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示课文插图)师:你看到了什么?生:看到一家三代在田野里散步。生:看到一个中年男人背起一个老人,一个中年妇女背起了一个小孩。生:看到当时的景色很美,有金黄的菜花、碧绿的菜畦。师: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我感到画面上的男人很孝顺,他能够背起他的母亲,可见他爱他的母亲。师:爱,体现在“背”这个动作上。生:我感到这一家人特别的和睦,特别温馨。生:我想起了一个场景,好像是1994年,那时我还非常小。我们温州发了一次洪水。我、奶奶、父亲和母亲被洪水困住了,后来我的父亲背起了奶奶,母亲背起了我,情景虽然没有像课文里描写的那么美,因为我们…  相似文献   

2.
片段一:板书课题,变"慈母情深"为"用心读写慈母情" 师:(板书"慈母情")把这三个字认认真真地读一遍.(生读)当暴风雨来临时,母亲冒着大雨来学校接你回家,这叫—— 生:慈母情. 师:当你生病时,母亲一直在你身边陪伴,还讲故事给你听,这叫—— 生:慈母情. 师:著名作家梁晓声小的时候一直想买一本书,这本书是—— 生:《青年近卫军》. 师:对,他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向母亲要了多少钱? 生:一元五角. 师:看到母亲工作的情景,他跑到水果店买了一听水果罐头.然而,被母亲—— 生:数落了. 师:最后,母亲又给他凑足了一元五角,他才去买了第一本—— 生:《青年近卫军》. 师:同学们,那时他母亲的工资每个月才二十七元,还要养活他们五兄妹. 生:那时作者家里很穷,全靠母亲一个人的工资养家. 师:对,你看,"慈母情"三个字中,"慈"与"情"两个汉字的偏旁都与什么有关?  相似文献   

3.
一、图片导入.设置情境 (出示童话图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生:我看到了白雪公主、小矮人、小木偶,我觉得生活在童话世界里一定很有趣.  相似文献   

4.
一品文意: 师:请同学们选出一个课堂"热词",并说明理由. 生:"背"字,课文中多次出现它. 师:课文中有两个"背"字,名词的"背"和动词的"背",词性不同,读音有异,你选哪一个呢? 生:我选的是动词的"背",文章多次写到了"背".作品中的我提及母亲,"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还有"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些句子为"背"母亲做了铺垫.然后有下文"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样一个细节,一个"背"字把全文情节紧串一起.  相似文献   

5.
一、欣赏1.欣赏好题目。师:平时看报吗?你喜欢看什么版面?生:挑有兴趣的看一下。师;通过什么来判断有兴趣?生:题目。生:作者。师:对,我看报刊,看到认识的人的文章,一定要看。不认识的,就看标题。标题很重要。报纸上,别人读不读你的文章,标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记住,给文章取一个好标题,是一个很重要的写作能力。我很喜欢《老许》这个题目。(幻灯出示,学生朗读,下同。)  相似文献   

6.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画)师:请你猜一猜它是什么?生:鱼骨头。师:很好,很富有想像力。生:这很像一个“王”字。师:你说。生:我觉得它很像一个鱼钩。生:对,就是鱼钩。生:我觉得它像镰刀。(生笑)生:我觉得有点儿像矛。师:像大船上的铁矛。同学们,可能看到这幅画,每个人想像  相似文献   

7.
(出示中心花纹图案的蓝印花布,让幼儿欣赏。〕 师:你看到了什么? 幼:我看到了鱼。 幼:我看到了花和树叶。 幼:我看到了波浪线,中间是花心。 师:你们在画面上还看到了什么? 幼:我看到了鱼、树枝、荷花。 幼:四周围着四个小点点。 幼:这是一个中心花纹的图案。 师:为什么要画这些图案? 幼:这些图案代表吉祥,凤凰表示富贵,让人们感到很幸福。 师:除了这些,你还看到什么? 幼:我看到了蓝、白两种颜色。 师:你有什么感觉? 幼:我觉得深色配浅色很好看。 幼:我看到了蓝色和白色的对比。 师:你看到蓝色和白色的对比有什么感觉? 幼:我觉得眼花。. 师:…  相似文献   

8.
师:同学们,今天,我很荣幸为大家上一堂议论文写作课.这位同学,我想采访你一下,请问你在平时的议论文写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无从下笔. 师:能不能说具体一些? 生:论点看不懂. 师:不会分析论点.再请一位同学说说看. 生:不知道用什么论据. 师:无论据可用.你呢? 生:我和前面一个同学不太一样,我准备了很多论据,但是论据后面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相似文献   

9.
案例描述师:小朋友在电视、电影中看到过一些放慢动作的镜头吗?生:看到过。师:请一个小朋友表演“起立”的慢动作。(生表演)师:什么感觉?生:很好玩。师:慢动作镜头可以让我们小朋友把动作看得更清楚。老师也来表演一个慢镜头,你们看看好玩不好玩,好吗?生:(个个很好奇)好!师:a—  相似文献   

