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首届工农兵大学生学习印地语 1971年8月初,李荣欣等解放军学员告别了北大.8月下旬,李荣欣他们在成都集合,乘车前往西藏.当时他们并不知道去西藏干什么.经过半个月的颠簸,他们到达西藏林芝.大家在林芝休整了3天后,前往西藏拉萨.在拉萨,学员们被分到西藏军区各个单位,李荣欣和郭进才留在了西藏军区教导队,担任连队辅导班的印地语老师,教他们一些简单的喊话.  相似文献   

2.
1976年7月28日凌晨,曾创造了中国的诸多第一,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河北唐山,发生7.8级地震,一瞬间,20多万人丧生,4千多人成为孤儿,成为20世纪全球十大灾难之一。今年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30年来,唐山经过10年重建、10年振兴、10年快速发展,从废墟上建起一座现代化新城。在唐山大地震30周年之际,我们把目光也聚焦到当地媒体——《唐山劳动日报》、《唐山晚报》,尽管我们只能管中窥豹,以此了解他们是以怎样的笔触、怎样的激情,在记录这一非同一般的主题、非同一般的时刻。[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关仁山 《档案天地》2011,(11):60-61
我有两个生日。一个是真正的出生日.一个是14岁那年的1976年7月28日。关于我第二个生日,是由于我经历了20世纪人类最大的灾难之一——唐山大地震。这是唐山人的蒙难日.也是所有幸存的唐山人集体的生日。地震的前一个晚上,我利用放假期间,  相似文献   

4.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大批伤员亟待救治。全国各地纷纷在第一时间派出医疗队赴唐救灾。作为河北的近邻,山东省派出871人组成的14支医疗队赶赴唐山。30年后的今天,烟台、临沂两地当年参加援唐的医疗队员们,怀着对唐山人民的深切挂念和对震后新唐山的深深祝福,重走了当年的援唐路。  相似文献   

5.
2010年,中央决定从2011年到2020年,开展为期10年的新一轮援疆。这是中央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新疆日报》作为自治区党委机关报,敏锐地意识到应该大力加强援疆报道。舍得拿出版面,就是一个重要举措。2011年3月4日,《新疆日报》"援疆特刊"创刊。"援疆特刊"每星期出一期,到2015年4月底,已经逾200期。4年来,"援疆特刊"版承担了《新疆日报》绝大部分的援疆报道。  相似文献   

6.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53点8秒,唐山发生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大地震,我是地震时的目击者、幸存者之一。如今,十年过去了,新的唐山建成了。但当时唐山人民遭受地震灾难的悲惨情景,依然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1976年2月,新华总社领导决定让我同李言年、王大军两位同志一起到河北省唐山开滦煤矿蹲点。开滦煤矿是我国历史最长、生产量最大的煤炭基地。当时开滦矿务局包括八个矿区,我们三人选定在唐山矿区蹲点,住在唐山矿工宿舍三号楼二层二○三号房间,那是一幢五层的楼房。我们每天都到工人食堂吃饭,而且  相似文献   

7.
我在近40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在采编新闻、做好报道工作的同时,对新闻事业史、尤其是报业史也颇有兴趣。上世纪80年代,我奉派支援《西藏日报》工作期间,通过访问西藏老报人、藏族学者和寺庙高僧,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到西藏的第一份现代报纸,是于清朝晚期在拉萨创办的《西藏白话报》。在一位藏族朋友的帮助下,我还得以到当时的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查看了该会收藏的一份清朝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八月下旬印刷的《西藏白话报》,这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份《西藏白话报》,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8.
西藏日报自去年10月31日至11月21日刊出《我的西藏岁月———70年代进藏大学生讲述的故事》。该专栏选择了15位大学生,由他们讲述当年在西藏生活、工作中最难忘怀的故事。这15位同志分别来自上海、沈阳、武汉、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他们刚刚走出校门,就...  相似文献   

9.
西藏有一句话:远在阿里,苦在那曲。在不少人眼里,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阿里与那曲,是极其偏远荒凉的高寒地带,是报道资源偏少的"新闻洼地"。但正是这些人迹罕至的地方,成就了我在藏8年最大的收获。2019年春节前夕,我和同事到藏北那曲市安多县采访。安多县距拉萨500多公里,北接青海省,地处唐古拉山麓,平均海拔5200米。西藏老百姓说,安多有"三多":风多、雪多、冷天气多。  相似文献   

