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教学》2004年第10期刊登了袁长清老师《张衡真的发明了“地动仪”吗?——有感于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文(以下简称《张》文)。文章叙述了作者在某中学进行课改调研时,随堂听了一节七年级历史课《昌盛的秦汉文化》,在小组合作讨论过程中,有位学生向授课老师提了这样的问题:“张衡真的发明了‘地动仪’吗?‘地动仪’真的有那么灵吗?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现在国家博物馆吗?我们现在还能使用它测量地震吗?”授课老师一时语塞,但他把问题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完成。课  相似文献   

2.
方旭 《四川教育》2004,(5):42-43
最近,课堂上出现了一种现象:当学生提出课前没有料到的问题时,不少老师都采用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的方式。这似乎成了教师抵挡学生突发其问的不败盾牌。扪心自问:假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会采取这种方法吗?这些问题课后都能够得到解决吗?课后我们研究了吗?是否都反馈给学生了?“课后解决”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策略”?假如课后也不解决,教师的承诺或建议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满怀求知热情提出的问题,难道就这样“处理”掉吗?我们来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教师声情并茂地…  相似文献   

3.
<正>一次,执教苏教版五下《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的校内教研课,课堂教学效果很好。课后,我问学生:对于这节课,你能用一句话来点评一下吗?学生的回答主要有:生1:老师,你讲的内容我都彻底弄明白了,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神奇!生2:这节课老师表扬了我  相似文献   

4.
课后记,我第一次是在别的老师那里听说的,说某某老师在上完课都在自己的教案后面写一段课后记,非常认真,这成就了他省级优质课特等奖的殊荣。听过这样的话,我开始了思考有关课后记的问题,它有这么神奇吗?  相似文献   

5.
王晓春 《班主任》2011,(6):64-65
《教师报》上有一篇文章说有人调查了学生对什么样的老师不满意,什么样的老师不受欢迎,学生提出的前五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的老师,拖堂抢课抢时间的老师,以分数论学生的老师,不尊重学生的老师,缺乏微笑的老师。一位教师网友据此写了篇文章《都是老师的错吗?》,这位老师指出:《教师报》上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堂普通的数学课,内容是《年、月、日》。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要把2月份定为平月呢?把1月份定为平月不是好记一些吗?”授课教师回忆道——当时这一问题难住了我和其他同学,我说:“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也很难!现在老师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同学们,这个问题留待你们课后去研究,看谁  相似文献   

7.
前段时间有幸在南京东南大学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支老师的课堂教学风趣而严谨,形散而神聚,在平淡中闪烁着奇异的光彩。听课时,不由想起一本书——《“细节”决定成败》。课后,细细揣摩,恍然大悟,支老师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往往让人回味无穷。“我”课堂上,支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中,从不以“老师”称自己,而是用“我”。片段一师:因为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可能要多上一会儿,多占一点时间,可以吗?生:可以。师:好,得到同学们批准,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师:我都忘了讲哪课了,课题是什么?生:《只有一个地球》师:…  相似文献   

8.
教完《动物怎样运动》这一课后,有个学生突然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老师,蚂蚁是怎样行走的呢?”于是我便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是先走右边的3条腿,再走左边的3条腿;也有的认为是前2条腿先走,然后带动后4条腿走。讨论中,这两种设想很快都被否认了。因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去听一位历史老师的课。他听课的习惯为边听边记教学环节,以便于课后点评。可那堂课一下把他吸引住了,直至下课也没有记下一个字。课后,他激动地问执教教师:“请问,您备这堂课花了多长时间?”这位历史老师回答:  相似文献   

10.
一、创设自主发现的情境 ,让课堂和谐、愉悦、民主。[案例一 ]:上课伊始 ,师生问好后 ,教室里很安静 ,学生都坐得很直 ,看起来有点僵硬 ,气氛有点沉闷 ,可能是学生觉得有许多老师在场吧。老师满面笑容 ,用轻柔的声音说 :“今天这么多老师听课 ,怕吗 ?”大家点头 ,“我也有点儿紧张 ,不过 ,我有个秘方 ,想知道吗 ?”“想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第一 ,对自己笑一笑 ;第二 ,按平时的姿势自然地坐着。”全班孩子都轻松地笑了 ,并在笑声中神情和姿势又恢复了自然。评析 :传统的课堂上 ,教师都要求学生正襟危坐 ,对手、脚摆放的姿势都作了规定。…  相似文献   

11.
网友黑咖啡说,教育,有时是一种美丽的欺骗。细细琢磨,教学中还真不可缺少“欺骗”。特级教师顾维平执教《莫高窟》一文,在指导学生读“莫高窟还藏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一句时,一学生语调平平,顾老师眉头微皱,追问:“有多少平方米的壁画,我刚才没有听清楚,能再读一遍吗?”学生马上将“四万五千多”重重地读了出来。顾老师立即向她竖起了大拇指,“你读得真好,壁画的面积真大。”课后,高林生老师点评道:“学生读得很清楚,只是有点平,我在台下都听见了,台上的顾老师真的没听见吗?这是顾老师的一个小花招,她在指导学生读书呢!”上…  相似文献   

