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著名谴责小说《老残游记》作者刘鹗(1857—1909),别号洪都百炼生,他集学者、水利专家、医生、小说家、诗人、慈善家于一身,是晚清奇才,一代历史文化名人,又是亦官亦商颖志改革的洋务派。因八国联军使京城遭殃,他向沙俄侵略军用低价购进“太仓粟”,赈济灾民,被清廷诬陷为“汉奸”,远戍新疆,猝死戍所,  相似文献   

2.
川岛浪速,日本长野县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来中国。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警务学堂,特聘川岛为学堂监督。光绪三十二年,清民政部创办高等巡警学堂,川岛继续被聘为学堂监督直至清末。川岛在华期间,结纳不少清廷上层人物,辛亥革命后,他为谋图清室复辟奔走于日本东京与我国北京、天津及东北等地,成为日本在华的著名政治阴谋家。现从馆藏巡警部全宗和民政部全宗档案中,选出有关清廷聘他任警务学堂监督的几件档案予以刊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3.
毓贤受戮记     
邓明 《档案》2014,(6):22-23
正兰州是从东南一带赴新疆的必经要道,清代流戍新疆的罪臣大都取道兰州西行。清末"庚子事变"后,有位谪臣却在兰州被正法,成为清代唯一未能越兰州赴新疆戍所的罪臣,他叫毓贤。毓贤(?—1901年),字佐臣,内务府正黄旗汉军。监生。署理过江宁将军。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东巡抚,支持义和拳反洋灭教,改义和拳为义和团,命团旗皆署"毓"字。教士请求保护,置之不理,于是义和团声势大张。法国公使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提出抗议,清廷便将毓贤调回北京。毓贤借机  相似文献   

4.
晚清著名谴责小说<老残游记>作者刘鹗(1857-1909),别号洪都百炼生,他集学者、水利专家、医生、小说家、诗人、慈善家于一身,是晚清奇才.一代历史文化名人,又是亦官亦商颖志改革的洋务派.因八国联军使京城遭殃.他向沙俄侵略军用低价购进"太仓粟",赈济灾民,被清廷诬陷为"汉奸".远戍新疆,猝死戍所,只活了52岁.  相似文献   

5.
光绪十年三月,恭亲王奕訢以“委蛇保荣,办事不力”而被罢值军机处,同月十四日军机处奉“遇有紧要事件著会同醇亲王奕譞商办”之谕,从此奕譞参与清廷军机大事。光绪十一年九月奕譞又奉命总理海军事务。这里发表的是军机处抄存的奕譞于光绪十一、十二两年致军机处的部份信函。表明了他对当时一些重大政务的处理意见。这些信函当时大都经军机大臣递送内廷,说明他的意见对清政府在实际处理政务中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我们认为这些信函的公布,除可以作为研究清廷政事作参考外,对研究奕譞本人也不失为较好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6.
<正>陈振先(1877—1938),广东新会人,字铎士,光绪三十三年(1907)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我国第一个在国外获得大学农科毕业文凭,归国后,授农科进士。参加清廷举行的第三次游学生考试中获得第一名,成绩为87.34分[1],宣统元年授翰林院编修,并被锡良看重,上书清廷把其调东省  相似文献   

7.
清末海外华商设立商会史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统治者把商政作为振兴实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商部于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颁布奏准商会章程,在内地省垣及各通商埠地普设商务总会及分会。同时,清廷以“开通商情,固结团体,振兴实业”为宗旨,于光绪三十一年冬,委派商务大臣张振勋、商部郎中时宝璋到外洋考察商务,并剀切劝谕海外华商联合创办商会。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又特简农工商部右侍郎杨士琦出洋考察,大力倡导组织商会。是时散居南洋及日本、美国等各商埠的华商,援照内地商会办理成案,结合当地华商情形,陆续成立商会,并很快得到清廷核准。这些商会在维护侨商自身利益,振兴商务方面曾起到积极作用。 现从馆藏外务部及会议政务处全宗档案中,选辑有关档案刊布,可供研究中国商会史及华侨史参稽。  相似文献   

8.
光绪中期以后,各省相继编练新军,营制分歧,清廷为掌练兵之权,于光绪二十九年十月在京师设立练兵处,成为总学全国军政的首要机构,直至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官制改革,中央废兵部,成立陆军部,练兵处遂并入陆军部。现从馆藏兵部一陆军部全宗档案中,选出练兵处部分主要官员之履历予以刊布,供研究参考。——编选者丁进军姚锡光花翎·副都统衔练兵处提调·军政司副使姚锡光,现年五十三岁。江苏丹徒县康生,考取光绪乙酉科技贡,恭应丙戌科朝考,考取二等,以教职用。中式光绪戊子科本省乡试举人,考取己丑科内阁中书。光绪十二年,经前北洋…  相似文献   

