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生成性人工智能ChatGPT不断迭代升级,引发各国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GPT-4版本已经推出,功能之强大令人叹为观止。文章基于ChatGPT的强大功能,浅析人工智能背景下我国传统教育教学将会面临的挑战,阐明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出现为教育转型升级带来的新机遇。最后,提出我国未来教育应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人工智能工具互促共进,从而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良性发展。面对人工智能给教育领域带来的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避免其潜在的风险和弊端,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相较于以往的聊天工具,ChatGPT具有更强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受到了各行各业的关注。在教育领域虽然能有效地支持学习方式变革,促进教师教学变革,但也面临着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引发教学异化、师生关系弱化,评价失真、教育不公等风险。因此,师生在应用时需要明确工具定位、清楚认识优劣;教师应调整作业布置和检查方式,重基础知识,更重高阶能力,推进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3.
较之于以往的人工智能工具,ChatGPT支持更自然、更准确、更连贯、更高阶的人机对话,受到了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在教育领域也引发了热议。在实践观视域下,从实践工具、实践过程、实践主体和实践场域四个方面探讨推进ChatGPT在教学实践中得以有效应用的可能路径。一是分析ChatGPT作为教学实践工具的功能性——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以开放的心态、前瞻的视角理性分析人工智能工具的教育应用价值和可能带来的风险及挑战。二是提升教学实践过程的创造性——利用ChatGPT促进教学实践过程三大要素(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与教学评价)的创新。三是增强教学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提升师生的通识人工智能素养,尤其是要开展专项培训提高教师的ChatGPT教学应用水平。四是确保教学实践场域的清朗性——加强对ChatGPT教学应用的治理,确保ChatGPT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合乎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ChatGPT的出现引发了极大关注和巨大争议,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ChatGPT是潘多拉魔盒抑或是学生的工具箱?以高职院校营养保健课程为例,探索了ChatGPT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应用及实践效果,并对ChatGPT在教学环节中展示出的优势、局限性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已基本具备跨领域解决问题的文本生成能力,逐步接近通用人工智能。本研究对ChatGPT进行各项能力测评,发现其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水平,但在创造力方面,ChatGPT没有明显的创造力倾向偏好。在教学能力方面,ChatGPT已经能够通过中国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笔试部分。可以预测,此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四方面应用潜能,有望成为教师准备教育资源的助手、学生开展自主自学的助手、课堂增强学习互动的助手、课外作业自动批改的助手。展望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包括:形成多元协同的“师—生—机”关系;推进“人机融合”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重塑课程体系结构与学习科学研究;全面关注“智能鸿沟”以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6.
李承超  姜朋明 《大学教育》2023,(23):97-99+113
2022年11月,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的发布引发了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ChatGPT因其具备自然语言理解能力与多维感观文本、图片、视频等素材生成能力,深刻影响着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方式。文章以土木工程学科工程地质课程双语教学为目标,从专业英语学习、教学内容情景模拟、学习指导等方面展示ChatGPT的教育应用潜能,并通过教学案例分析验证ChatGPT在工程地质课程双语教学方面的优势,揭示了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与学当中带来的巨大变革以及所面临的局限。  相似文献   

7.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的最新突破,自发布后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其对教师工作带来的变革。通过借鉴比斯塔“教育之弱”和杜威“交流行动哲学”的理论思想,深入思考ChatGPT和教育的融合本质,认为根据“强式教育”和“弱式教育”不同的思维取径,教师和学校具有截然不同的可替代性。教师工作应注意教育的价值伦理取向,把握教育的特性,在个性化学习、教师负担、教师自身成长等方面抓住ChatGPT带来的机遇,在学习目的、教学过程和设计、评价方式等方面积极应对ChatGPT带来的挑战。从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素养本位”的教育入手,围绕教育者数字信息素养,本文提出新时代教师素养结构新要求包括立德树人的能力、数字化时代的专业伦理、人工智能融合教学的能力,以及更新课程—学习—教学—评价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下的变革作用。作为一种语言生成模型,ChatGPT通过对海量语言数据的学习,能够挖掘单词间的共生关联关系,具备深入的语言理解和组合创新能力。然而在教育领域中,ChatGPT存在过度依赖训练数据、逻辑推理能力弱和新场景处理能力有限等局限性。为了提高ChatGPT在教学场景下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和针对性,本文提出将ChatGPT与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资源组织方式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形成知识点结构图等方式对ChatGPT进行完善,同时提供了几种具体可行的使用ChatGPT辅助教师和学生的方式。最后,本文还探讨了如何将Prompt研究范式与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帮助ChatGPT建立“知识体系”,从而形成一个数据和知识双轮驱动的教育场景的语言生成模型,为教育领域提供更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推动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变革。  相似文献   

