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进行协同创新中,企业(产方)一般处于主导地位,且对其研究的假设通常也是建立在自利的基础上。引入公平偏好理论,建立横向公平偏好和纵向公平偏好下产学研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模型,并分别在信息对称与信息不对称的不同状态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企业主导下的利益分配模型主要受到纵向公平偏好的影响,且伴随高校和科研院所(学研方)公平偏好程度增加,企业产出和产出分享系数提高显示了公平偏好对于协同创新利益分配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对现实的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颠覆性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平台支撑体系建设亟待完善,因此需深入研究适用于颠覆性技术多元化投入的利益分配以及政府补贴机制。其中,公平的利益分配和合理化的激励机制是促使颠覆性技术多元投入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因此,针对颠覆性技术多元化投入利益分配以及激励机制设计等问题,采取合作-非合作博弈分析颠覆性技术多元投入的各个参与主体行为,引入风险因子探讨不同主体主导下的情况,并进一步研究政府补贴对各主体投入积极性的影响,进而以明晰多元化投入的激励机制方案选择。研究发现:在颠覆性创新多元化投入的过程中会存在创新投入积极性不足的情况,这是由于各主体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由政府牵头时,整个颠覆性技术投入合作较由其他主体主导下的合作收益高;在政府主导下采取政府补贴形式,可以有效激励其他各个颠覆性创新投入主体的积极性。为此,促进颠覆性创新的投入多元化,政府要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设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与激励机制,并在参与合作时设定恰当的成本补贴额度。  相似文献   

3.
分析上海转型发展过程与政产学研模式、效果和存在问题。发现上海政产学研模式多样,科技带动作用较强,但由于企业、政府和学研自身的欠缺以及协同平台不健全等限制了政产学研功能的发挥。提出在健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基础上形成政府引领、企业主导、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的创新格局,激发政产学研各级主体的创新动力,达到政企协同、企研协同、政研协同,实现技术创新和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4.
设计采购施工(EPC)模式与建筑信息模型(BIM)融合应用于项目建设能够有效带动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但不成熟的利益分配机制却阻碍了二者的推广与应用.鉴于此,依据EPC模式下的二元管理制度提出基于宏观层面的两层次利益分配机制,依据BIM在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应用特点提出基于微观层面的三阶段利益分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构建的第一层次利益分配模型,能够保证在业主与总承包商之间信息不对称情形下实现基于BIM的单阶段静态利益分配的公平性与效率性;以重要程度、合作程度以及贡献有效度为依据构建的第二层次利益分配模型,能够保证在总承包商与各分包商之间协同合作情形下实现基于BIM的多阶段动态利益分配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最后,提出大中型复杂工程项目建设应签订"固定总价+项目优化奖励"合同、制定柔性利益分配制度,国家提供优惠政策、完善并规范BIM资质认证制度,企业重视并加大BIM应用投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益机制--高校产学研结合赖以形成的基本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伟 《科技与管理》2005,7(2):156-158
阐述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在产学研结合中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着重对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高校搞好产学研结合利益分配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6.
《软科学》2015,(5)
基于博弈论理论,对供应链中的协同管理问题进行分析,构建了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供应链协同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分析。研究发现:完全信息条件下,主导企业无法通过实施报酬差别wH-wL来对附属企业进行激励;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主导企业则可以通过共同影响因子:附属企业的能力水平A、附属企业的绝对风险规避度r、附属企业努力成本系数b以及产出稳定性σ2对附属企业进行激励,实现供应链的协同管理。另外研究发现,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考虑成本价格(p和c)的模型结论与不考虑成本价格的模型结论结果会相差(p-c)2倍。因而主导企业可以根据不同条件,采用不同的措施来优化供应链模式,最终实现供应链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如何将政府有限的R&D补贴资金在创新“主力军”(企业)与创新“国家队”(科研机构)之间进行“最优”分配这一重要问题进行解答。通过构建涉及“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三部门的三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理论探寻政府补贴最优分配策略,探究行业规模、产研合作、技术溢出等一系列因素对政府R&D补贴制定和实施的影响。研究证实:只有当溢出效应达到或超过一定水平时,政府才会对企业实施R&D补贴,并且伴随溢出效应的增大,政府会提升补贴预算资金中向企业投放的比例;产研合作不仅有利于强化市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研发投入的意愿,还有益于企业利润、消费者福利以及社会福利水平的提升。较高程度的产研合作会增强政府向科研机构实施R&D补贴的意愿而降低政府对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8.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任关系的演化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信任行为的动态演变性,应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基于有限理性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信任关系演化博弈模型,深入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信任关系。研究表明,产学研协同创新信任关系包含多重均衡结果;博弈双方相互信任的概率与协同收益正相关,与创新资源投入、投机收益负相关,与吸收因子无关;存在着最佳的协同收益分配比例,使博弈双方相互信任的可能性最大化;政府加强对创新资源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间在跨域治理的过程中面临着地方政府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信息的不对称、协商的低效率、利益分配与共享机制不健全、监督乏力等实践难题、进而影响了跨域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跨域公共问题的有效治理需要创新政府绩效评估机制,建立与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完善监督机制等具体路径来促进地方政府间协作治理。  相似文献   

