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泾渭二水清浊异流,汇而不混。人们常用"泾渭分明"比喻界线清楚,是非分明。此成语指的是泾河与渭河交汇处(西安市北草滩西延公路桥至临潼河段)的一种自然景观。"泾渭分明"自古有之,非人工所致。然而,"泾渭分明"经过了不同时期的演变,一泾一渭,孰清孰浊,百家争鸣,古今难辨。  相似文献   

2.
泾河与渭河,同是两条古老的河。《尚书·禹贡》载:“泾属渭汭”,《山海经》则有泾水“东流注于渭”和“东南流注于渭”的实录。然而二水闻名于世,更得力于《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的传播。乃至渐次派生出“清渭浊泾”、“泾渭混流”、“泾渭殊流”、“泾渭分明”、“泾渭不分”、“渭浊泾清”等历中概念来。 泾渭二水究竟孰清孰浊?注疏经传者,除《毛诗》解“泾以清浊”为“泾渭相入而清浊异”外,几乎都认为泾浊渭清。唐初,两位著名经学家陆德明和孔颖达,解“泾以渭浊”时,陆说:“泾,浊水也;渭,清水也。”孔说:“言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稍  相似文献   

3.
孙子作为一位谋略艺术大师,其《孙子兵法》中有较为系统的管理思想,这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主孰有道”、“将孰有能”、“法令孰行”、“士卒孰练”、“赏罚孰明”等观点,蕴含着深刻的治军艺术,将治军之道创造性地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重视宏观管理策略、管理者素质、制度管理、各级培训、激励机制等,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第二节疑问词为了搞清疑问句的各种形式,准确理解疑问句的内容,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疑问词的各种词性、用法和在句中的意义。 (一)疑问代词谁孰何安“谁”“孰”“何”是古汉语中较常见的疑问代词。其中,“谁”和“孰”可以代人,“孰”和“何”可以代事物,其中只有“孰”既可以代人,也可以带事物。“安”虽不多见,在意义上比较前三个有不同,“安”只代处所、范围。例如: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竞相进射。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引导课堂争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那么,怎样引导课堂争论,培养创新精神呢?  相似文献   

6.
王倩 《平原大学学报》2008,25(1):163-165
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渊源,人名也不例外。人名由“姓”和“名”组成,本文从“姓”和“名”孰重孰轻这个角度出发,对比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并从自然地理环境这个角度来分析这一差异。  相似文献   

7.
“孰”是一个表抉择的疑问代词。这种抉择,可以是“众中择一”。如:“弟子孰为好学?”(论语·先进)“事孰为大?”(孟子·离娄上)也可以是“二者相比”。如:“师”与商也孰贤?”(论语·先进)“礼与食孰重?  相似文献   

8.
在文言文中.“孰”的用法较为普遍。要弄清“孰”的用法.还得从源头说起。“孰,食饪也。”(《说文》)亦作“熟”。会意字。小篆字形。左上是“享”.左下是“羊”,  相似文献   

9.
积累成语的时候,我们常会遇到一些近义的情况;做成语题时,常因近义成语的干扰而使我们难辨析孰对孰错。笔者在积累辨析近义成语时采用造句的形式,把近义的两个成语放在一句话里来识别:1.爱财如命一毛不拔葛朗台爱财如命的本性体现在行动上就是一毛不拔。2.爱憎分明泾渭分明我们面对一些泾渭分明的事情时一定要有爱憎分明的情感。3.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他一生安分守己,做事也常常循规蹈矩。4.安之若素随遇而安当我们身处困境时要安之若素,这样才能在任何环境下做到随遇而安。5.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我们提倡按部就班地做事,循序渐进地完成任…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高三《思想政治》教学中,同学们对“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孰重孰轻、孰主孰次的问题展开了争论。一些同学认为国家权力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权力决定权利。也有一些同学认为公民权利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权利决定权力。考虑到这个问题很具典型性,  相似文献   

11.
袁青 《学前教育》2021,(5):15-17
上期刊登的《“真游戏”与“真实场景”,孰真孰假?一辨明“真游戏”内涵,反思实践误区(一)》展示了浙江省“安吉游戏实践园”的在线教研现场,探讨了“有逼真的场景才是‘真游戏’吗”的问题。本期,我们继续探讨第二个问题一一“规则游戏是‘真游戏’吗”。  相似文献   

12.
近来“孰不知”一语屡屡见诸书刊。请看①在他是做着一件庄严的工作,孰不知他正在自掘陷阱。(雷达《我喜欢徐光耀》,《文论报》2000年3月15日) ②民国时代,爱国学生们曾一度以为吴佩孚是拥护民主的“英雄”将军,孰不知后来这位“英雄”镇压起罢工来毫不手软,大开杀戒,原来也是个屠夫!(万军《看错“英雄”》,《杂文报》2000年  相似文献   

13.
“孰大孰小”即“比较大小”是近几年各地数学竞赛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题型,其处理方法和技巧亦可谓多多益善.现将这些方法分类汇总,透视如下:  相似文献   

14.
学生拼写英语单词时,单词中的“i”和“e”连在一起,究竟孰前孰后?往往搞错。如“believe”(相信),往往写成“beleive”,又如“receive”(收到),往往写成“recieve”。记得我在中学学习时,一位外藉英语教师讲到这问题,他教我们记住:  相似文献   

15.
对于《诗经·召南·甘棠》篇中的“蔽芾”一词,《毛传》训为“小貌”,而《诗集传》训为“盛貌”。两种解释到底孰优孰劣,可以从词义和诗意两个角度对“蔽芾”的真正含义加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即以《诗集传》为代表的“盛”义来解释“蔽芾”才为恰当。  相似文献   

16.
一位封建盛世的帝王乾隆皇帝,因何津津乐道详览胡纪谟县令的《泾水真源记》,并亲自勘正“泾渭分明”之疑虑,当然是事出有因的。乾隆皇帝不仅是清代乾嘉学派的推崇者和倡导者,而且是一位躬行者。他倡读古书,率先质疑辩析古典文献中的问题。他对“泾渭分明”的考据勘正,正是躬行于这种学风的具体事例之一。1679年,乾隆皇帝读  相似文献   

17.
聋校一年级数学教材中的“二十以内的退位减法”,人教版是让耳聋学生用“想加法算减法”的方法学习的,而上海版的教材是让耳聋学生用“拆十法”学习的。孰优孰劣?经过两种计算方法的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结论是“拆十法”优于“想加法算减法”。  相似文献   

18.
在“泾渭分明”这一成语中,究竟是“泾清渭浊”还是“泾浊渭清”,历来颇多争议,笔经过对诸多史料的探析,认为“泾清渭浊”是无可辨驳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一位农村小学教师很诚恳地给笔者所在的编辑部写信,“请教”一个使他感到困惑的问题:他所教的语文课本中有“糊涂”一词,而在教参中,“糊涂”却写成了“胡涂”。两本书都有一定的权威性,孰对孰错,这位老师也“糊涂”了,查《新华字典》也没搞清楚,只好写信来...  相似文献   

20.
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的批判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中国教育界也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呼声一片。其实,“教师中心教学”和“学生中心教学”各有特点、各有利弊,也各有自己的适应性,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作为教学法的实施者,教师不应存有偏见,而要将他们同等看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