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存在感是指作为独特个体的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被教师所感知、关注和重视的自我体验,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存在价值。然而,“抓两头,带中间”的实践教学策略却使得中等生缺失课堂存在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教育现象学分析,解读中等生课堂存在感缺失现象背后的隐忧,诸如对中等生权利的剥夺增加其消极体验、被关注感缺失导致中等生与“重要他人”疏离、标签内化催生消极的自我实现预言,在此基础上反思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寻求提升中等生课堂存在感的方法:以关注理解为起点,采取更为公正的教学行动减少中等生的消极体验;建立关怀型师生关系,给中等生以情感支撑;形成中等生特有的休戚与共的亲密团体,祛除标签效应。  相似文献   

2.
提高中等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策略有:开展主体教育,培养中等生主体意识;改革评价策略,促进中等生发展;教师给中等生应有的期望;加强对中等生成败归因的指导;帮助中等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等.  相似文献   

3.
提高中等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策略有:开展主体教育,培养中等生主体意识;改革评价策略,促进中等生发展;教师给中等生应有的期望;加强对中等生成败归因的指导;帮助中等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等.  相似文献   

4.
对"抓两头带中间"与"抓中间促两头"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中等生、转化中等生是每位教师的期盼,也是摆在教师面前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要培育好中等生,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尊重、信任、关爱的基础上,做到结合实际,因材施教,促使他们在和谐的育人环境中共同成长和进步。  相似文献   

5.
中等生,作为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关注和积极引导;否则,将会使他们丧失信心,加速其向问题学生转化,且不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有碍于班级整体的发展。为此,教师应对“中等生”多一些关注,善于发现其“闪光点”;要信任和理解他们;对他们进行成功教育,多为他们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6.
中等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能上能下,能强能弱,是班级的"潜力股".要想提高班级的整体成绩,就要重心下移,更多地关注中等生.通过"打破"对中等生的心理定式",打通"中等生的思维障碍,更多地关注中等生,从而大大提高中等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其学习潜力,提高班级的整体成绩.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新接触一个班级,能被科任教师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优等生和后进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仔细观察会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也是“两头”的学生,而很少有“中等生”。美国教育家称中等生为“灰色儿童”真的很贴切。中等生学习成绩中等,一般都很遵守纪律,所以教师不会特别关注他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长期不受人注意的中等生会变得自卑、懒散、没有进取心。他们是最渴求关爱的,甚至于有学生为了让老师注意到自己,不惜做出违反纪律、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所以,教师要针对中等生的不同心理及时给予积极的引导。  相似文献   

8.
关注中等生     
“要奖金重视优等生,要常规狠抓后进生,要省事忽视中等生”,这是许多班主任的共同想法。其实,中等生在班级同学中占大多数,班级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班主任必须关注他们,在他们身上多下工夫。一、一般情况下中等生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渴望被老师和大家关注中等生既不能凭借优秀的成绩引起老师的关注,也不会违反校纪校规招致老师的“特殊照顾”,他们总体上表现为成绩不孬不好,安分守己,听话,默默无闻。由于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无暇顾及他们,他们常常有被冷落和无人过问的感觉,获得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是他们最渴望的。2.缺乏自信,…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学段的初期“中等生”在整个班级学生中占大多数,他们普遍能遵守课堂纪律;他们渴望进步,但又不够积极主动地勤奋学习.他们因处在容易被教师忽视的位置上,很难引起教师的注意而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只有少数毅力较强的中等生能较长时间保持在“中等生”的水平,大部分中等生因一个学期或一年的努力后,没能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结果而对学习丧失信心,  相似文献   

10.
赵春亚 《学周刊C版》2014,(2):205-205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对于中等生和后进生更应该“蹲”下来,用赏识的眼光来看他们,让他们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1.
提高中等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策略有:开展主体教育,培养中等生主体意识;改革评价策略,促进中等生发展;教师给中等生应有的期望;加强对中等生成败归因的指导;帮助中等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等。  相似文献   