10.
《软科学》2018,(1)
构建政府、企业、学研机构间的生态技术合作创新博弈模型,重点考察合作创新过程中各博弈方决策的演化机理与影响因素;引入Lotka-Voltrra模型,探究竞争系数、政府行为对其合作创新成果扩散的具体影响,运用Matlab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发现,生态合作创新的超额收益、竞争系数分别是产学研生态合作创新决策与成果扩散状态的决定因素,政府规制则间接促进双方选择生态合作创新,提升创新扩散效率;政府高额征收污染税,适度给予生态合作创新补偿激励,能有效调节产学研双方的利益分配,促进实现"帕累托最优"均衡;政府规制下"强污染惩处,适度环保宣传"的政策组合,对产学研生态合作创新成果扩散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以“金融驱动、政府协调”和“政府主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为研究对象,从八个方面深入分析联盟运行机制,包括组织结构、动力机制、选择机制、信任机制、投入机制、协同创新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在此基础上,就各运行机制提出操作层面的具体措施,以更好地促进青岛市创新型企业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合作创新对象的选择是产学研合作成功的关键,而合作对象的确定则是不同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博弈的结果.通过建立不对称信息博奔模型,考察合作对象筛选的内在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如果学研方和企业拥有关于学研方真实创新能力的不对称信息,适当提高要素投入价格,降低学研方在未来收益分配中所占的份额将减少学研方在事前进行伪装的激励,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对象间的匹配.  相似文献   

13.
戴志敏  郭露 《科技广场》2012,(12):117-122
区域创新对目前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消除和共同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需要区域创新的三方主体: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基于价值链的现有体系使得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模式在区域创新体系中成为主流;高校与科研院所(即学研方)出于自身利益诉求的考虑缺乏对企业的现实支持与配合.本文由现有模式现状出发集中解决利益分配的突出问题,对于信息不对称问题采用动态博弈论方法加以详细说明.理论证明,“官、产、学、研”各管齐下、协调配合才是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同时,以企业为主的系统协同共生创新体系需要高校与科研院所进一步密切合作.  相似文献   

14.
基于伙伴选择视角,探讨伙伴选择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对85个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的问卷调研,共获得68份来自项目主管、328份来自其他参与人员的有效配对样本数据,采用Amos和SPSS的PROCESS插件进行统计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伙伴选择对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合作关系在伙伴选择和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利益分配显著正向调节合作关系在伙伴选择与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即在高质量利益分配方式下,伙伴选择通过合作关系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绩效的中介作用显著,在低质量利益分配方式下,该中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针对由投入资源类型不同的多家企业和高校组成的跨组织技术创新合作的稳定性问题,基于合作博弈理论对合作内部利益分配机制、投入资源数量进行研究.通过构建企业和高校技术创新合作的利益模型,分析各组织资源投入数量对合作利益的影响,应用算例证明基于Shapley值法利益分配机制满足分配有效性以及参与合作个体合理性,且在给定合作条件下参与各方可以通过数值仿真模拟合作情形,并对各参数进行敏感度分析,通过数值实例验证理论推导结果.研究表明:(1)跨组织技术创新合作效应θo≥-2θ时各组织可以通过合作获益;(2)Shapley值法的利益分配机制保证了合作的稳定性;(3)政府的补贴力度、要素贡献系数、协同效应度、跨组织效应正向影响合作收益,而成本系数产生负向影响.由此,在跨组织技术创新合作实践中,当且仅当跨组织效应满足θo≥-2θ,企业或高校可以选择加入跨合作,并采取Shapley值法的利益分配机制且注意保持密切沟通,同时政府应对参与合作的企业和高校提供补贴.  相似文献   