10.
这两年以来,贪官走马灯似地一个个落马,我们用刊时政组的选题也被贪官们牵着鼻子走。一开始,记者听闻哪个贪官可能即将落网的消息,两眼会烁烁放光,恨不得马上冲上新闻前线,查他个祖宗十八代。到了后来,也就是“噢”一声。终于,在做完《山西贪官录》这个封面报道后,我也体会到了那种腻味感。几周来,记者在前方奔忙采访,我主要在后方搜集整理此次落马的山西官员的有关信息,包括他们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他们的仕途经历等。  相似文献   

11.
刘流 《新闻窗》2008,(3):22-22
2006年,在参与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报道中,两位新闻前辈的争论让那时刚入行3年的我有些困惑。令他们产生分歧的,是采访中究竟该不该追问一位已71岁的老人:“为什么你当时不抓紧救人,却忙着拨弄照相机,还给记者做向导,带着他们采访拍照?”  相似文献   

12.
《新闻天地》2010,(9):48-49
《唐山大地震》的首映礼,理所当然地选在唐山举行。首映礼上,冯小刚说:“这个作业从2007年的深秋一直到现在,我做完了。我的话都在电影里说了,我今天是来交作业的,给唐山的老百姓,我就想问你们一句,这个电影中不中?”  相似文献   

13.
之所以写这个题目,是相对于我自己的工作经历。在1997年以前,我在工人日报西藏记者站工作,那里经济相对落后,信息也闭塞,根本谈不上开放。那里的工会工作我报道最多的是艰苦地区的班组工作、艰苦地区的工会工作者个体,没有一篇稿件是写西藏工会带有指导全国意义经验性的。1997年到青岛记者站工作,工作地域发生了变化,工作对象发生了变化,工会报道的路子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在青岛近10年的时间里,积极探索开放地区工会工作采访报道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4.
宋莉 《中国广播》2004,(2):58-60
2003年11月底到12月初,是经济之声实施进一步频率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在前一年频率专业化改革的基础上再次进行节目结构和运行模式的调整,12月1日频率改版首播。也就在这段时间,伴随经济之声的改版锣鼓,一个动人的故事正在发生,并由经济之声传到全国各地。这个报道,我们起名叫——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新疆工作的新要求,通报总结2010年以来新闻出版援藏援疆工作情况,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2012年7月11日,新闻出版总署在京召开全国新闻出版系统援藏援疆工作会议。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出席会议并讲话。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蒋建国主持会议。柳斌杰指出: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新闻出版援藏援疆工作责任感。西藏工作、新疆工作  相似文献   

16.
开心·责任     
前两天,应邀到天津财经大学参加学生组织的一个以"生活创意"为主题的TED分享活动。在我做了"生活中的情感创意"的分享之后,有两位大学生分别走上讲台——个是女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突发奇想,要到大昭寺前去晒太阳,于是便独自开始了历时半个月的西藏旅行。从这位女生那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广播》2017,(9):前插5-前插5
走进西藏幸福雪域2017年7月3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西藏广播中心《幸福雪域——砥砺奋进的五年》主题报道活动在西藏拉萨结束。本次主题报道活动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  相似文献   

18.
刘燕 《青年记者》2008,(14):48-49
重大新闻事件历来是舆论研究的焦点.国内外媒体对"西藏3·14事件"大面积、焦点式的报道,使"西藏问题"成为近期大学生关注点最高的时事新闻. 面对众说纷纭的国际国内媒体,大学生对"西藏事件"、"藏独活动"的独立判断及立场如何?哪些媒介对大学生了解"西藏事件"、达赖起着关键作用?少数民族又是如何看待达赖及"藏独活动"的?媒体的报道在认知、态度和行动中哪个维度对大学生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9.
<正>2012年9月,我服从组织安排援疆,到上海市政府驻新疆办事处担任常务副主任。想来,我与新疆的情缘由来已久,可以追溯20年。自1997年上海正式援疆伊始,无论是对口支援阿克苏的十四年,还是2010年新一轮援疆开启后上海把援疆重心转移至喀什地区,我不仅见证了全过程,更是参与者、执行者、推动者之一。  相似文献   

20.
邸兰  淑英 《中国广播》2008,(9):38-40
5月12日下午,汶川大地震的消息震惊世界。有着同样经历的唐山人顿时回忆起32年前的一幕幕。1976年7月28日凌晨,里氏7.8级大地震突袭唐山,24万人罹难、16万多人伤残,4000多孩子成了孤儿。废墟、瓦砾、喊声、哭声……然而,唐山人刻骨铭心的不仅仅是这些。他们永远不会忘记30多年前,在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并不富有的那个年代,各族同胞给予唐山的无私援助。他们永远不会忘记是英勇无畏的解放军和各地医疗队给予了他们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