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体育社团参与有益于提升集体社会资本”与“体育社团参与和集体社会资本无涉”这2种理论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论的情况,结合中国情况,用体育锻炼方式代替体育社团参与,应用有限混合模型对城市居民的体育锻炼方式及其对集体社会资本的影响进行探究,发现:对于不同人群,两者的作用机制存在异质性;只有在那些集体社会资本水平较高的城市居民中,集体锻炼参与才会对集体社会资本起到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跨情境模型考查体育课堂中教师提供的需求支持对青少年闲暇时间体力活动自主动机,行为意向和实际参与行为的影响。方法:以1300名11-18岁青少年为被试,采用体育课需求支持问卷、体育课自主动机问卷、闲暇时间自主动机问卷、计划行为理论问卷、体力活动行为问卷进行测试,以Mplus7.4检验各变量间关系。结果: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体育教师课堂中提供的需求支持正向影响自主动机,课堂中的自主动机产生跨情境效果转移到闲暇时间自主动机,闲暇时间自主动机通过计划行为理论变量对体力活动意向和行为有间接影响作用。结论:研究结果有效支持了模型中体育课需求支持影响闲暇时间体力活动动机、意向和行为的跨情境效应。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众对于体质健康的需求也愈发强烈,体育锻炼俨然已经成为了满足此需求的重要手段。为了对体育锻炼动机的产生过程展开深入探索,本研究在锻炼行为理论视角下对运动技能学习意向在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产生过程的中介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采用理论综述的手段概括当前在锻炼行为理论视角下对动机与行为意向的研究近况,并对运动技能学习意向影响体育锻炼动机产生过程的机制进行分析;二是在计划行为理论与自我决定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局部整合的假设模型。  相似文献   

4.
魏烨 《体育科技》2014,(1):102-104
探讨影响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行为意向的因素,采用问卷调研法对354名大学生进行测量,将影响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因素,运用计划行为理论与线性结构方程式统计分析,找出影响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行为意向构面的影响力度。实证结果: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向有直接的显著影响,可以解释其参与休闲体育行为意向的0.37;情感性信念和工具性信念对态度有显著影响,可以解释其参与休闲体育态度的0.22;主体群和次体群对主观规范有显著影响,可以解释其参与休闲体育主观规范的0.35;便利条件和自我能力对知觉行为控制有显著影响,可以解释其参与休闲体育知觉行为控制的0.68。研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行为意向策略。  相似文献   

5.
基于阶段变化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对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的动机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个体的休闲体育行为是一个动态的阶段变化过程,其发展变化可划分为5个阶段: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保持阶段.处于不同的阶段,其动机因素也各不相同:个体没有达到动机阈限,处于无动机状态,主要表现在休闲体育行为前意向阶段;个体达到动机阈限,外部调节和内摄调节发生作用,主要表现在休闲体育行为意向阶段;个体达到自主阈限,进入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成为休闲体育行为准备和行动阶段的主要驱力;个体达到内部回报阈限,就会激发内部动机,主要作用于休闲体育行为保持阶段.  相似文献   

6.
农民体育参与的行为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行为学的激发动机理论和群体动力理论视角,结合甘肃、安徽、江苏三省18村农民体育调查的数据和访谈资料,分析农民体育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健身动机是农民参与体育的内部驱力;健身氛围是农民参与体育的外在动力;体育价值观是影响农民体育参与的心理因素;健身场地是影响农民参与体育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7.
对大学生体育失范行为的心理进行考察,旨在使学生养成良好体育行为习惯。对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和体育教师开放性问卷调查资料进行质性分析,在体育行为认知决策理论基础上,构建了体育失范行为的心理对抗与行为选择机制模型。主要结论:(1)体育行为动机、体育规范行为态度和遵守规范自我效能决定个体的体育失范行为意向,体育失范行为意向产生体育失范行为;(2)在决定体育失范行为意向的心理过程存在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对抗,内部动机有利于产生遵守规范意向,外部动机容易引发违反规范意向;(3)在决定体育失范行为意向的心理过程中,存在认为遵守体育规范有利和不利、违反体育规范有利和不利2种体育规范行为态度的对抗,遵守不利和失范有利的态度容易产生违反规范意向,遵守有利和失范不利的态度有利于产生遵守规范意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学生运动动机与其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分析实施意向和自我认同感在大学生运动动机与锻炼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并构建链式中介模型。方法 运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1 150名在校大学生(平均年龄为18.68±0.895岁)作为被试,采用运动动机量表、实施意向量表、自我认同感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其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利用共同方法偏差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SPSS 23.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大学生运动动机与其锻炼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r=0.351,p<0.01),运动动机对锻炼行为的直接路径有显著影响(β=0.167,t=12.525,p<0.01)。2)运动动机对实施意向(β=0.217,t=10.003,p<0.01)和自我认同感(β=0.164,t=15.356,p<0.01)有正向预测作用;实施意向可以正向预测锻炼行为(β=0.243,t=13.115,p<0.01),自我认同感可以正向预测锻炼行为(β=0.284,t=7.831,p<0.01)。3)实施意向和自我认同感在运动动机和锻炼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包括...  相似文献   

