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自清先生在浙江生活的时间不算短,但在温州的时间并不长。他于一九二三年九月应聘来温州省立第十中学任国文教员。教了一个学期之后,一九二四年过了春节,他就到宁波去了。当时在宁波的省立四中任教,并在上虞的春晖中学兼课。一九二四年九月三十日,他第二次来温州,只住了四天,十月三日便离开了。“此来系为接眷”(见1924年10月2日致马公愚的信。马为省立十中的英语教员)。以后就没有再来过温州。朱先生在温州的时间虽然短,但对温州很眷恋。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说自己“颇厌宁波。在宁波时,常忆温州。温州之山青水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先生的早期散文《绿》,原是《温州的踪迹》中的一篇。这篇游记体的写景散文,是作者一九二四年二月八日写的,但文中所记的第二次到仙岩的时间,却大约是一九二三年的秋天。那时,作者在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兼师范部)任国文教员。《温州的踪迹》中的诸篇,就写于这一时期。文中所记的梅雨潭在浙江  相似文献   

3.
《绿》是朱自清先生一篇游记体的抒情散文,原为《温州的踪迹》之二,写于一九二四年二月。绿,是个抽象题目,很难写的。但是,在诗人、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笔下,却写得具体亲切、优美、动人。读《绿》之后,我们如同跟着作者一道,游了梅雨潭,不禁惊诧于那醉人而奇异的绿了!  相似文献   

4.
一九二四年朱自清先生任教于浙江温州,以那里优美的山水风景为题材写了一组散文,名叫《温州的踪迹》。《绿》就是其中的一篇。它描写了温州附近梅雨潭的风光。这是一篇把诗的抒情浓厚、画的境界优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熔于一炉的写景佳作。任何事物都有它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点,风景也是这样。为了把某处风景准确、清晰地告诉读者,就必须抓准风景的特点来写。《绿》这一篇写梅雨潭就是如此。作者通过自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东海县人。幼年曾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一九一六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一九二○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以后曾在江苏、浙江的一些中学任教。朱自清上大学时就开始写新诗,中学任教时期也未间断诗歌创作。一九二四年出版了诗文集《踪迹》。他诗歌的内容多写小资产阶级的失意,也有觉醒了的知识青年对光明的呼唤。一九二五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创作转向散文。一九二八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散文作家。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是把散文当诗来写的,这是我们读到他的《绿》之后,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感受。凭着诗人精确的观察和细腻的抒写,自然景色充满了诗情画意。《绿》是朱自清《温州的踪迹》的四篇散文之一。《温州的踪迹》陆续写成于1924年2月至4月,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其时,朱先生在温州任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国文教员。温州,旧称永嘉,山川秀丽,是南北朝时代著名诗人谢灵运游览的胜地。《绿》中的仙岩,是位于浙江瑞安东北四十余里的一座名山。山顶有黄帝池,广二十余亩,水分八脉,倾流而注为深潭,风景极为幽峭美丽。朱先生在温州时,去过两次仙…  相似文献   

7.
读《绿》     
《绿》,原为《温州的踪迹》之二,是一篇游记体的抒情小品。它写于一九二四年二月八日,但所记的第二次去仙岩的时间,大约是前一年的秋天,这可以其内容为证。那时,作者在温州中学教书。梅雨潭在浙江瑞安县仙岩山下,离温州不远。这一名胜通常为人们所注目的特色,是那瀑布撞击岩棱而飞溅起来的水花——梅雨。但作者游览时,意外地发现了碧  相似文献   

8.
(一) 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写于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八日,发表于同年十一月十七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一期,后由作者收入杂文集《坟》。第二年二月,鲁迅又写了《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九二四年,鲁迅正战斗在远离南方革命中心的北京。这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日益高涨,特别是以湖南为中心的南方各省,工农革命斗争更是风起云涌、蓬勃发展。在我党的帮助和努力下,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制订了联  相似文献   

9.
提起朱自清的散文,读者自然会想起《背影》。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总是给人带来阅读上的美感,《绿》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绿》写的是游温州仙岩的所见所闻,朱自清对梅雨潭的评价是:“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而人们读罢本文也会由衷地惊诧于朱自清的《绿》来。朱自清的《绿》何以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呢?不妨探讨一下本文的艺术特色。《绿》在写作上分两个层次:一是写梅雨潭的瀑布;二是写梅雨潭的绿。作者开门见山地写他第二次到仙岩,使他惊诧的是她的“绿”。这是全篇的“眼”,也是全篇的点题。《绿》的第一层次…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四日,我国著名爱国作家老舍先生因受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含恨而死,这是我国无产阶级文艺事业的重大损失! 老舍先生用他毕生的创作,记录了我国人民自“五四”以来艰难曲折的生活历程。从他的处女作《老张的哲学》在一九二四年问世之后,到去世之前,他写了长篇小说《赵子曰》、  相似文献   

