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语言作为交流的重要媒介在各国事物不断渗透、融合的现状下尤显重要。各种语言间的交流障碍归根结底来源于文化差异。意象为文化语言学的核心概念,其对诗歌翻译的解释力也逐渐被认可。本文从文化维度出发,探讨不同源语言对同一意象的认知识解,再应用到汉诗英译之上。从而促使了翻译中正确意象向目标语言的更精确转换,将古诗《金缕衣》的言妙精髓之点传于英语中,使目标语读者亦能探寻其魅力、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2.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想认知模型理论可以较有效地解决商务翻译中译者由于受源文概念意义的影响而造成翻译中的语义错误这一问题。词语导引的具体理想认知模型决定词语的具体语义,通过分析认知模型即可识解词语的具体语义,从而有效避免由于误解所造成的误译。  相似文献   

3.
习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髓,值得翻译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从格式塔意象图式出发,探究格式塔意象图式原理及格式塔三原则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此原理强调译者在理解和接受原文时,先构建一个认知图式,即具有格式塔质的整体意象,再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在译入语中再造这一格式塔意象,既避免原文和译文的机械对应,又能发挥译者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选取两本原创剧本中比喻为例,探讨准确传递五华采茶戏词中隐喻意象的翻译方法。笔者发现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意象图式,剧本中英文同等意象传递为少数,不同意象隐喻转译及针对文化特定隐喻进行下调处理为常用翻译方法。准确传递文化内涵为传播英译版五华采茶戏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是以人对世界认知为基础的,重在对语言现象进行解释的一门新兴学科.本文仅从范畴化、概念隐喻、意象维度、像似性这些人的认知能力或机制来说明翻译过程其实是个认知过程,并以这些认知能力或机制试图对翻译中的原文理解,译文表达,文化介入及审美运用等现象概括到认知上的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6.
语料库语言学是一种基于语料库的语言研究方法。近年来,语料库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翻译研究和翻译人才培养中。本文在语料识解研究的基础上对语料库翻译学和国内翻译教学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就基于语料库的翻译人才培养的优势及可行性进行反复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实用性的建议和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7.
经验识解是生存于这个世界认知新事物的方法,本文以语言为解释经验现象为基础,以"认知语言学"作为指导,以周哈里窗的模式为蓝本,通过分析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对构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经验识解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语言学家Rosch(1976)认为,我们是依靠基本层次范畴而得以认识世界和解读世界的,这些基本层次范畴能让我们付出最小的认知努力而收获最大量的信息。在基本层次范畴层面上的思维活动主要包括完型感知(gestalt perception)、意象的形成(mental imagery)和动觉功能(motor movement)。在人的认知活动中,基本层次范畴词都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动觉功能,能够产生不同的动态意象(motor image)(Langacker,2004)。而基本层次范畴词动态意象的突显奠定了名动转化的心理意象基础,可以给这一常见语言现象一个崭新的认知解答。  相似文献   

9.
关联理论可以极好地弥补系统功能语法的不足,解决会话中的含义识解问题。尤其是二者语境观的相互借鉴及有机结合对我们解释语用、翻译、二语习得等方面的问题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看,诗歌意境的感知不是对意象个体感知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一个格式塔质意象。"格式塔"概念在诗歌意象和意境的翻译中具有极大的适用性。李清照词《声声慢》情感婉约暗含、具体意象众多、叠词浑然天成,意境翻译颇难。以林语堂和许渊冲的翻译为例分析,可以看出:意象的传达并不是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意象的感情色彩亦是十分必须的。林译运用"格式塔质",调动多种感官,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秋景图;许译则更注重格式塔式整体意境把握,得意忘形。在许译中,单个意象不像林译中那样清晰可辨,但"格式塔意象"上更胜一筹。在《声声慢》意境翻译中所体现的格式塔质,在理解和翻译古典诗词中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