16.
运用纳什谈判模型,考察了双边道德风险下合作研发的两部线性分成问题,分析了研发效率、协同创造能力和谈判能力对利益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谈判能力确定双方最终从合作中能分享多少利益,而研发效率和协同创造能力确定最优线性分配比例.考察了协同创造能力和研发效率对研发投入和研发收益的影响,指出协同能力的增强将增大双方的研发投入和合作研发的总收益,而合作一方研发效率的下降将减少自身的研发投入并减少合作研发实现的总收益.最后,提供了一个案例来阐释理论模型在现实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构建不同自然状态和创新水平下创业企业的双边道德风险模型,研究表明可转债能够有效地缓解创业企业的双边道德风险,其内嵌的债权契约能够保证在自然状态较差时,VC通过再谈判的方式引导EN做出社会最优的创新选择,并且激励双方投入社会最优的努力水平。在自然状态较好时,EN有动力选择高的创新水平,并且设计合理的可转债契约同样能够提供有效的激励促使双方选择社会最优的努力水平。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字技术、社交媒体和虚拟社群等数字平台的不断涌现,如何分摊多主体协同利益、保证异质性主体高效的协同合作已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该研究以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多主体协同为背景,依据“主体意向协同阶段—主体协同博弈阶段—综合评估协同阶段”理论逻辑,设计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多主体协同利益分配机制,基于三阶段动态利益分配模型,通过模糊合作博弈检验多因素贡献对多主体利益分配的影响作用,从而为多主体协同利益分配提供可靠的决策行动。研究结果表明:要素贡献系数、协同效应度正向影响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主体合作收益,而成本系数对其影响甚微。协同博弈下的利益分配机制保证了主体合作的稳定性;其相比于协同观望阶段时的利益分配更公平、更合理。研究结论拓展了利益分配机制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主体协同领域的应用情境,为主体协同制订利益分配战略、消除资源隔阂、开拓价值空地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焦点问题,考虑创新过程的动态性特点、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企业和学研机构为博弈主体构建产学研协同模式下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演化博弈模型,系统探讨影响博弈双方合作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及其驱动机制,并结合数值仿真揭示各因素变动下协同创新系统的演化轨迹。结果表明:政策激励因素能够促进企业与学研机构协同创新,但不同政策措施的影响效果具有差异;降低合作成本和“搭便车”收益,提升合作收益增量能够促进协同创新;盲目设置过高的创新深度而使研发成功率过低无助于双方合作;企业对学研机构的研发资助、违约金、机会损失和声誉损失以及合理的利益分配系数能够有效抑制中途背叛行为的发生。基于此,提出优化政府政策组合、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完善体制机制设计等建议,从而为政府科学施策、精准施策,推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结合产学研创新主体的知识属性与特征,根据产、学研双方投入的知识协同成本、获得的知识协同收益、知识协同保障机制等一系列因素为基础,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探究创新主体的知识协同演化行为及其稳定性问题。构建产学研演化博弈模型,并通过理论推导和仿真模拟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个体及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研究发现: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协同存在知识供需关系,双方投入的知识协同成本(知识贡献成本、知识溢出风险、知识加工成本)过高会抑制创新主体的协同意愿,不利于系统帕累托改进;资金收益与学术收益的增加会提高双方的协同积极性,而背叛收益与协同积极性呈负相关;合理的知识协同成本投入与知识协同收益分配、完善的知识资源共享机制、有效的知识协同激励与惩罚机制以及健全的法律措施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稳定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