11.
《绿》是朱自清于1924年在温州任教时写的一篇游记散文。这篇散文同《春》、《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样,充分体现了作者为文如同作画的特色。文中用浓墨重彩,工笔细描,酣畅淋漓地画出了梅雨潭那奇异幽美的意境。一、层层深入的描绘作者虽然在文章开头情不自禁地  相似文献   

12.
夏丐尊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最重要奠基人之一。他从1908年起,相继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上虞私立春晖中学、上海私立南屏女子中学等校任教。前后数十载,致力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1932年,他与傅东华等发起组织中国语文教育学会。同时,他还创办杂志、撰写论著,宣传现代语文教育。如《中学生》、《文章作法》、《文章讲话》等。他和叶圣陶合著的《文心》,曾风行一时,日本《新中国事典》称它在“国语教育史上划了一个时代。”总之,夏丐尊先生毕生为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我国现代语文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一、作品与题解这篇课文节选自朱自清的《温州的踪迹》中的第二篇《绿》。《绿》这篇散文是1924年2月,朱自清在浙江温州十中任教时,第二次游览仙岩后写下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选有此文。《梅雨潭》是《绿》的第二自然段,节选时又把这一段分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从1920年夏到1925年夏,整整五年时间,朱自清先后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扬州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上海中国公学中学部、浙江第六师范学校、温州浙江第十中学、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浙江白马湖春晖中学等校任国文教师。朱自清对当官没有丝毫兴趣,对教育却情有独钟。早在北大读书期间,朱自清就开始关注教育。当年邓中夏在蔡元培、李大钊的支持下,发起组织了“平民教育讲演团”,朱自清主动报了名,并积极参加讲演团的各项活动。即使在毕业临考的关键时刻,朱自清也是一如既往地参加。通过参加…  相似文献   

15.
著名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江苏丹阳人。1926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外语系。曾在丹阳县中、苏州中学、安徽省立第五中学等校任教。1936年赴英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系就读。1938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成都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南京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开明书店编辑。在云南大学任教期间,因看到朱自清写的一篇文章说,每个句子总要有一个主词,觉得这个说法不全面;考虑再三,便写了一篇题为《中国话里的主词及其他》,发表在施蛰存编的《今日评论》周刊上。…  相似文献   

16.
徐季子同志《茅盾的〈鲁迅论〉》一文曾说到:“茅盾写《鲁迅论》的时候,这两位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还不曾见过面……。”这话与事实是有出入的。茅盾的《鲁迅论》作于一九二七年十月三十日,而前此一年,亦即一九二六年的八月三十日,鲁迅与茅盾就已经晤面了。这在《鲁迅日记》里有明确记载。茅盾在他的回忆录《创作生涯的开始》里也写道:和鲁迅“第一次见面是一年前(指1926年——笔者)他去厦门大学路过上海的时候,郑振铎在消闲别墅“请鲁迅吃饭,我是陪客之一”。查《鲁迅日记》可知,同席者还有郑振铎、胡愈之、朱自清、刘大白、叶圣陶、陈望道、夏丐尊、孙福熙等人。  相似文献   

17.
《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老舍,原名舒庆春,又名舒舍予,满族人,世居北京,一八九八年生。一九二四年开始创作。他对城市贫民和小市民的生活非常熟悉。解放前写了不少暴露旧社会黑暗的好作品。《骆驼祥子》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一部。解放后,他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创作,写了《方珍珠》、《龙须沟》、《茶馆》等著名的剧本。后因受林彪、“四人帮”炮制的“文艺黑线专政”论的迫害,于一九六六年八月不幸逝世。《骆驼祥子》写于一九三五年,是反映旧中国人力车夫艰难困苦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祥子,原是个农民,失去父母和土地后,流浪到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靠祖拉人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是“五四”新诗开拓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长诗《毁灭》.在诗坛上发生过重大影响。一九二五年.到清华大学任教.在创作上逐渐转向散文。由于他在新文学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先后写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以抒情见长,其中作于二三十年代的《背影》、《荷塘月色》等都是脍炙人口、百读不厌的美文.四十年代后期,他的创作由抒情转向了议论,写了大量说理性的文章,自己称为杂文。朱自清在思想历程上经过了从爱国主义到革命民主主义的转变,当他年轻时,即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与对平民生活的深切同情,但毕竟只是一个有爱  相似文献   

20.
《绿》是朱自清散文《温州的踪迹》中的第二篇,是记述他于1924年第二次游览浙江省瑞安县仙岩山梅雨潭的一篇优美散文。《绿》全文仅一千三百多字,却极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