9.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旨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生成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多模态数据,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其中,ChatGPT系统因其良好的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体现出较高的多领域应用潜力。本研究以ChatGPT作为主要对象,基于其四项核心能力,即启发性内容生成能力、对话情境理解能力、序列任务执行能力和程序语言解析能力,探讨在教师教学、学习过程、教育评价、学业辅导四个方面的潜在教育应用。在此基础上,在真实系统中进行了习题生成、自动解题、辅助批阅等教育应用的初步验证。最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所面临的局限和对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ChatGPT引发了国内外对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的大讨论,尤其是技术与教育的关联受到了广泛关注。相较于ChatGPT,GPT-4作为一种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已然超越前者,在通用人工智能(AGI)时代到来前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通过梳理的GPT-4历史发展,未来大学教学将迎来深刻变革,人工智能将呈现出全新的教育教学和学生培养视野。这些视野包括因材施教的未来图景、教育元宇宙的实践样态、课堂教学的创新转向、教学评价的手段再生等。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GPT-4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技术陷阱”,其中包括全景敞视中的信任危机、失范模式下的诚信危机、谷歌效应下的知识危机以及认同威胁下的伦理危机等。面对技术变革,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技术、完善技术使用的指导手册以及提升数字素养并共同构建智能时代的教育内容。让技术成为培养“社会人”和“自由人”的工具,而不是让其成为“奴役人”和“异化人”的藩篱。  相似文献   

11.
ChatGPT的强势崛起,引发了教育领域的巨大变革。人工智能技术在为教师教学提质增效的同时,也给教师发展带来了全新挑战,如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被撼动、师生关系中的教师角色面临转型。推动教师角色重塑,成为当前亟待完成的重要工作,应该从以下方面着眼:教师要基于ChatGPT带来的知识生产改革,扮演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合理利用ChatGPT数据采集功能,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分析师”;通过知识教学思维训练的创新,成为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者”;基于全面育人的深层次需求,转变成学生道德的“引领者”与情感的“陪伴者”;借助ChatGPT的远程通信技术打破时空壁垒,成为共享交流的“合作者”。  相似文献   