12.
提高中等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策略有:开展主体教育,培养中等生主体意识;改革评价策略,促进中等生发展;教师给中等生应有的期望;加强对中等生成败归因的指导;帮助中等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等。  相似文献   

13.
一个班的学生中,总有好、中、差之分。一般说来,优生和“差生”只占全班学生的三分之一左右,绝大多数是中等生.他们既不出类拔萃,也不惹是生非,他们一般抱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学习、生活态度,但也有较强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这样,无形中老师们忽视了对他们的教育。我想就中等生的教育问题,淡几点认识。第一,要正确认识中等生。中等生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不稳定,容易两极分化。如果教师能够热情关心、积极引导、严格要求,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用心用力地拉他们一把,他们不会比“尖子生”差。若是放任自流,置…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中等生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应主要从理解、鼓励、展示、合作等四个方面进行教育与转化,引导他们走出心理阴影。1.理解。作为班主任,应更加关注中等生,更多地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建立起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当然,学生在转化过程中也会出现反复,我们不能太急于求成,要认识到转化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因此,教师应该采取热情的态度,创造尊重理解的氛围,学生才会有转化的信心和动力。2.鼓励。班主任应把树立中等生的“自信心”作为主攻目标,把增强中等生的自我意识作为突破口,既要对中等生有热切的期望和鼓励,促其产生…  相似文献   

15.
提高“中等生”作文兴趣的措施□安徽朱恒平蒋恩普易坤锋中等生易被教师忽视,他们的作文基本符合要求,没有多少错别字、病句,但缺少特色,教师批改不需要费多少笔墨,久而久之,教师习惯地忙着抓两头(优、差)想带动中间,其实是把他们放在一边,他们对作文兴趣就逐渐...  相似文献   

16.
大部分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引人注目的佼佼者和有可能拖班级后腿的后进生,又有多少目光真正关注那些占较大比例的、处于“陪读”状态的中等生呢?给了他们多少“露脸”的机会?多少额外的指导与帮助?多少肯定与赞许?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过分关注“两头”的功利性教学不可取。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在教学过程中,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却不多。现实情况是一个班的优等生与问题学生都能很快被教师发现,因为他们的表现比较“突出”,而一些中等生,特别是学业无特长、个性无特点的学生,往往被教师“囫囵”视之,造成教师对他们的集体性疏忽并形成偏差。对这些学生,教师若缺乏应有的了解,则很难把握有利时机实施有效的教育,时间长了,不仅会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会造成“中等生”向问题学生转化,影响他们的人格成长和班级管理。中等生一般有以下3种类型:其一,智力因素较好,非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18.
每个班都有这样的学生,他们既不象优秀生那样出类拔萃,也不象后进生那样难以提高。他们多半少言寡语,性格内向,或智力较好但自制能力差,心不专一。因此他们大都学习成绩平平,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因而难以引起教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这就是班里的“中等生”。对于优等生,教师表扬奖励,对他们期望殷切,望生成龙;“后进生”由于消极性比较明显,教师也往往予以特别关注,采取“倾斜政策”给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而处于两者  相似文献   

19.
班级里的“中等生”往往游离于教师关注边缘,发展缓慢。然而一名典型的“沉默的中等生”M同学,却短短一年内,从默默无闻、成绩平平、性格内向的“中等生”,蜕变为成绩优异、自信阳光、全面发展的“尖子生”。本文对其蜕变历程进行个案研究,发现其强大的学习力——尤其是学习顺应力——是其实现蜕变的奠基性内部条件;重要他人班主任的帮助则是关键性外部因素。据此本文总结出对中等生转化工作的现实启示:学校注重内在教育,重塑转化基础;教师采取主动管理,抓住转化契机。  相似文献   

20.
很多教师都比较关心班中的优等生和后进生的辅导,却往往忽视了中等生的辅导。其实,教师对中等生的辅导至关重要,是提高班级总体成绩的关键。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我发现网络是不错的媒介,在学校可以将精力花在“辅优补差”上,在家休息时间可以通过网络对中等生进行辅导。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他们,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指导,使他们向着优等生的方向迈进。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这种辅导方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