10.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科学课。什么内容呢?(板书课题:照镜子)生:照镜子。师:你照过镜子吗?生:照过。师:对,每个人都照过。那么在照镜子的时候,你看到镜子里有什么呢?生:自己。师:那你把一个物体放在镜子前面呢?生:会看到那个物体。师:我们在镜子里看到的那个物体或人物是真实的吗?生:不是。师:我们可以把在镜子里看到的物体或人物叫做“像”。(板书:像)师: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里,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像镜子一样,照出物体的像呢?生:有水。师:什么样的水,老师杯子里的水吗?生:不是,是池塘里碧绿的水,可以映出人的像。师:哦,还有吗?生:特…  相似文献   

11.
一、从熟知的实物中,感情角的表象 师:(展示一条红领巾)你看到了什么? 生1:看到一条红领巾. 生2:它是红色的. 生3:它是三角形的. 师:它有儿个角?谁能指给同学看看? 生1:红领巾有三个角. 生2:(从顶点出发,分别沿两边比划)这就是一个角.  相似文献   

12.
一、从熟知的实物中,感情角的表象   师:(展示一条红领巾)你看到了什么?   生1:看到一条红领巾.   生2:它是红色的.   生3:它是三角形的.   师:它有儿个角?谁能指给同学看看?   生1:红领巾有三个角.   生2:(从顶点出发,分别沿两边比划)这就是一个角.……  相似文献   

13.
<正>听了组内教研课《少年王冕》,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对我深有启发。片段回放师:读了课文《少年王冕》,文中的王冕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1:王冕是个学习很用功的孩子。生2:王冕是个学习刻苦、认真的孩子。生3:王冕是个体谅、理解母亲的好孩子。生4:王冕是个很有孝心的孩子。师:对王冕的学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那就是——生5:"勤奋好学"。(师板书)师:对王冕体谅、理解母亲方面,能用一个词语概括,那  相似文献   

14.
(课前谈话)师:大家上语文课的时候来过这个舞台,与今天比,这个舞台多了一个什么东西?生:多了一个摆!师:这个装置叫摆?你们在哪里看到过用个绳子挂个重物。生:钟。师:还有哪些地方?生:秤上看到过。师:你还要说,是吧?生:婴儿床上有个玩具摆来摆去的!师:像这种装置,我们把它称作摆  相似文献   

15.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个故事.老师读,你们听.听的时候要细心,要善于动脑,注意随时记下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或信息.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范读) 柴贵有种冲动,那就是要做点什么,但做什么呢?却又不知道. 他住的老屋,已经很破旧了,整个冬天都在漏雨.于是,在一个积雪化尽的晴天,柴贵决定动手修葺一下. 一天,柴贵正在干活儿,身后忽然响起一个声音,问:"老柴,干啥呢?" 柴贵扭过头,见是三皮趴在半人高的矮院墙上,正用漫不经心的眼神望着他.柴贵说:"修房子,漏雨."三皮不屑地说:"喊,修什么呀!费那神干啥?还不知你能在这破屋里住多久呢!" 师: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或想问的吗? 生:三皮为什么要说"还不知你能在这破屋里住多久呢"? 师:你们怎么想? 生:大概是柴贵要搬走吧? 生:这里要搞拆迁吧? 生:柴贵会不会已经很老了,说不定哪天就死了呢?  相似文献   

16.
[案例]“圆的面积” 多媒体显示一个长为10厘米,宽为8厘米的长方形。 师:看到这个长方形,你想到了什么呢?生:我可以求出它的周长和面积(略)。多媒体再显示一个半径为10厘米的圆。 师:看到这个圆,你又想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7.
师:同学们看,这个物体你认识它吗?生:认识。圆锥体。师: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生:石膏。师:再看看这个物体是什么?生:塑像。师:这是一个雕塑。认不认识他是谁呀?生:不认识。师:他是法国凯旋门上雕塑的一部分,他叫马赛。同学们想想刚才的模型和这个雕塑,它们都是什么材料制做的?生  相似文献   

18.
正一课前谈话,引出"云"师:上课之前,老师带大家认识一个小朋友(课件出示一朵白云),谁来跟他打个招呼?生:小云朵,你好啊!你看起来很高兴哦!师:是呀,来到课堂,看到这么多小朋友,小云朵能不高兴嘛!这个小云朵啊,会变魔术哦!请你用一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各种卡通云的图片)生:白云变成了七只小绵羊。生:两个小朋友坐在白云羊上,正在游玩呢。生:白云上建起了美丽的房子。生:一个小男孩坐在白云上在大海里钓鱼。生:几个小朋友用白云做成了秋千。  相似文献   

19.
秦玲 《科学课》2008,(6):40-41
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着什么?生:手电筒。师:现在我把开关往上一推,你们看到了什么?生:小电珠亮了。师:关于手电筒,你最想知道什么?生:想知道小电珠是怎样亮起  相似文献   

20.
【问题呈现】案例一:这是一位教师教学《乡戏》(苏教版第8册)的片段: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对城里的夜很是熟悉。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乡村,领略一下乡村晚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生兴高采烈地齐读课题:乡戏)。读了课题,在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生:我好像看到了乡戏。生:我好像看到了乡村的戏。师:在你眼前到底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能描述描述吗?(生沉默)师:比如说,看戏的人怎样?舞台怎样?演戏的人怎样?生:老师,乡戏与我们在剧院里看到的戏有什么不同吗?师:那当然不同了。生:老师,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是乡戏。生:老师,乡戏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