更为尖锐。“倒袁”派一度占到上风,致使北洋政府被迫接受“二十一条”,然而出乎日本军国主义者意料的是中国人民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目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日本政府被迫采取温和的对华政策,即从“迫袁附日”到“亲善提携”。  相似文献   

11.
张勋(1854—1923),字绍轩,江西省奉新人,原淮军苏元春营中一员将领。1900年西太后和光绪帝自陕西返回北京时,张奉命迎驾回宫,颇得西太后赏识,升为直隶淮军统领,四川建昌镇总兵,加云南提督、甘肃提督衔。1909年,张被调为江南提督,会办长江防务。1910年接任钦差江防大臣。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军围攻南京,张率部顽抗。兵败后逃窜到山东究州。清政府授他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1913年7月,张勋奉袁世凯之命,到南方镇压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9月,张勋攻陷南京,袁提升张任江苏督军,不久又调任长江巡阅使。1915年袁世凯称帝,封张勋为一等公,后又派他兼任督理安徽军务,拥有反动武装两万余人,驻  相似文献   

12.
一、特别数字联不管三七只图九五该联产生的背景是: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向袁世凯面交了罪恶的“二十一条”,5月9日,袁世凯竟公开表示接受。消息传出,举国沸腾,纷纷声讨袁的卖国行径。上海教员曹一斋便愤而写下此联。联语上句巧借民间俗语:“不管三七二十一”,故意歇后,隐去关涉“二十一条”的“二十一”,正所谓欲盖弥彰,让人心领神会。下句“九五”指的是“九五至尊”(皇  相似文献   

13.
窃国大盗袁世凯取代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后,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由南京迁到北京,其独裁面目日益暴露.竟于民国二年,即1913年2月,国会开会前夕,派人暗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于上海.4月,又非法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大借款”二千五百万英镑,并以国家的盐税、海关税及直隶(今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四省的中央税为担保.以此为发动内战的军费,消灭南方的革命力量.在此紧急关头,孙中山从日本归国,力主武装讨袁.但因国民党内部意见分歧,未能及时发动.6月,袁世凯借口江西都督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广东都督胡汉民反对借款,不服从中央,下令免职,并派兵南下.在他先发制人的压力下,李烈钧于7月12日首在江西湖口组织讨袁军,发布讨袁檄文.其后,江苏、广东、上海、安徽、福建、湖南相继起兵,并宣布独立.这就是孙中山领导的被称为“二次革命”的反袁战争.  相似文献   

14.
阳夏之战是指1911年10月18日至11月27日,武汉革命军为保卫汉口、汉阳而进行的两场战役,一般称之为“阳夏战争”。这是武昌首义后,革命军为保卫首义成果,以少敌多,以弱敌强,以劣敌优的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革命军虽然由于多种原因失败了,但它的意义却是不可低估的。 武昌首义后,清统治者慌了手脚,立即派陆军大臣(广阴)昌率北洋军两镇(二镇和六镇)、又令湖南驻岳州的巡防管带王鼎华、夏占川所部及河南第五十二标张锡元所部两  相似文献   

15.
在洪宪帝制时期,主张还政于清室的大有人在。有人认为袁世凯称帝是篡夺皇位的乱臣贼子,也有人认为袁称帝后曾在清末居官的人,在历史上将被列入二臣传中,遗臭万年。日本为了倒袁,也大力支持复辟派。袁死后,日本不再支持复辟派,复辟派跌入低谷。  相似文献   

16.
在洪宪帝制时期,主张还政于清室的大有人在。有人认为袁世凯称帝是篡夺皇位的乱臣贼子,也有人认为袁称帝后曾在清末居官的人,在历史上将被列入二臣传中,遗臭万年。日本为了倒袁,也大力支持复辟派。袁死后,日本不再支持复辟派,复辟派跌入低谷。  相似文献   

17.
袁世凯的评价问题是近代史研究中有分歧的一个领域。对袁世凯的评价,不仅关系到袁本人的历史形象和地位,而且关乎对清末民初整个历史走向的总体把握。如果重温一下八十多年前活跃于民初政坛的梁启超对袁世凯的评价,或许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历史上的袁世凯不无裨益。一、梁袁关系说到梁启超对袁世凯的评价,不能不考察清末民初梁袁关系的变化。事实上,梁启超对袁世凯的认识和评价,是随着梁袁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大体来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将近20年的时期,梁启超经历了由“仇袁”到“和袁”再到“反袁”的变化过程。“仇袁”最早可以追溯到维…  相似文献   

18.
汪精卫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叛变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精卫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至抗日战争期间,叛变革命充当汉奸的丑恶罪行,早为大家所熟悉,所唾骂。但对他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似乎仍不够清楚。实际上,他早就叛变了革命。早在清末谋炸载沣案被捕后,即已投顺当时主持审讯的民政部尚书善耆,在狱中受到优待,和同案入狱的黄复生、罗世勋不同,出狱后又投靠袁世凯,供其驱使,黄、罗二人则奔避上海、天津。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于1911年11月13日抵京任内阁总理大臣,一方面立即组织责任内阁,夺取清廷军政大权,一方面以阴谋诡谲之手段,操纵南北和谈,以期达到篡权的目的。他所以物色和收买汪精卫,就是利用汪在同盟会中的“声望”和“影响”,从革命内部进行瓦解和破坏。据《辛亥革命史  相似文献   

19.
国民党高级将领孙震,早年参加革命,动员组织了"四川革命军"积极配合辛亥革命的历史浪潮,继辛亥推翻满清政府后又积极投入到参加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等顺应时代的革命运动之中。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后,他迅速投身这场事关民族危亡的爱国战争,并在台儿庄等大的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孙震除了心系国家民族命运,也拥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并对家乡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学界关于孙震将军的研究还较为薄弱,文章简要梳理了孙震的革命活动及其在革命、抗战以及家乡教育等方面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袁世凯逝世后,以北洋政府为主导的舆论,将袁塑造为“手创民国”的“功臣”,对之极尽颂扬;而在南方革命党人的口诛笔伐之下,袁则完全为“叛国违法”的“元恶”.两种截然相反的评述,反映了民国时期两种政治势力对政局稳定和政治改良的不同考量.在此过程中,“袁世凯”巳非单纯层面上的“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或者举国征讨的“逆贼”,而已然演变为一种凝聚人心、激励斗志的政治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