9.
光绪十二年至十六年间,慈禧为卷帘归政并筹划光绪亲政和大婚典礼,准备实行训政和颐养晚年,先后动用数万民工,对三海及颐和园进行修缮。这次工程费时之长、耗资之大,以及工匠罢工等情况,曾为史家所瞩目。现从内务府奉宸苑、醇亲王府档案中选出有关三海工程史料发表,供研究清史及北京地方史志参考。  相似文献   

10.
晚清时期,清廷为抵制外国银元之大量灌入兼补地方制钱之缺乏,开始对旧有的银两制度进行改革,于光绪十六年(1890)在广东采用新式机器试铸银元成功。未久,其他省分亦随之相继效仿,争相开局设厂铸造地方银元。安徽亦然。有关安徽省始于何时铸造银元的,长期以来,学界基本存在着两种说法:一说系光绪二十三年(1897),一说系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持光绪二十三年说者的主要依据系:1.冯煦编《皖政辑要·度支科》银元条: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开炉鼓铸。”2彭信威编著《中国货币史》:“安徽也是在光绪二十二三年开铸龙洋。”3.…  相似文献   

11.
1875年9月,日本明治政府授意本国驻华公使向清廷总理衙门提出修约请求,意图调整两国于1871年所订约章内容,践行其蓄谋已久的大陆政策。受成例、能力、个人经历影响,时任津海关道黎兆棠被任命为这次修约的中方代表之一。在具体交涉中,黎兆棠逐条辨明日方提案,并依循对等原则分别准驳,竭力维护本国权益。其向总理衙门呈送的议改内容,基本融入双方最终议案。梳理光绪初元中日修约之缘起、经过与结果,不仅可以了解晚清外交权力结构的二元化特征及清廷设官分职多轨铺政的架构,揭示日本谋划修约的政治动机和中日双方争论的焦点;更能窥探黎兆棠在当中扮演的角色和所起作用,藉此呈现津海关道既有职权在晚清社会剧变下的弹性。  相似文献   

12.
龚振鹏,辛亥革命志士,抗战期间逝于桂林。河北人民版《民国人物大辞典》以词条富瞻称,但其龚振鹏条下阙其生年;其卒年记为“1943年5月病逝,同年7月23日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少将”则是错了,实属白璧之瑕。故笔者据档案资料,为之补订。龚振鹏(1881—1942),字镇洲,安微合肥人。年19与江淮间先烈吴赐谷、倪映典、范傅甲、王正藩、万福华、宋玉琳交结。因感觉势单力孤,遂入江南将备学校。肄业。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被控为革命党,下狱。数月后由张伯纯营救而解。当时清廷所练新军中青年志士甚多,龚振鹏乃往安庆,与吴、倪、范、王诸同志从事革命运…  相似文献   

13.
于右任     
《档案与史学》2011,(2):3-3
于右任(1879—1964),陕西泾阳人,生于三原。名伯循,以字行。光绪举人。因在诗稿中讽刺西太后遭清廷缉捕,一九0四年逃至上海。入震旦学院求学。一九0五年协助马相伯另办复旦公学。  相似文献   

14.
罗振玉(公元1866—1940)字叔言,号雪堂,祖籍浙江上虞。罗氏清同治五年出生于江苏淮安。十五岁举秀才,光绪十六年至二十一年在乡间当塾师。光绪二十四年在上海创办东文学社,请日本人及日本驻沪领事馆人员在社任教。那时正值“戊戌变法”运动进入高潮,罗氏政治态度保守,反对变法,与清朝一些大官僚拉上了关系。光绪二十七年,由大官僚刘坤一、张之洞奏派罗氏赴日本考察教育,罗与日本帝国主义分子交往密切。宣统元年罗氏补参事官,曾经理清廷内阁大库档案。并大力搜购安阳出土甲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罗氏携眷逃亡日本,1919年春回国。1924年被清废帝所召,入直  相似文献   

15.
高羔 《档案》2012,(2):29-31
1864年,原本是中亚浩罕国舞师的阿古柏入侵我国新疆南疆地区,在沙俄和英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于1865年成立了“哲德沙尔国”,意即“七城之国”,对新疆各族人民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 针对阿古柏的侵略行径,当时清政府内部有人提出放弃塞防,“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但是,左宗棠力排众议,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于是,光绪元年(1875年)五月,左宗棠以63岁高龄,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拥有筹兵、筹饷和指挥全权.光绪二年(1876年)二月,左宗棠移驻肃州,就近指挥新疆战事,各路大军陆续西行出关.  相似文献   

