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全国高校通用的经典教材,但书中仍有少许注释值得商榷。本文针对《礼记·檀弓下》中的"子之哭也壹""负杖入保"以及《潜夫论》中的"濯锦以鱼"等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以求促进古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2.
也说"杖"     
对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杖",有人认为"杖"应该为"犁杖".从中国农学史角度看,"犁"的概念从没有用"杖"来表达过,<说文解字>及东晋和西晋以前的各类作品中,"杖"也从来没有"犁"这个义项."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杖"不是"犁杖",而是"手杖".在这首辞中,"杖"也是官位的代表."或植杖而耘耔"应该释为:"有时讲述杖放在一边,(用犁)在田里除草培苗."是陶渊明时自己放弃官位而回乡归隐的高洁情怀的自释.  相似文献   

3.
贾珍拄拐是《红楼梦》礼制研究的焦点,红学共识“拄拐”实则“用杖”。不同于“拐”,“杖”具有的礼制内涵,引发了两种继发猜测。部分学者依脂本“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认为贾珍用杖是以殡妻之礼对待儿媳秦可卿,用杖佐证贾珍不伦;部分学者依程本“秦可卿死封龙禁尉”,认为贾珍以殡君之礼对待儿媳秦可卿,用杖影射秦可卿具有皇族身份。然而审视用杖的礼法规则,贾珍本应为儿媳服大功,即便贾珍视儿媳秦可卿为妻,也因其父贾敬在世而不杖。而殡君之杖应为授予,贾珍并未逾制到殡皇室程度。贾珍拄拐并不能为两种继发猜想提供佐证。曹公用拐不言杖的引而不发,正是其“知止”的艺术妙笔。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敦煌文献和相关图像史料,对敦煌壁画中的笞杖和球杖图像进行了考证,认为:一、古代笞杖作为一种刑具,其长度和粗细具有严格的规定,汉唐时期的刑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且当时学堂的师生以及画工等老百姓都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二、敦煌壁画中球杖图像的形状、长短等具体形象特征,均与史料记载吻合;球杖之柄是人之手臂的延伸,而弯曲的杖头是人之手掌的仿制品.  相似文献   

5.
(董)遇①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②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③。采稆④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  相似文献   

6.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5.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司马迁《鸿门宴》)6.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实迷途其未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7.臣闻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思国之安者,。(魏征《谏太宗十思疏》)8.,,则智者尽其谋,…  相似文献   

7.
夏智 《教育》2021,(23)
《庄子·应帝王》中,有这样一段话:南海之帝为(偹),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偹)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偹)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是擅长写寓言的。《蝜蝂传》就是很耐人寻味的一篇。全文才一百多字,不妨照抄如下: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仰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虫质)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  相似文献   

9.
从敦煌本《杖前飞》谈唐代马球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写本《杖前飞》是关于唐代马球运动的记录 ,从中可窥知唐代马球比赛运动的器具、场地、竞技规则等情况。  相似文献   

10.
"志怪"一词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里首次出现了"志怪"一词,但不是指一种文体,更不是小说概念,只不过后世把记录怪异内容的小说称为志怪,志怪小说便由此而来。志怪小说形成的标志是《汲冢琐语》和《山海经》的出现,但其真正的源头大  相似文献   

11.
<正>三国中的曹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的人生信条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以"奸绝"著称。随着《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普及,这种认识"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认识《短歌行》中真正的曹操造成了障碍。光凭借注释,很难矫正人们根深蒂固的认识,所以需要补充《三国志》、《资治通鉴》中曹操的相关材料。还原曹操,是理解《短歌行》的前提。(一)《三国志》、《资治通鉴》中的曹操。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部分(30分)烦教传柳宗元 赖蛾者,菩负小虫也。行遇物,辄()特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玻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机其力不已(),至坠地死。今世之哮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军也,唯恐其  相似文献   

13.
林凡瑞 《山东教育》2012,(28):10-11
再读柳宗元的《蝜蝂传》,感触颇深。这则寓言写了蝜蝂(一种黑色的小虫)的生活习性,"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作者是借蝜蝂的"善负"来讽刺那些贪得无厌的财迷和拼命往上爬的野心家的。但我却由蝜蝂想到了我们老师,尤其是农村小学老师们的处境。他们何不像那样负重而行,"卒踬仆不能起"?但有所不同的是,蝜蝂是自己"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的,  相似文献   

14.
在《红楼梦》的贾府主子中,发生过两起父亲责打儿子事件。一是贾政拷打宝玉,二是贾赦杖责贾琏。这是两场不同缘起,不同方式,不同目的,不同结果的事件。其间蕴藏着贾府由盛转衰之必然性的深层原因与写作深意。  相似文献   

15.
诗意时光     
<正>寅时·平旦(3:00—5:00)寅时,即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这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孟子·告子上》说:"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是迄今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后来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个词,如:"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相似文献   

16.
宋代以忠厚开国,凡罪罚悉从轻减,唯有治赃吏最严。宋太祖目睹五代时贪吏恣横,民不聊生。故御极以后,刑用重典,此之谓塞浊乱之源。宋初,对命官犯赃枉法贷死杖脊刺配者为数不少。然从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开始,对犯赃枉法之官吏行刺配之刑却发生了变化。是年,知审刑院苏颂以"古者刑不上大夫,恐污辱衣冠"为理由,奏请神宗免去命官杖、黥之刑,自是"命官无杖黥者";至南宋,"赃吏亦罕复黥配"。  相似文献   

17.
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①,息于涂(途)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甫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将归。晏子曰:何为为仆?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  相似文献   

18.
“献状”解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云:“三月丙午,入曹。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且曰:‘献状!’”杜预注:“言其无德居位者多,故责其功状。”以为献状是使曹共公献那三百乘轩(大夫车)者的功状。晋文公数曹共公的罪有两桩,一是不用僖负羁,二是乘轩者三百人。不用僖负羁,是不听僖负羁的苦谏,《国语》、《史记》对此均有记载。而乘轩者多至三百人,哪能责令共公—一献功状?  相似文献   

19.
深夜。窗外,满天星斗;室内,鸦雀无声。灯下,我读《柳河东集》。柳宗元在《传》中写道:“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仰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掩卷深思  相似文献   

20.
"植杖"的"杖"辨析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一句的理解,历来意见很不一致,主要集中在对"植杖"的理解上。人教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或植杖而耘耔"注:"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植,立,扶着。耘,除草。耔,培苗。"(2006年版27页注[20)]把"植杖"理解作"扶着拐杖"已经广为认可。徐中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也释"植杖"作"把杖竖立在地上"(上海古籍1987年版,三册,372页),冯其庸《历代文选》作"插杖于田边"(中国青年1997年版,360页),《中华活页文选》作"把杖放在一边",并注"植,同‘置’"(中华书局1962年版,663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