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十九世纪末期,城市形象传播历经了三个阶段的演进,即移动互联网阶段、文字阶段、移动短视频阶段。相对于短视频阶段的城市形象传播而言,“图文城市”在影像化之后,其视觉和文字得到极大的扩展,它继承视觉传播、图像增益功能、传达作者真实感等丰富内容,满足了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以微信公众号“WHatplus”为研究对象(正文简称“公众号”),对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公众号发布的244篇推文进行多维度分析发现,公众号采用了别出心裁的叙事技巧,将“视觉”与“表达”相融合推进受众深度阅读,从而形塑独特的武汉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2.
研究基于大量自媒体短视频参与城市形象建构和传播这一现象,以兰州城市为个案,以与兰州城市相关的自媒体短视频为研究语料,发现自媒体短视频在对城市形象的建构和传播中,呈现出以下特点:语言文本倾向使用通俗化、口语化、方言化的词语;语言形式呈现碎片化和拼贴化的特点;语言叙事框架单一化;视觉叙事通过写实性和即时性的方式实现与受众的互动。自媒体短视频通过其特有的语言和视觉叙事方式,使受众更易于在短时间内感受到视频所建构和传播的城市形象,进而形成对城市形象的认知,同时,这些特点也使得大众参与城市形象建构和传播的门槛较低,打破了传统权威媒体对城市形象话语建构的垄断,实现了全民对城市形象建构的话语参与。  相似文献   

3.
短视频的兴起,为自媒体的乡土实践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契机。乡土短视频从符号、想象、角色和叙事等多重结构层面,建构了乡土社会的独特媒介景观,并掀起了媒介化乡村下的乡土文化传播热潮。视觉文本符号建构的乡土景观,呈现出内生性、媒介化、狂欢式的景观表征。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原动力,从文化的视角剖析乡土短视频中的景观建构与文化传播,反思实践主体和乡土文化传播乱象,对传承与发展乡土文化、实现文化繁荣、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抖音短视频让城市形象传播从高冷走向亲切,用更细腻的视角与话语彰显城市文化品格,为城市文化传播带来生机与活力。分析短视频时代哈尔滨城市形象的影像书写与文化表达,可以揭示"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对城市文化传播的意义和可能。  相似文献   

5.
公众舆论对于政党及政府获取政治权威及执政合法性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政府进行政治治理及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本文指出,公众舆论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公众舆论主体呈现群体极化倾向和从众化特征,舆论客体呈现相对集中化特征。理性公众舆论具有信号灯预警功能和监督机制功能,有助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与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理性公众舆论的建构可以通过三个方面的措施实现: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净化网络环境,提升公众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建构文化精英舆论引导,社会公众话语主导模式;加强舆论监督,建立政府、媒介与理性公众舆论三者健全的结合机制与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6.
图像在生活世界的急剧扩张及其形态的演进,是以先进的视觉技术及其成果为基础,围绕从视觉认知到视觉化认知的轴线渐次展开的。其中,图像形态在时空上的不断拓展与转换,经历了常规图像、编码图像到数字虚拟图像三个阶段。视频通信、全息摄影和计算机制图等技术的广泛运用,催生了一种崭新的“机器想象”,并由此开启了“人机互融”或“人机一体”式视觉化(智能化)认知新模式,从而引领图像哲学步入新的阶段。视觉化认知带给人们的是从未有过的精神图像和全新的生命体验,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视觉新技术在给人类认知及生活世界带来诸多变化和便利的同时,也对传统视觉认知的信仰、主体性的意义以及人机关系等议题提出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7.
在诸多微文化中,短视频后来居上,且有包容其他微文化之可能,其突出优势在于制作和接收仅靠以手机为主的移动媒介即可完成,能绕开团队制作和文字能力的门槛,实现最大程度的大众化。人与短视频的交互是以“刷”为主的符号互动,落实于人的手指与屏幕的直接接触中。通常情况下,人们对短视频的使用是在小屏幕上完成的,调用了触觉、视觉和听觉三种感官,是一种近距的视听接收。对互联网传播平台的依附性,决定了人们能刷到的短视频在相当大程度上是被限制和计算的。短视频要获得更高的传播力,需要在调用视觉像似符的基础上,充分拓展听觉像似符以制造在场感,同时也应具备嵌套性特征,能在有限的视觉空间和极短的时间内引发人们的兴致。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视频字幕翻译功能、文本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视频字幕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翻译,其翻译不仅与文本内容紧密相关,还与视频字幕技术和视觉感受相关,需要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将其合理展现,让其可视性凸显出来。进行视频字幕翻译时,译者需要将技术层面的策略与文本层面的策略相结合,结合使用多种翻译技巧,提高视频字幕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9.
文本视觉化是口译过程中脱离源语文本语言外壳的基础阶段和基本表现形式,其本质是由言语激发的连续心理空间的动态创生过程;母语文本视觉化与外语文本视觉化的难易程度不同,因为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的认知过程存在差异;外语文本视觉化的训练是文本视觉化训练的训练重点,听情节丰富、生动可人的外语故事则是训练外语文本视觉化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刘涌 《成才之路》2014,(28):64-65
影像阅读与书写文本阅读,是并存的两种最主要的阅读认知方式。书写文本的阅读,并非可以被视觉影像阅读轻易取代,书写文本的许多优点,令文字具备难以为影像阅读所替代的诸多先天条件。  相似文献   

