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桃花意象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出现了,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怒放的桃花如火如霞,为新娘子出嫁营造出喜庆的气氛。到了唐代,桃花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更多的诗篇中,诗人们从不同角度审视桃花,使之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2.
在《诗经》时代,桃花就是女性青春、美丽容颜和婚姻幸福的象征;唐代开始,描写桃花的文学作品大量增加;宋代园艺业发达,花卉仍然是文学创作常用的题材。宋代桃花意象作品比唐代增加很多,宋词中桃花意象在常见花卉意象中位居前列。由于诗词体裁的不同以及时代、社会等因素,宋词中桃花意象的象征意义具有不同于唐诗的特征。宋词中的桃花意象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桃花和桃花源,象征爱情和超脱的境界。宋词中桃花意象所象征的爱情往往是感伤的。南宋时期,士大夫、文人注重对情感性灵的醒悟和品味,追求隐逸、超脱的境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成为南宋词中常见的意象。  相似文献   

3.
桃花是古典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同诗人、作家笔下的桃花形象具有不同的内涵。本文意在分析一些以桃花为题材的名篇名作,走进桃花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海子的诗歌是中国当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与海子的人生命运相关联,他的诗歌中也出现了一些固定而独特的意象,如"麦地"、"村庄"、"黑夜"等。除了这些意象以外,海子诗歌中的"桃花"意象也是值得人们去关注的,因为海子的"桃花诗"没有继承传统,完全是他自己独创的,并且与当代诗歌中的一些描写桃花的诗歌含义也有所不同。他诗歌中的"桃花"与"血"、"火"等意象相关联,象征着死亡与毁灭。而海子也是以"桃花"自喻,暗示了自己最后的结局。  相似文献   

5.
林敏 《教学随笔》2013,(22):127
桃花意象在《桃花扇》中成了一个表现末世繁华又饱含身世伤感的符号,描绘了萧条的景色,叙述了剧中人物的身世、命运、情感,也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桃花意象是李香君这个女子和她悲剧命运的象征,也是她理想爱情破灭的象征,渲染了全剧的悲剧气氛。  相似文献   

6.
桃花     
春天来了,一朵朵桃花在春天的美景中绽放,一片片绿绿的树叶,好似春姑娘的头发。桃花是粉红的,在碧绿的桃叶的映衬下,这种风景是多么美呀!小朋友在桃树下  相似文献   

7.
桃花 桃花     
桃花开,春天来。前天去邢台看望爸爸,路过一片桃树林,哎呀,那场景真美得无法形容。“桃花开,开得春风也笑”,居然逗我想起了这句歌词。朵朵桃花,竞相怒放;片片花瓣,抖落了笑意。在我印象里,桃花似乎与一切美好的词汇相联,仙境,笑容,生机,笑迎春风,芳华绝代等不一而足。诗人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此情此景,让我想到蒋大为的歌。  相似文献   

8.
桃花朵朵开     
花之情挑花从《诗经》深处妖俏而来。“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向·桃天》,奏出了以桃喻人之先曲.自此桃花的艳丽、柔媚、多情便如影随形地与红粉佳人迤逦在中国文化路径上。南朝徐悱的“方鲜类红粉,比索若铅华”(《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由眼前鲜艳的红白花瓣的桃  相似文献   

9.
“桃花”意象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鲜明突出,与害溪、松江等构成了渔隐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作者追求的理想栖息地。但在唐宋文人改编的《渔歌子》中,“桃花”意象逐渐淡出,或被其他花种取代,或直接退出。同时,其诗词中的渔夫形象也随之改变,诗词的整体意境也由单纯的欣赏型变为凝结着作者主观感情的复合型作品。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桃花”意象的复杂内涵,创作主体的自身经历和时代背景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桃花     
<正>我每次看到桃花都会想到一段美好的回忆。记得一个阳光灿烂的春天,我和妈妈、爸爸、姥姥一起去平谷桃花园看桃花。我们爬到了一个小山峰上,看到了大片漂亮的满树盛开的桃花,一阵微风吹过,地上像铺了粉红色的地毯,非常美丽!走近一看,桃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开了三四片花瓣,有的完全绽开了,露出了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桃花源记》为中国传统文人创造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模式,同时也对其后诗文桃花意象的使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假设来追寻陶渊明在诸多名花中情有独钟选择了桃花作为其象征的原因,并探讨他的这一选择对后世桃花意象的使用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农耕和畜牧社会条件下,物候对古人来说极为重要。桃花常见,阳春三月开花,花色鲜艳,因而常被人们作为春耕和其他农事开始的信号,古代农书、类书等文献也多以桃花开作为春天的物候。基于对桃花物候的认识,文人在描写春天或者春日节令时,也常常以桃花的盛开或者凋谢为其表征,通过将桃花与李、柳或者莺、燕、杜鹃等组合来描写早春、盛春、暮春之景。与其他春日花卉比较,桃花的物候意义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由娜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7):114-115
桃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意象,其意蕴非常丰富。拟从春天、美人、爱情、仙隐、悲情、情色六个方面来分析桃花意象所蕴含的意味,有助于更好地欣赏和品味桃花。  相似文献   

14.
桃花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一个具有双重文化意蕴的典型意象,既被赋予明艳积极的喜悦色彩,又承载了不幸、苦难的感伤情绪。自唐以后,众多文学作品中,桃花的文化意蕴则逐渐单一化,感伤性文化内涵增强。  相似文献   

15.
中日花文化比较--桃花与樱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唐诗鉴赏辞典》和《古今和歌集》里出现频率很高的两种花--桃花与樱花,以及历代对桃花与樱花的吟诵,日本的樱花艺术,中日两国人民色彩观的差异等方面的论述,从不同的时代侧面,探讨中日两国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异同.从花文化的角度,反映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6.
桃木的原始意象是人类心灵与情感的结晶。桃木应用于巫术,其源头来自于原始人类的木崇拜,来自桃所被赋予的生殖崇拜观念。世外桃源是文人理想中的诗意栖居。桃源意象具有桃板、桃符的象征意义。人面桃花是一种对气韵之美的体现,表现了生命的内在动荡,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作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李绍珊与其女儿李虹玉(贵州大学艺术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合著的《桃花六记》是一本另类散文著作。全书通过大量的文学作品、史料和科学考证,来探寻桃花的历史渊源,入文、入诗、入画,给读者以美好的向往和奋进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齐己《早梅》一诗描写了“梅花开”的情状,是咏梅诗里难得的佳作.原本习禅的僧人齐己却渴望投身于士大夫的政治生活,具有与其身份不相符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是晚唐特殊的时代造成的,《早梅》一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体现出这种矛盾性.  相似文献   

19.
《桃花扇》艺术结构的成功向来为人所激赏。历来论者多论其借侯李离合之情以写兴亡之感的结构线索、作为主题意象的"龙珠"——"桃花扇"在剧中的作用,而事实上,《桃花扇》艺术结构的精妙并不仅限于此。细读文本,可发现该剧的艺术结构还有如下特点:作者善于预设埋伏、伏线千里,以其运思之谨严、针线之绵密,构成了该剧内在结构上的精巧与缜密;柳敬亭、苏昆生、杨龙友等线索式人物的穿针引线,使全剧在结构上形成一个脉络贯通的有机整体;老赞礼形象的精心设置,使全剧形成了独特的以抒情结构统辖叙事结构的双重套式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