12.
ChatGPT的出现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它为语言学习者提供新的互动平台,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语言技能。在使用这种AI技术时,教师应准确把握ChatGPT在语言学习中的内容提供者、助教以及评估者的角色定位,积极发挥人工智能的辅助作用。将ChatGPT融入语言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写作思路、内容评估和反馈,以及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提升其语言能力,以适应多样化和全球化的沟通需求。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ChatGPT在带给人类教育变革新机遇的同时,也对教育应用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面对这次全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变革,“教育何为?”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在“ChatGPT与未来教育”沙龙上,教育研究者联合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专家,首先从ChatGPT的基本原理、智能涌现、能力边界以及工具价值等维度,讨论了其特性与功能对于人类教育的价值与影响;然后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引发的现实挑战”,探讨了“教育如何保存做人的尊严?”“教师如何绝处逢生、教以成人?”“学生最重要的能力素养是什么?”以及“中国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等问题,提出应加强高质量数据与真实有价值知识的相互转化、加强教师育人能力的自我更新、加强学生全方位数字素养的培育、加强五育融合一体化教育发展模式的设计等策略。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的深度融合,将重塑人类教育与学习形态、改变教育的历史叙事、启发未来教育变革、影响教育科研。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预示着一种“复合教育者”的诞生,将驱动未来教育底层逻辑重塑、教育生态转向共生以及学术生产新场景转换。学界应基于科学理性、哲学审辩和价值清醒...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ChatGPT作为一种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探讨ChatGPT在光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潜力,分析了ChatGPT在提供实验背景知识、指导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协助实验报告撰写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讨论了利用ChatGPT在实验设计与优化、教学评估与反馈等方面的优势。此外,利用SWOT分析了ChatGPT应用在本科实验教学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如知识局限、复杂问题处理能力不足、缺乏情感理解、学生对ChatGPT过度依赖等。ChatGPT在光学实验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教师科研素养的重要性在教育领域已得到广泛重视,ChatGPT的问世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具有巨大应用潜力,但有效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因此,本研究从实践角度出发,探讨ChatGPT在促进教师科研素养提升方面的有效性,根据已有研究经验将教师科研素养划分为七大指标,并通过量表调查,对经过ChatGPT应用学习培训的教师进行前后测实验对比,得出结论。研究结果显示,ChatGPT在促进中学教师科研素养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创设科学专业ChatGPT的应用课程,以提高教师应用能力;搭建以ChatGPT为基础的校内校际合作交流平台,促进教师共同学习;构建基于ChatGPT的教师自主学习模式,辅助教师科研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有学者认为GhatGPT会带来学术不端和科研退化,多家学校及科研出版集团给GhatGPT亮出了禁令,学生使用ChatGPT撰写论文被认为是造假。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教师?人类学习过程中人工智能会起到何种作用?“人工智能+教育”的原点决定了其应用于教育领域的边界,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中应遵循有限框架下的动态延伸:动态延伸而非静态划线、有限延伸而非无限扩张。教育工作者应主动提升自身人工智能知识与技术,努力以教育理论为支撑尝试人工智能领域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7.
蒋洁 《文教资料》2008,(21):78-80
高新技术和学习理论的不断进步,为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目前,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现代学习工具,其先进的技术已经能够在教育实践系统中使用.本文除了介绍人工智能和人本主义的相关概念以外,着重介绍了如何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指导人工智能这种学习工具应用于教学.  相似文献   

18.
随着智能社会的到来,人工智能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教育领域。ChatGPT由于智能化程度高、自然交互友好、内容生成能力强,深度改变了人机交互、知识建构和文化传承的方式,重塑了学习生态。在教学中,ChatGPT可以支持个性化学习,训练批判性思维,提供多元教学策略,协助教师备课,助力教学反馈与测评。同时,ChatGPT具有观点不够全面、内容可能抄袭、过度依赖技术、存在安全隐患等教育风险。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强势影响教育领域并得到广泛应用。社区教育作为面向社区全体成员的教育活动,新时代正面临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泛在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一方面需要依托ChatGPT的优势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应对由此带来的各种问题,关键是需要寻求ChatGPT赋能社区教育的有效策略。ChatGPT赋能社区教育有助于弥补社区师资能力短板、有助于促进社区教学资源拓展、有助于推进社区学习方式创新;同时也存在某些风险隐忧、一定知识局限和若干教学缺陷等问题。鉴于此,ChatGPT赋能社区教育可以以共生理念重构教学机制、以素养提升重塑教师能力、以制度建设强化教学规范。  相似文献   

20.
作为生成性人工智能的代表,ChatGPT火遍全网,也引发了全球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它到底是学校教育的朋友还是敌人?文章在简要介绍ChatGPT及其教育意义的基础上,将ChatGPT置于教育科技的百年历史中加以审视,并从技术哲学的视角分别剖析了ChatGPT作为学校教育的“朋友”的创新应用和作为“敌人”的威胁与隐忧,最后给出了科学合理、合乎学术规范地使用ChatGPT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使用生成性人工智能提供具体、可操作的规范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