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校园新词汇     
教学任何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个最佳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有时是文章的文眼,有时是文章的一个关键词,有时是文章的一个过渡句,等等,可有时只是文章中看似很平常的一个字,这一个字会把全篇的内容贯穿起来。而有时这个字是不经意间发现的,是学生在讨论中牵出来的,这样就有了牵一字  相似文献   

2.
<正>文章如人,人有魂,文亦有魂。魂即文之主旨,有时亦可理解成一篇之文眼。"文眼"是文章的眼睛,是作者情感的聚焦点,是文中最能提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所在,是打开文章的窗口,通常表现为文章的一句话、一个词或一个字,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本文则以一字为限。如果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用心搜寻其中之文眼,则一字串全篇,提纲而挈领,纲举而目张,教学自然游刃有余,眉目清晰。  相似文献   

3.
一字师佳话     
文章写出后,有时他人巧改一字,可使全句精彩,甚或全篇生色。于是,许多作者都有了自己的一字师。大家最为熟悉的是关于唐代诗人齐己的一字师的故事了。齐己写过一首诗《早梅》,其中  相似文献   

4.
“一词经纬”是文章结构技法之一,所谓“一词经纬”,就是用一个词提挈全章,立起全文骨架,构成全篇主脑;而文章其他内容几乎全归附于它。课文《口技》,正是以一个“善”字经纬全篇,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勾勒结合的方法,收到了独具匠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大凡有经验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会精心选择个巧妙的教学切入点。钱梦龙先生说:“努力在每一文章中找到合适的一个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至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择出最佳的教学切入点就等于抓住了阅读教学的牛子,我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路就会  相似文献   

6.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好的文章,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头。文章有了好的开头,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章顺利展开,而且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古人说的文章的"凤头赢得百媚生"就含有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7.
巧抓一点,突破全篇这种从"点"上突破,以此带动对全篇课文理解的讲读方法就是一点突破教学法。"一点突破法"中所谓的"点"就是文章的细节,即一篇课文最关键的部位,它在课文中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过渡段等,如同对垒中的一个关键子,动这个关键子就能动全局;所谓突破,即以这个点为突破口切入,然后逐渐延  相似文献   

8.
巧抓一点,突破全篇这种从"点"上突破,以此带动对全篇课文理解的讲读方法就是一点突破教学法。"一点突破法"中所谓的"点"就是文章的细节,即一篇课文最关键的部位,它在课文中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过渡段等,如同对垒中的一个关键子,动这个关键子就能动全局;所谓突破,即以这个点为突破口切入,然后逐渐延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长廊中,以视觉手段来构筑意境的诗歌作品,当首推曹操的《观沧海》和杜甫的《望岳》。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比感受两首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一、统领全篇——一字当先《观沧海》一诗,起句很平常,“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个“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诗人登上碣石山观海所见。而《望岳》诗则以题目中的“望”字统领全篇,全诗虽无一个“望”字,但诗歌句句都是写向岳而望。二、写景状物——大笔法、多角度曹诗把诗人亲临大海的所见景象,用朴素  相似文献   

10.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针对安史之乱后,中唐时期赋敛极重,弄得民不聊生的实际情况有感而发的。文章巧用一个“异”字,振起全篇。“异”虽在文中只出现了一次,但却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贯穿全篇,全文以“异”开篇,又以“异”结束,写了异物、异事、  相似文献   