11.
影像时代的高校德育,具有传播速度的快捷性、传播技术的感官性、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传播方式的内化性等特征。影像传播具有审美教育功能、人格培养功能、舆论引导功能等德育功效。高校德育影像化展开的主要途径是开展过程教育,注重认知实践,建立互动机制,提高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2.
青年学生是短视频应用的中坚力量.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研判短视频"热"引发的"危"与"机",正确应对短视频娱乐化、碎片化特质导致的青年亚文化根植与发展以及短视频图像化、感官化走向致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增加,继而探寻并深耕短视频作为新的教育手段与渠道以及短视频叙事性、社交化趋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的...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短视频热潮的出现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提供了新的形式与载体,同时,由于短视频内容存在去中心化、泛娱乐化与逐利化等特征,如果缺乏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引导,可能使得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培育面临着困境。在此背景下,要实现短视频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融合共生,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鼓励主流文化主体入驻短视频平台,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二是加强短视频与革命文化的相互融合,深化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三是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信心。  相似文献   

14.
张婷  李芳 《教育评论》2024,(1):121-126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亟须提升“教育强国之师”的社会形象。随着直播、短视频技术的兴起,“网红教师”呈现出的短视频形象影响着大众对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认知。具有代表性的基础教育“网红教师”样本在短视频中建构的社会形象,提高了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职业吸引力,消解了舆论场中对教师的误解与批评,也受到“流量陷阱”的裹挟。为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社会形象,应进一步加强教师师德修养,维护教师“行为世范”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论由于受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触发而形成。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舆论,网络舆论除了具有舆论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就其正面影响来说,网络舆论在表达公众意愿、推动社会问题解决以及帮助政府部门疏导社会情绪、缓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就其负面影响来讲,网络舆论也可能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和言论攻击的武器。另外,一些“情绪型舆论”具有较强的破坏性,不利于社会稳定,同时网络谣言还可能引发恐慌心理,影响社会稳定。笔者认为,应从下4个方面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第一,在加强对信息源审查与控制的同时重视权威信息的发布;第二,注意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新闻媒体的作用;第三,依法打击利用网络进行违法宣传的行为;第四,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控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6.
短视频平台已逐渐成为主流媒体舆论宣传的新阵地与流量聚集地,同一主流媒体在多个视频平台的传播效果可能具有差异。抽取“央视新闻”B站号与快手号698条短视频作为样本数据,考察主题类型、字幕使用、屏幕形式、标题内容以及视频类型等因素对短视频多平台的传播效果及其传播广度、传播认同度和传播参与度等子维度的差异化影响,研究表明:短视频主题类型、屏幕形式、标题内容及视频类型对短视频多平台的传播效果产生差异化影响,字幕使用对传播效果并无显著影响。主流媒体应注重短视频平台间的差异,推动短视频内容的平台差异化建设,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17.
纵观当下中国社会,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公众参与公共事件讨论的途径愈加简化,但也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风险的社会放大就是问题之一。近年来爆发的黄金大米事件、一连串PX事件等,都可被视为是风险的社会放大的典型案例。在这类事件的信息传导过程中,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反映着群体利益诉求的价值观念和评判准则,可以影响人对于风险信息的解读,诱发人情绪波动、分化或融合,可能导致风险感知的社会放大这一后果。在风险社会,从理论上探明意识形态在风险的社会放大信息传导过程中的作用,对于了解广大公众的价值信念,引导舆论健康发展,稳定公众情绪,并有效避免风险的恐慌情绪放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社交网络重要载体,微博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承载着公众情感表达及舆论传播的重要功能。对微博博文及评论作出主题概括及情感分析在网络管控、舆情监测及公众情绪引导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与文本分析的主题概括及情感分析模型。以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坠亡事件为话题,利用Word2vec将文本转化为词向量,并且通过机器学习聚类方法对舆情各个生命周期过程进行主题概括,采用基于词典文本分析方法,对评论文本进行多元情感分析,对表现突出的情感大类作细粒度分析,最终实现基于主题与情感分析的多元细粒度公众情感变化分析模型。该分析模型可在特定舆情事件下得出公众在各阶段的关注中心及情绪变化规律,实现舆情主题与情感变化的协同演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
短视频的兴起在大学生中掀起了短视频"热潮",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短视频风行反映了快餐文化的影响,"个性化"的表达迎合大学生的表达诉求,基于"趣缘"的社交互动模式满足大学生的社交渴望.短视频的风行带来了大学生的学业隐患、价值盲从和思维局限等问题.基于此,各高校应主动出击,营造主流价值"舆论场";树立榜样,重...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7,(25):155-156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引发人们对其可能带给社会风险的思考,本文以苏教版"专题四硫、氮和可持续发展"复习课为例,采用主题式复习教学模式,以"酸雨"作为研究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风险认知和决策能力的培养,按照风险认知、风险评估、风险决策的线索,使学生体会使用化学物质可能带来的风险,培养其科学风险意识和风险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