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屯堡乡土小说主要以屯堡文化为背景,通过对屯堡人的生产生活、社会交往、人情风俗的描写,反映他们的文化观念、心理情感以及集体性格。屯堡乡土小说创作展示了屯堡文化的自觉、屯堡民俗文化"常"与"变"以及屯堡乡村文化精英之间的博弈。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贡献颇多。该文以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乡土小说和左翼、东北作家群、京派等创作的乡土小说为研究对象,仅就启蒙的文化批判主题、左翼文学中乡土小说的社会政治视角、精神家园的追寻三个方面阐述中国现代小说中"游子还乡"母题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屯堡说唱文学包括屯堡佛歌、孝歌、山歌、花灯、地戏等,是屯堡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屯堡说唱文学,在相同文化环境和创作背景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浓郁厚重的历史情怀、渗透着儒、释、道慈孝忠贞的文化精神,同时又不失一种清新自然的乡土本色。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安顺屯堡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现象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在现代教育中融入"乡土"味,将校本课程开发与传承民族文化相结合,让屯堡文化教育成为学校常态化教育,传承和保护屯堡文化.  相似文献   

5.
郭文斌的乡土小说是"诗""思"融合的、洋溢着故乡气味的小说,它不仅"尽善尽美"地唤醒了我们的"疼痛",更带给了我们一种归乡的温暖与宁静。郭文斌对"禅意童趣"的秘密洞察使其小说具有了"另一种乡土"的魅力,他要以"唯美主义"与"安详主义"深入到传统文化的根脉之中,从深层直指人类的诗意生存,并为我们守护着一个无限美丽的存在的家园。  相似文献   

6.
乡土是莫言小说创作的源泉。他的作品讲述近代以来山东农村的故事,展现出一幅幅奇异瑰丽、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推动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乡土"不仅和文学相联系,也和中国悠久的历史、高深的哲学和灿烂的文化相联系。莫言的小说让我们深入理解"乡土中国"的意义,让我们回顾历史,认识自己,直面现实,去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美丽家园。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的小说《古炉》从地域文化符号、组织文化符号、生活文化符号三个符号象征系统,通过对20世纪下半叶彻底改变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历史还原,向人们揭示出,这场运动就像点燃了熊熊不息的社会炉火,对中国人造成了乡土文化精神的寂灭,主要包括家园乡土文化、家族乡土文化和家庭乡土文化精神的寂灭。可以说,正是这场运动,使得中国人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生死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死亡一直以它的神秘性和不可把握性吸引着人们对它的探讨和表现。不同于传统的"未知生焉知死"的回避心态,五四乡土小说家积极地正视死亡。其死亡叙事就展现了乡土社会中"以巫代医"思想的愚昧、"吃人"风俗的残酷、宗法礼教观念的顽固,以及乡土社会平静的生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家冷峻的批判性和深刻的思想启蒙精神。通过论述,论文意在揭示五四乡土小说死亡叙事的思想价值,从而找到更深入更本质的理解五四乡土小说的某种视角。  相似文献   

9.
阎连科小说中的乡土世界具有鲜明的异质性。它不再是沈从文、贾平凹笔下的美丽的乡村"乌托邦",也不再是绝大多数作家心目中那个贫穷却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乡。阎连科以自己"对乡土中国的现代性书写将鲁迅式的"国民性批判"、沈从文式的"乡土恋歌"以及《古船》或《白鹿原》式的"文化秘史"送上了"上一世纪"。在他笔下,无边的黑暗和无尽的苦难笼罩着大地,贫穷和苦难成为乡村的底色,传统的诗意性描写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农民生存困境极端酷烈的展示。  相似文献   

10.
屯堡文化研究的动力、方法、组织与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是对屯堡文化的研究意义与价值,屯堡文化研究的动力,屯堡文化研究的方法、组织以及屯堡文化研究所面临的困惑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阐述了屯堡文化研究的方向,还为屯堡文化在地方知识体系的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乡土之情是人生伊始时所处的那一方世界凝聚而成的,也可说是一种“原始胎记”,每个人都不会忘记它。它也是乡土文学产生的根源。鲁迅的小说,是扎根于乡土的文化历史小说,其独特风格与其文化性格关系密切。鲁迅的业绩是伟大的,我们要继承这份遗产。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象。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汉英意象的转换。而武侠小说中含有很多独特的武侠文化意象,这些文化意象则更具中国特色和武侠特色。在《鹿鼎记》的英译本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中,译者闵福德对于其中的武侠文化意象采取了独特的"杂合化"表达,文章拟从武功招数、绰号名称及帮派名称三个方面探讨武侠文化意象的传递方式与策略。  相似文献   

13.
《树洞里的国王》以充满想象力的叙述,展现了作者对乡村的记忆与虚构。乡村的记忆来源于曾经的生活,对乡村的虚构则来源于对生活的理解。浓郁的地方特色加上空灵的文学想象力,使作品流溢着贵州山水特有的明秀和绮丽色彩。这些小说不是为了还原生活的真实,而是在出人意料的讲述中呈现人类心灵的黑暗和幽深,捕捉生命一闪而过的真相。  相似文献   

14.
元小说是“关于小说的小说”,或“小说何以成为小说的小说”,即:在小说创作的同时对小说创作本身进行评述。这两种过程在形式上精密结合,从而打破了“创作”与“批评”的明显界限。使它们合并为“阐释”和“分解”的概念。海勒的《老年艺术家画像》就是这样一部典型的元小说,它在内容上形式上和语言上造成传统小说和叙述方式的解体。  相似文献   

15.
南涧盖瓦洒彝族村寨的"哑巴会",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不断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其节日的称谓、仪式功能逐渐发生变化,甚至衍伸出"新传统"。节日习俗的现代变迁,不仅是文化持有者自觉的行为,还是文化持有者与他者文化调试与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秀水村有“状元村”美誉,有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对秀水村古村落、古街区和状元楼等古建筑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以耕读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生态现状及价值分析,提出了“一主线,两立足,三项保护和提高,三建成,两特点,国家名村,幸福镇”的文化生态保护目标及“加强对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文化生态保护组织机构、制定文化生态保护规划、强化文化生态保护工作、进行文化生态保护宣传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培训”等六项保护措施,对秀水村文化生态保护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丘浚在思想上扬朱抑陆,他坚持理与欲的对立,但又不完全否认利与欲,体现了理与欲的冲突。他对于“几”作了发挥,把“几”和“端”结合起来,强调把握“几”的重要性。丘浚哲学不是乡愿哲学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村官是选聘到农村基层任职的优秀高校毕业生;“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学历层次和文化素养,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的农村远程高等教育项目。大学生村官参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过程,外来大学生村官和本土村官大学生相互助力、“肩并肩、双学促发展”,对提升“一村一”教学质量和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构建适合山西农村远程教育模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视觉时代的小说消费受消费逻辑和市场法则的牵引,试图通过娱乐性达到感性解放,通过“物”的占有和消费,实现经济利益及由此而来的社会文化身份的确认,而这一切不过是消费意识形态在小说领域导演的一场乌托邦式的滑稽剧。读者在消费中“缺席”,失去了真正的阅读自由;作家被名利挟持,放弃了精英的文化身份,成为普通商品的制作者。而小说文本因此呈现出欲望化、图像化、浅表化的“反美学”特征。作家、作品和读者在小说艺术中的同时缺失,导致了小说艺术在自身历史发展中的迷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