12.
谷元宜 《小学生》2012,(9):83-83
执教十余载,曾经对学生发出过无数次指令:"把课文读两遍!""把课后词语抄写四遍!""下午放学之前把课文背下来!"……哪个老师不是如此!试想一个班级的每一个教师都如此,我们的学生一天要在我们的压迫下被强制性地完成多少学习任务。现在想想真应该自我批评,教学中我们有问过学生的兴趣爱好吗?照顾到他们的感受吗?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积极认识的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知识,发展新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3.
﹄二r口胜....几趁老师:你的作文《抢救伤员》中怎 么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有呢?学生:这么急的事怎能停顿?爸爸:你这么怕黑,将来能做什么?儿子:爱迪生要是不怕黑,他会发明电灯吗?┌─────┐│:,击场· │├─────┤│ │└─────┘今妈妈:这么冷的天你开窗子干啥?儿子:老师说写作文要开门见山! 地理课上,老师同学生:“我国人口分布哪些地方最密?”学生:电影院、牟站和商店!”笑话笑画四则@文俭 ~~  相似文献   

14.
一、鼓励学生提出不同问题 具有创新意识的儿童往往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学完《镜子》一课后,有个学生问:“老师,眼镜是镜子吗?”我说:“你认为呢?”“我认为不是,否则它为什么叫眼镜而不叫眼玻璃呢?”我哑然了,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但对这样的学生,我能摆“师道尊严”的架子  相似文献   

15.
《梅兰芳学艺》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说的是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刻苦练功的故事。于老师是怎样教学这篇课文的呢? 一、激发动机。上课伊始,于老师便对学生说:我知道你们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我要让同学们听一段京戏,于是就播放了梅兰芳在《宇宙锋》中的几句唱词。优美动人的旋律,独具韵味的唱腔,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老师问:“好听吗?”学生都说“好听”。“你们知道这是谁唱的吗?”“梅兰芳。”老师在屏幕上打出梅兰芳的大幅照片,说:“这就是梅兰芳。他是四大名旦之一,是著名的京剧大师。他的戏唱得这么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我听了一位老师教“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课。授完新课后,老师提问:“你们能举出轴对称图形的例子,说出它们有几条对称轴吗?”一生举手回答:“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只有一条对称轴。”面对学生这一片面回答,老师不是轻易地肯定或否定,而是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答问中的问题。老师启发说:“请同学们想一想,等腰三角形只有一条对称轴的说法准确吗?”“已经学过的三角形可分为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呢?”经这  相似文献   

17.
孙建锋 《云南教育》2003,(28):16-17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语文的教与学,需要在理论的天空中打雷,更需要在实践的田野里落雨。让我们走进实践、走进学生,共同分享他们的个性化阅读。[案例一](《群鸟学艺》)师:如果说《群鸟学艺》中的凤凰是一位老师,群鸟是她的学生,那么,凤凰是一位好老师吗?她的学生呢?请大家仔细默读课文,从课文中读出你的想法来。十分钟以后,大家交流各自的看法,好吗?(同学们仔细地默读,认真地批注,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写下了异彩纷呈的读书体会。)师:请自由发表自己的读书体会,让大家共同分享,好吗?生1:凤凰是一位好老师。表现在她…  相似文献   

18.
林静 《中国教师》2013,(7):9-12
<正>林卫民,研究员,北京市化学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北外附校校长。兼任北京海淀区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教育领导学、教学论和化学教育学研究。《中国教师》:初中化学是学生在初三时才开始学的,也就一个学年的学习内容,却令许多初中生头疼不已。化学有这么难学吗?林老师,您认为学生学习化学困难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教师该如何帮助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  相似文献   

19.
《猫头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制小学“注·提”实验教科书第册的一篇知识性课文。本文的教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猫鹰的特点和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才成为捕捉田鼠的能手。这也是学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内容,了解猫头鹰的外形特点,了如下设计:一、板画导入,揭示课题上课后,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一猫头鹰的简笔画。然后导入新:同学们,老师画得好吗?你们认它吗?它长的可爱吗?你们想不画?[评析:教师通过形象逼真的简画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二、引入新课,理解课文1.学生圈画生字,读懂课文,了课文内容,并掌握生字、新词。回课文主要…  相似文献   

20.
三年级《揠苗助长》生:老师,古代真有这样的老农吗?他叫啥?师:你说呢?你觉得他叫什么名字合适呢?下面我们结合寓言内容给拔苗的老农取个名字(学生当即找自己的学习伙伴讨论,课堂气氛活跃)。生:老师,我觉得他应该叫“白费力”。您看,他顶着烈日,白白忙活了一个下午,结果禾苗都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