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中,互动性研究目前多局限于探讨异国形象对建构者自身的反映,而忽略了建构者、被建构者、第三方、形象及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应当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拓展和深化该方面研究,即注重建构者与被建构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建构者、被建构者和第三方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形象与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菲利普·罗斯是知名的美国当代作家,并连续多年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在他的代表作品中,《美国牧歌》响力最大,讲述了利沃夫一家人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末的动荡人生。本文将从拉康的"他者"理论出发,分析在"小他者"和"大他者"的影响下母亲—多恩自我的建构和丢失。妻子多恩在丈夫塞莫尔的眼里,是一个用来装饰他成功人生的花瓶,本文着重分析这个花瓶的苏醒与毁灭,探索建构过程的矛盾冲突以及不可避免的自我丢失。  相似文献   

3.
拉康颠覆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被当成生物学的自然性理论,他的无意识概念不是指被压抑的本能原欲,而是转喻成意识的发生--是在主体之外他处的一种建构机制.因为人的意识主体在原初只是空无,所以它的本体形式具有他者性.由此,拉康批判性地继承了弗洛伊德之后,终于用他自己特有的逻辑策略将精神分析理论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他者"理论是后殖民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主要运用"他者"理论对《欲望号街车》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斯坦利和布兰奇进行分析,分别从性别上、社会地位和文化上等方面分析布兰奇"他者"地位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5.
陈蓓蓓 《文教资料》2011,(14):36-37
本文主要以约翰.班维尔作品《海》为分析文本讨论凝视与自我建构之间的关系。凝视分为"那喀索斯式"凝视和承载欲望的窥视。马科斯凝视镜中自我、凝视他者,并窥视他者,同时也被他者凝视。所有这些凝视都是自我建构的一种方式;马科斯在凝视中努力建构自我,但重塑身份之路并非平坦,他始终未能摆脱迷茫与空虚,自我身份仍旧破碎。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关怀伦理理论建立了一种不同的道德推理与道德实践模式。这种道德理论改变主流伦理学理论的知识论进路,是在女性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建构的。它提出,寻求普遍道德原则的道德真理的过程,其实是以他者经验、他者感受和具体性为手段的,道德知识总是嵌入在社会立场与经验中。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后殖民理论的引入,国内学者对康拉德与殖民主义的批评呈现出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有的批评家认为康拉德是彻头彻尾的殖民主义者,有的则坚持康拉德是对帝国主义持反对态度的人道主义者。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以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中对非洲形象的建构为例,通过分析和论述康拉德小说他者形象建构的艺术特征,从而探讨这些争议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康拉德小说的他者形象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拉康的自我和镜像阶段理论分析了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根据男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历程及复合身份,分析了他在一个他者的世界里找寻自我、建构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后殖民语境中"他者"的双重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他者"是后殖民批评理论话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他的哲学渊源主要是黑格尔和萨特的理论."他者"的文化身份其实是一个双重的建构过程,一方面有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像中国这样的非西方文化他者的自身参与.因此,强调一种平等的对话态度,有利于双方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尔德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描写了人类自我身份主体建构中的多重困境:自我身份建构中的认同缺失、主体认同分裂、身份分裂以及失败的自我异化给主体带来的伤害和毁灭。从拉康的镜像理论来看,小说以画像等镜像形象为载体,描写了主体自我建构过程中他者与自我的争斗和角力以及自我异化的过程。通过这部小说,王尔德表达了自己在自我身份建构中的困境和焦虑,展现了他复杂的心理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形态上看 ,“乡土”向“农村”的蜕变源于“他者”的进入 ,它包含着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涵 ,从不同侧面不断瓦解着乡土世界原有的自在性、自然性和完整性。“他者”进入的冲击在“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中 ,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对血缘人伦的覆盖 ;而在新时期反映农村经济改革的小说中则主要表现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给人们在心理上所造成的波动 ,往往体现为一种乡土性的苦闷、焦虑和失落。  相似文献   