16.
范振绪(1872—1960)字禹勤,甘肃省靖远县人。著名书画家。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进士,初任清廷工部主事。由于深受“欲救中国必须靠科学与民主,必须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通过振兴实业,办报纸,造舆论,实行民主和法制,使中国富强”之影响,于光绪三十二年赴日本留学,攻读法律,并加入同盟会,从事民主革命活动,成为甘肃早期参加辛亥革命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宣统元年(1909)回国后,曾任河南省济源县知事;民国时期他曾当选为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员、第一届二次国会参议会议员、扩法国会参议员、一届三次国会参议院…  相似文献   

17.
1900年内蒙古西部的蒙旗教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茹拉  苏德 《历史档案》2002,(4):114-117
光绪二十六年 ( 1 90 0年 )上半年 ,随着义和团运动由山东向直隶、北京、天津等地发展 ,其影响波及到内蒙古西部地区。首先在托克托厅、清水河厅、萨拉齐厅及伊克昭盟南部的宁条梁等汉族农民聚居的地方出现了义和团的活动。直隶、山东等地的义和团团员和拳师不断前来传授“神权”,并宣传“扶清灭洋”的口号 ,于是上述地方焚烧教堂、杀伤传教士和教徒的事件接连发生 ,并呈现出向周边蒙旗地方扩张的态势。清政府于五月二十五日颁布“向各国宣战谕令”,命令各省督抚及外藩王公等招民成团 ,“借御外侮”。清廷在宣战上谕中称 :“与其苟且图存 ,…  相似文献   

18.
铜元作为银元之辅币,在中国近代货币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铜元自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广东开铸后,地方各省遂仿行铸,至光绪三十一年,全国已有17个省22个钱局铸造或试铸铜元,其面值有一文、当二、当五、当十、当二十几种。铜元发行初始,余利甚大,其价值大大超出币面价格。由于利益驱使,地方督抚竞相多铸争销,加之不少地方出现私铸、减重现象,至使铜元"铸造日多,行销日滞,法价已不可保"。由于供大于求,铜元急剧贬值造成币制紊乱,通货膨胀,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矛盾尖锐。为挽回利权,光绪三十一年户部奏定整理圜法章程,决定在天津设立户部造币总厂,地方统为造币分厂,并裁停归并部分钱局,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光绪三十二年七月,财政处会奏整顿铜币,整合各省造币厂,清廷钦命邮传部尚书陈璧到各省考察铜币铸行情形。现刊布的这组史料,是陈璧历经7个月的考察后,于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初八日给朝廷的奏报。其中将酌留之河南、湖北、江宁、广东、福建、直隶、四川钱局及裁并之江苏清江、苏州、安徽、山东、江西、浙江、湖南钱局,从设厂开铸至考察之日止各钱局地址、厂房设备规模、机器成本、余利出入款目及物料数目等均作了详细精确之统计(惟吉林、奉天、广西未在内),并酌拟各省造币分厂划一章程十六条,是研究晚清货币史颇有价值的史料。  相似文献   

19.
张帅 《历史档案》2020,(1):62-67
自乾隆三十二年(1767)起,清廷以撙节马政经费之故,将新疆换获的哈萨克马调拨内地,并在调拨程序与监管、马匹倒毙的比例、调拨时间和数量等方面形成了明确的制度规定。乾嘉时期由于该制度运行良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撙节初衷。至道光时期,因所调之马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客观上导致调拨成本的增加与收益的减少,使得调拨制度转滋"浮费"。为了简化调拨程序以节约成本,咸丰四年(1854),清廷改为调拨马匹变价银。从整个制度的演变来看,调拨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影响调拨制度演变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清沿明旧,从顺治初年起便把南漕的北运视为解决官俸、军饷和宫廷糜费的“一代之大政”,予以相当的重视。然而到了清末,随着清廷政治的日趋腐败,漕运中百弊丛生,官莫能禁,费用大滥。加之庚子年的巨额战争赔款,造成国库空虚,财政拮据,入不敷出,王公百官的薪俸和八旗官兵的俸饷均难于筹措,清廷对于现银钱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为此,光绪二十七年,特颁了一道上谕,试图在以往有漕各省,一律改征折色,即以货币地租银两代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