9.
体育参与为社会资本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媒介与机会。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17)数据,分析现场观看体育比赛对不同层次社会资本的影响。发现:现场观看体育比赛对个体社会资本与社会参与具有显著的正向提升作用,且这种作用不因性别、年龄、户口类型、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现场观看体育比赛总体上对人际信任无显著影响,但对不同年龄、家庭经济条件者的影响存在差异。建议:积极倡导、构建以大众体育为载体的形式多样的社会资本建构路径,充分发挥体育参与的社会价值;同时不断深化、细化体育与社会资本研究,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锻炼行为分阶段转变模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理论为基础,选取福建省七城市家庭为调查对象,通过对不同家庭环境资本构成特征的调查研究,考察青少年锻炼行为阶段转变的多维家庭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省大约21.72%城市青少年处于锻炼行为前意向阶段,仅大约13.53%城市青少年处于锻炼行为保持阶段;(2)青少年锻炼行为处于不同阶段的家庭经济资本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而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家长的体育意识具有显著性差异;(3)家长的体育意识和家庭文化资本是影响青少年锻炼行为阶段转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在科技体育项目市场化发展过程中,科技体育社会参与者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以社会认知理论为视角,基于上海市航海模型协会、上海市航空车辆模型运动协会以及全市16个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体育社会参与者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检验深度休闲特质对限制变通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科技体育社会参与者的深度休闲特质与限制变通行为存在人口统计学差异,科技体育社会参与者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获奖经历与参与组织等人口统计学控制变量下呈显著差异。(2)深度休闲特质对限制变通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科技体育社会参与者具备深度休闲特质,并通过限制变通行为维系持续参与状态。  相似文献   

12.
对社会资本视角下体育志愿服务研究的国外进展进行梳理和整合,认为社会资本阶级论、功能论和组织论是该领域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基于社会资本分析框架下个体、群体、组织和社会四个层面的研究表明:持续时间、个体特征、服务类型、组织环境是影响体育志愿服务促进社会资本生成与发展的关键要素。反思我国体育志愿服务发展之需和已有研究局限后提出建议:深入探索问题致因,聚焦体育志愿者利己性行为分析;保障持续参与行为,深化体育志愿组织治理研究;推进信息网络建设,探索多维协同联动机制;深化理论体系创新,推进社会资本理论的整合与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对社会资本视角下体育志愿服务研究的国外进展进行梳理和整合,认为社会资本阶级论、功能论和组织论是该领域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基于社会资本分析框架下个体、群体、组织和社会四个层面的研究表明:持续时间、个体特征、服务类型、组织环境是影响体育志愿服务促进社会资本生成与发展的关键要素。反思我国体育志愿服务发展之需和已有研究局限后提出建议:深入探索问题致因,聚焦体育志愿者利己性行为分析;保障持续参与行为,深化体育志愿组织治理研究;推进信息网络建设,探索多维协同联动机制;深化理论体系创新,推进社会资本理论的整合与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动机和限制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考察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动机和限制因素.休闲体育行为各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动机:前意向阶段以无动机为主,意向阶段以外在调节和内摄调节为主,准备阶段以内撮调节和认同调节为主,行动阶段和保持阶段以认同调节、整合调节、内部动机为主.个体在休闲体育行为各发展阶段会遭遇不同的限制:前意向阶段主要感知自身限制,意向阶段主要感知人际限制,准备阶段主要感知人际限制和结构限制,行动阶段主要感知体验限制,影响个体进一步向保持阶段发展.在休闲体育行为各发展阶段,动机和限制之间的关系也各不相同,个体会使用不同的变通策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体育参与被认为是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但是二者之间的影响机制缺乏社会资本的解释路径。采用多阶段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收集全国8个省(市)的1 198份有效数据,对中国城镇居民的体育参与、社会资本以及生活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状况良好,但存在群体差异;体育参与可直接提升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资本在体育参与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其中集体社会资本的贡献度更大。  相似文献   

16.
人们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是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的激发或抑制某个人行为的愿望或意向,它是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心理因素。运动动机是指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内部心理动因,文章从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动机心理学等角度进行分析,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访谈法就如何利用动机理论激发大学生的运动参与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以便对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一点有效的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探讨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观赛态度和观赛意向如何影响球迷的现场观赛。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707名球迷进行调查,并验证假设模型。结果显示:观赛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观赛意向均有正向预测作用,且主观规范的预测作用最强;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观赛意向对球迷现场观赛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家庭社会资本对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的影响及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家庭社会资本对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的体育态度、体育锻炼氛围及网络结构对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的形成具有显著性意义;家庭文化层次、体育态度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认知层次具有显著影响,家庭经济收入对青少年直接参与体育锻炼及参与有偿体育锻炼具有显著意义。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的形成,不仅需要优化家庭社会资本质量,而且也要注意家庭社会资本相关因素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大学生体育环境感知、体育参与、体育收获相互作用关系,促进大学生体育参与,增进健康。方法依据社会生态学与参与理论,构建了大学生体育环境感知、体育参与、体育收获的关系模型,通过大学生体育环境感知量表、大学生体育参与量表、大学生体育收获量表,对6 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使用SPSS20.0、AMOS20.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构方程建模。结果大学生体育环境感知4个维度变量对体育收获具有直接正向影响(P<0.001),分别解释了21.3%、14.6%、11.8%、24.8%的变量,且通过体育参与的中介作用产生间接影响(P<0.001),间接效应0.578;大学生体育参与对体育收获具有直接正向影响(P<0.001),直接效应0.679。结论环境影响参与、参与实现收获、收获体现了参与质量与环境支撑,三者相互作用的链式关系,影响着大学体育发展。应从课程构建、教师引导、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入手,改善大学生体育环境感知,促进大学生体育情感参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提高大学生在体育认知、实践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收获感。  相似文献   

20.
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采用量表对242名女性初中生进行测试,考察体育课上学生自主支持感、行为调节与课外锻炼意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创设自主支持的体育课堂气氛具有重要意义,自主支持感可以促进自主性动机(内在动机和认同调节)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意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