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法的审美经验是打开书法世界的钥匙,它主要依赖于书法形式的经验积淀。而这种积淀包括公共性和私人性两方面。公共性部分作为书法审美经验的集体原型、反映的是社会性 形成内涵,而私人部分则反映着自身的气质,自身喜爱的风格、意境等。二者处于动态的辩证关系之中。书法形式的经验积淀主要来自临摹和博观。这是书法艺术形态的特殊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关于臧克家的研究越来越少,其文学史地位也日益下滑,臧克家在文学史上一般被称为现实主义诗人,但又曾被其好友姚雪垠叫做“田园诗人”,而过去的研究中往往比较重视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特征.事实上他的诗歌不仅仅关注现实、揭露社会黑暗,还大力描写田园风光、沉浸于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审美趣味,可以说他的诗歌在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获得了适度的平衡.诗人虽试图通过“否定性的言说”方式用公共性压制私人性,但却更加张扬了私人性的存在,更好地实现了公共性与私人性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3.
诗歌的私人性和公共性本来是一对矛盾的概念,但在创作中,叶芝实现了从私人性向公共性的转化。并将这二者熔铸为一体,实现了诗歌的现代化转型。叶芝民族题材的使用、面具理论的实践、象征体系的整合作用和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尊崇等在其诗歌的现代化转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学书法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技法的传授上 ,而应从审美的角度关照和把握整个教学过程。书法艺术本身所拥有的丰富而厚实的文化含量以及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淀形成的纯熟技法和审美原则 ,也就自然地为大学书法教学提供了物质前提。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去正确地把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5.
书法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汉字的书写技巧,而且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就要求书法教师在书法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书法自身所积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审美心理,把德育融入书法教学中。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市民社会与国家分离的根源在于社会层面私人性与公共性的分离。社会层面的,与私人性相对的公共性是从事普遍性事务的政治国家产生的根源。政治国家是抽象的普遍性,并不是黑格尔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普遍性。在市民生活中不再存在私人性与公共性矛盾的情况下,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区分也就不存在了,国家也就消亡了。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特殊产业,应叫做知识产业,它既有公共性产品,又有私人性产品,还有准公共性产品和准私人性产品,把民办高等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来开发是一个新的观念,谁能把握教育产业开发的主动权,谁就能取得生存发展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8.
依据公共性内涵,公共性往往表现为群体意义的共享和群体身份的获得。哲学视野中公共性建构面临的危机体现于极端同一性和极端的私人性出现。极端同一性和极端的私人性在这两个领域各有其体现,也有其规避之策。群体身份的获得领域避免极端同一性和极端的私人性出现,应该做到既反对妄自独尊,也防止群体的一刀切,应该彼此尊重,充分沟通交流;公共性建构之共享意义领域共享价值观一元和多元的和谐共存是通过"由异求同"和"求同存异"辩证统一以及对主体必要宽容和价值引导统一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类型的村庄,农民进行人情往来的规则大有区别,从请帖与人情往来的进入规则、礼账与人情往来的平衡规则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人情往来的规则具有不同的性质,公共性和私人性是区分其不同性质的根本。公共性和私人性的分析框架可以作为分析众多人情社会现象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书法教育的目的是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审美、习得技能。古代蒙学历经千年积淀,因深厚内涵而成为经典。因此书法课程建设、教育教学都应该多从传统精华中汲取营养。研究古代蒙学对现代儿童书法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书法是一门形式感非常强的线条艺术,主要是从人类自身、自然、社会、运动、音乐等审美活动中获得审美启示而创造出来的,形式美在书法艺术中多层面地出现.对书法形式美法则的掌握是书法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书法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阐述形式美在笔法、结构、章法等方面的运用,让学生了解书法美的具体表现,把形式美作为书法练习和创作的理论依据,让学生从理论的高度上认识书法,不局限于机械地去学习某种书体,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2.
长沙的街头文化在清末维新运动前后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形态,由传统城市文化的私人性、等级性、宗法性和封闭性,逐步转变为开放性、平等性和公共性。公共性是现代城市文化的一个本质属性之一。维新时期长沙改良精英对地方自治的追求,首先表现在对城市公共领域的介入上,这也是长沙街头文化公共性转变的动因之一,而长沙的开埠,则为街头文化的变迁提供了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3.
公共性与义务教育公共性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讨论“公共性”不能脱离具体所指,它需要通过公共组织的构成、公共权力的运作、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生产反映出来。公共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它不同于教育的公益性。义务教育公共性分为实质公共性和形式公共性,前者包括有效性、责任性、中立性、平等性和公益性,是义务教育公共性的主要载体,后者包括参与性、公开性和可选择性,是实现实质公共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姚斯提出了期待视野的理论,阅读期待视野是指文本读者在进入阅读过程之前,根据自身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和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阅读审美趣味转化而来的对于所阅读的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上的心理期盼与预先估计,包括文体期待、  相似文献   

15.
随着分类管理改革的推进,现有民办高校将真正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种不同的法人组织。法人属性的差异,意味着民办高校内部治理机构的调整和变化。从公共性视角来看,目前我国现有民办高校内部治理呈现出较为典型的私人性特征,表现在治理目的、治理主体、治理机制等方面。对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来说,其内部治理从私人性转向公共性,是现代大学公共属性、民办教育政策导向、获取公共财政支持的综合使然。提升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的公共性,应形成树立以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目的,构建多元共治的治理主体,建立公平、透明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书法作为我国古代的主要书写形式,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教育之中,而它的存在对于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更应受到重视和保护,因此将更大比重的优秀的书法作品纳入现行语文教材,将书法审美和语文教学紧密结合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20,(12):154-155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对中华民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学阶段普及书法教育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在义务教育阶段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当前中学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分析其主要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艺术中,传统书法元素在中国的设计领域是最有特色的,传统书法元素在当代平面设计中显得弥足珍贵,有着审美价值和广阔的前景.中国书法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丰富的民族文化积淀,从这个前提之下不断的发展传承.因此,必须从学习借鉴另外国家优秀成分的过程中在书法艺术展示形式方面开展系统的分析,让中国书法艺术在平面设计艺术领域中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相似文献   

19.
我国书法教学忽视对书写技能自身审美品格的培养与开发,而导致了技能训练的刻板乏味和审美品格的长期缺席。应从书法的本体身份和文化立场出发,在书写技能训练的各个层面逐步落实审美的技能训练和技能的审美提升,并在审美直觉的良性引导下和审美标准的不断调整中实现技能目标,从而在尊重书法民族特质和艺术特性的前提下真正实现书法教学实践中书写技能和审美观照的同步化、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英国著名的视觉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曾把能引起不同于一般感觉的“审美感情”的艺术形式称为艺术的“有意味的形式”。按照审美积淀论的界说和解释,这种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必然与人类深层的文化结构相同形,它的形态必然反映着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活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晶、文化的产物。语言艺术中也有着种种这类“有意味的形式”。汉语中的对偶,作为汉族人富有特色的表达手段,能满足汉民族的特殊审美需要,它以汉语特有的材料浇铸成型,其中深深地积淀了汉族文化的哲学意识、审美意向,映现着汉族思维方式和表述特征,是汉族文化中的“有意味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