11.
论说文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方法,阐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看法的文体.一般都是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阐明观点,因而这种文体在社会生活中应用很广.宣传某个观点,讲清某个道理,探讨某个问题,往往采用这种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以说服读者.可以说这是各行各业的人都应当掌握的一种文体.在中学里,一般地说,初中阶段偏重记叙文的练习,高中阶段偏重论说文的写作.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作文,基本上是论说文.讲好论说文,是指导写作论说文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高论说文教学质量,就觉得格外重要.现就中学语文教学中关于论说文讲析的几个问题,谈谈我的意见.(一)中心论点是在全篇的论述中表达出来的一篇论说文有一个中心论点.即使内容比较复杂的论说文,可能有几个论点,但其中也只有一个统领全篇的论点,其余的是为这个中心论点服务的从属观点——分论点.这个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纲.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等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安排的.而这个中心论点也是通过全篇的论证表达出来的,因此,讲析文章要围绕着说清这个中心论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谈抄书     
抄书,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呆笨的方法。耗时间,费神力,甚为麻烦。可是它能起到别的方法所不能起的作用。一篇课文,如果抄了一遍,印象就深刻得多,不仅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还能熟悉每个字和词。抄书是读者沿着作者的思路,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由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以至一节一段去理解全篇作品思想内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能掌握字词的用法和写法,又能进一步深入体会课文精神实质。它是一种切实的基本训练。抄的多了,知识积累也就会多起来。过去许多有成就的学者,都是在抄书方面下过一番苦工夫的。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要求: 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找出课文重点部分,联系全篇进行学习。掌握通过重点理解全篇的各种阅读方法。在理解课文中,学习主要人物的高尚品质。二、主要教法: 抓住课文的重点和特点,采取逆序教学法,分层深入阅读。以读为主,以议为辅,以讲为导,先从课文整体上理解重点部分,再通过重点掌握全篇。三、教学步骤: (一)导言:第一节课我们抓住了课题中的一个“和”字,根据课后提示,给课文分了段,加了小标题。现在大家再来看看这三个段中,哪一段最能体现课题中这个“和”字?(第三段)。那么,前两段跟“和”字有什么关系呢?这三个小故事是怎样在《将相和》这个题目下联系起来的?表现了两个主要人物的什么高尚品质?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爱莲说》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借物咏志的名篇,它在结构上匠心独运,做到言简而多姿,文短而曲折。明代画家董其昌在《画旨》里说:“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此画诀也。”绘画不喜平,为文何尝不如此,周敦颐深明此旨,他的《爱莲说》的结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两个陪衬,三种类型。一一条线索贯全篇本文作者把“爱”这个主观感情作为线索,用它贯穿全篇,将全文连缀成一个艺术整体。全文共有八句,“爱”字竟出现了七次。起句开宗明义,指出“草木之花”可爱,一个“爱”字紧扣题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的目的要求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一般教学参考书上大致确定为以下两点:(1)使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里人才遭受压抑和摧残的不合理现实;(2)了解设喻说理的写法.上述提法是完全正确的,但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从开头两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出发,认为本文主要是论证了人才的重要性。这个看法值得商榷.我们承认,开头那两句话确实有总领全篇的作用,提出了封建社会里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但它是文章的议论出发点或理论根据,而不是结论.文章的结论是结句中“不知马”三个字.谁“不知马”呢?当然是封建统治者,是历史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学习》2013年第11期"镜头"栏目中一篇题为"好一个‘退’字了得"的文章引人注目。作者梁战柱老师紧紧抓住《烛之武退秦师》标题中的"退"字,析一字而通全篇,教人读之受益颇多。但这篇精彩论文的标题实为一处不能不说的瑕疵,今不揣浅陋,姑妄言之,企就教于大方之家。短语"好一个"后面一般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感叹句,表达赞赏、  相似文献   

17.
抓住“行”字进行教学山西刘俊娥,卢淑芬《草地夜行》课题中的“行”字是中心词。全篇围绕“行”字展开情节,揭示中心。因此,教学时,如果抓住“行”字,就能起到牵一字而动全篇的教学效果。一、“行”中找人物《草地夜行》主要记叙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红军为了...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一字立骨","立片言以居要","牵一字振全篇",这都是在谈文眼的重要性。我这里只想侧重地谈谈那些特殊的文眼,在这里姑且称之为"独眼龙"。所谓"独眼龙"指的就是这样的一些课文,它们的文眼常常比较隐晦,要通过仔细研读课文才能抓出来;它们的呈现形式也较特别,往往就是文章中的某个字,所以称之为"独眼",这只"眼"在文章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这些课文,当我们没有发现这个"独眼"时,我们会感到非常复杂,而一旦找到了它,我们就找到  相似文献   

19.
《三人行》这个课题中的“行”字是中心词。全篇围绕这个“行”字展开情节,揭示中心。因此,教学时,就应紧紧扣住“行”字来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20.
刘白羽的散文,中学课本选了不少,如《长江三日》。给人的印象是:热烈奔放,豪迈峻峭,气势如虹。其实,同一作家在不同的心境下,也会写出风格迥异的作品。这一篇《天池》,一反热烈奔放的风格,以沉静。深道、含蓄见长。我们终于看到了刘白羽的又一种心境。阅读本文抓一个字,即可打通全文关节,把握整篇思想底蕴。这个字就是“静”。古人作文讲求“一字立骨”,即由一字一词的含义奠定全文的基调和思想。《天池》一文即由一个“静”字贯穿全篇,总绾全篇。开篇第一节,写“静”的感觉;虽未点出“静”字,但景色之幽静,感觉之宁静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