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电化教学手段已悄然走进课堂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让电教媒体走进《品德与社会》课堂,会给《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契机。情感教育既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手段,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兴趣情境、诠释抽象难解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2.
杨秀杰 《考试周刊》2013,(43):135-136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往的思想品德教学过于强调让学生接受学习,学生缺乏主动精神与活力,易产生厌学心理。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不仅要通过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在生活中也要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桂花 《成才之路》2014,(21):69-69
如今,我国农村牧区小学的教育教学存在有些问题,尤其是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获得的课堂效率甚微。因此,农村牧区小学的教学模式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每一门课程都要进行多元化和准确化的定位,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农村牧区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取得更大的效果,逐步迈向成功。  相似文献   

4.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支持系统,它关系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为《品德与社会》新理念的实现奠定资源上的支撑,能促进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就《品德与社会》课堂链接闽南文化的方法进行探讨。笔者认为,民俗文化、名胜资源、民间艺术、节日文化等进课堂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交流、沟通、理解、启发、补充的过程,是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如何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通过教学来实现,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品的教学实效是关键。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新策略《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求使课堂变为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完整生命的投入过程,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和生命力。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就应当采取一些新的教  相似文献   

6.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答案就是必须让品德课与生活同行。  相似文献   

7.
让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紧紧地联系起来,应该是教师必须关注和解决的课题。前不久,笔者观摩了泰州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比活动,其中三年级《父母的疼爱》一课的教学片断给了我深深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该特别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的学习习惯,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沟通和合作产生相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进程,从而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本文主要分析和探索了提高小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品德课堂,应该是用活动形式呈现的课堂,教师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引领者,教师要灵活采用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法,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静态课堂为动态课堂,使《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生动而精彩。本文就如何打造精彩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微博、微信、脸书相比,微课在品社课中运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甚至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环节,成为现有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在品德教学中灵活运用微课进行情境创设、行为辨析、明理导行、活动设计、课堂总结等,不仅让品德的知识变得立体化,更让品德课堂变得轻松、愉快,实现教学最优化,有效提高品德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品德教师的我,清楚地知道上好《品德与社会》的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是让学生离开课堂,步入社会生活,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但是从现有的条件来看,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组织大量的社会实践和体验活动,而且有些生活场景也不是人人都能亲身经历的。怎样让品德教学找到回家的路,真正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呢?在几年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进行了认真地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让课堂回归生活,创设出符合学生认知的课堂情境;让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他们感知生活,提升感悟;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安排参观、调研、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获得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3.
让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紧紧地联系起来,应该是教师必须关注和解决的课题。前不久.笔观摩了察州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比活动.其中三年级《父母的疼爱》一课的教学片断给了我深深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师生共同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结合学生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课堂教学,必须常抓不懈,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将课堂延伸至生活。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假、大、空"的问题迎刃而解,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走进小学教育教学中。  相似文献   

15.
张克琴 《考试周刊》2014,(12):180-180
地理题材的品德教学一直是一线老师的一大难题,有的老师干脆将品德课上成纯粹的地理知识课,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是因为教师缺乏知识储备,地理知识与品德教育分离等。其实,只要让生活融入品德课堂,让课堂联通生活,找到品德课程应有的生活性、趣味性、体验性,找到品德课程应有的品德味。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与生活》、《社会与品德》虽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但主要以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形成优秀道德品质为主。传统教学中都采用说教形式,在黑板上讲道德,枯燥乏味,收效低。如果在品德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精心设计体验活动,通过比赛、游戏、故事、辩论、媒体渲染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实现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消化",让体验活动充盈学生的课堂生活,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是在回归生活这一核心理念引领下,遵循生活的逻辑,坚持生命叙事的方式,以儿童为主角,以儿童发展为目标编写的教学文本。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准确把握教材,合理重构教材,有利于将静态的文本激活,产生出有效的"溢出",让课堂教学更有效。那么教师如何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走进课堂,让教学产生出超越预设的"溢出效应"呢?我想,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文本,解读文本,实现与教材的同  相似文献   

19.
<正>《品德与生活(社会)》具有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及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功能,因此,有品质的课堂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有品质的课堂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教学目标:品质课堂的基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的,它们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在《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品德与生活教学课堂发生了质的变化。怎样才能使《品德与生活》教学课堂迸发出生机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