12.
教师的"他者"意识,主要表现为作为教学实践主体的教师对学生的相异性、外在性的尊重和理解,并以此促进学生自由个性化的发展。唤醒和提升教师的"他者"意识使教师道德主体的建构、学生自由个性化发展以及关切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成为可能。教师"他者"意识的生成和提升至少应考虑如下方面:省思自我强权意识的危机、审视学生"他者"性的价值、体认"相遇"伦理学的意蕴、强调与"他者"交往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将"字在《诗经》中共出现60次左右,具备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连词、摹状词等不同词性。这些纷繁复杂的意义及用法,其实都源自于"将"的本义"祭献祖宗":其他各项动作义是该本义的略微引申,形容词和连词义的"将"源于动词义"率领",介词义来自于动词义"执持"。此外,"将"的句法位置对其目前保留的副词、介词义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问既指文章的一种构造形式,又指古代的一种文体,学界对对问的研究往往出现概念上的模糊.汉詹以来,作为文体的对问,结构的设置有规范,词采内容的表达有定式.对问不但是汉唐写作牢骚文章所运用的典型文体,而且在唐宋以后,其结构和思想内涵也渗入到诗词的创作中,异化为对问结构的诗词.对问不论作为一种文体还是一种结构,施之文学作品,表情迭意或迂回曲深,或酣畅淋漓,在古典文学作品的各类体式里非常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5.
石田颖宏 《海外英语》2014,(19):180-181
Amy Tan’s well-known masterpiece The Joy Luck Club has been discussed by scholars and writers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topics mainly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s and daughters, the role of immigrants, Androcentrism and so forth.However,“The Other”of Orientalism is rarely talked about. So this paper probes "The Other" in several aspects.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功能派翻译理论为基础,从目的论视角重新阐释了“信达雅”的内涵。根据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翻译对象《天演论》,笔者提出“信达雅”是以“雅”为中心,兼顾“信”与“达”。“雅”不是外在的“润色加藻”,也不是翻译的“脂粉”。在《天演论》的翻译中,目的法则赋予了“雅”的核心地位,使“信”在严复的翻译实践中从中心走到了边缘。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的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奥赛罗》曾经引起无数的争议,其中“嫉妒说”长期在《奥赛罗》研究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尽管一批著名莎学家、文学家从各种角度对嫉妒一说进行了否定,指出“嫉妒”并不能令人信服地全面解释《奥赛罗》中蕴涵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辉。从“他者”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角度,可以看到不断被强化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中国改编莎剧也注意到《奥赛罗》中文化身份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In the United States many non-government organisations (NGOs) champion progressive political agendas, yet some popular movements are highly conservative. The political right has mobilised effectively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on a variety of domestic issues,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nvironmental discourse in reaction to modest environmental gains. Such endeavours, branded as "anti-environmental", have been neglected in serious discussions on popular social movement learning. Few studies explore the educational and activist moments in this "Other environmentalism". This paper, using historical/textual analysis and drawing on experiences of the author, enquires into rightwing natural resource initiatives. It describes and analyses the methods they employ to alter gains made in the progressiv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Conservatives were found to have both grassroots as well as elite sponsorship and are effective sites of adult learning, resistance, and meaning making. Many elements of this Other environmental discourse seek to change understandings, dispositions, behaviours, attitudes, and knowledge--the adult educational politics and policies--of society.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self-reflexive analysis of the situatedness of the author and her work - research and writing - as a woman of color in the academy. The author critically examines self-reflexivity in relation to her research by drawing on her lived experiences as academic Self-woman of color Other, first as an international doctoral student and now as a junior faculty member. Drawing on critical and feminist perspectives, she argues that such self-reflexivity allows for an openness which eliminates the apparent dichotomy of Self-Other and offers new spaces for re-presenting difference(s). In particular, she construes her writing as a self-renewing site of activism and resistance to Othering and her teaching as praxis and self-assessment. She concludes that cutting-edge research and writing, when rigorously self-reflexive, are beyond "cool" and "hip," allowing us to maintain integrity and agency as educators and researchers.  相似文献   

20.
把<论语>放在他者哲学的语境里分析,可以展示出一个不同于主体性哲学的解释学视角,挖掘出孔子儒学中另一重可能的意义域:即孔子儒学中存在着他者哲学的向度.狭义地说,<论语>中的他者有三类范型,即师友、父母和圣人,他们分别属于差异性的他者、无限性的他者和理想性的他者.从他者哲学的视域看,"我"与他者的关系是<论语>思想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