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试图以存在主义理论切入张炜的小说,通过对其小说的流浪意识的开掘,不难发现其小说中存在一个内在的"走向边缘--精神守望"的流浪主题.在多种"冲突"(传统与现代道德、人与自然、大众文化与纯文学)的共谋之下"存在"的"焦虑"在所难免.这种极具张力的深层结构彰显出了张炜小说中的存在主义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2.
张炜的小说《九月寓言》深受西方现代派中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影响,作家创作时一方面难逃“经典阴影”对其的潜移默化,另一方面童年印象也深深影响着小说的创作和作家对精神家园的寻找。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对中华民族产生深远影响,张炜小说所展示出的畏天与崇尚自然的倾向、和合的文化精神和当代的生态意识就是得自于"天人合一"的启示和领悟。  相似文献   

4.
在香港浸会大学,张炜紧密结合自身几十年的写作实践,讲述了小说创作的几个主要环节:语言、故事、人物、主题等,发表在《青年文学》上名为《小说八讲》。这是张炜第一次具体地、系统地论述了自己的写作理念,其意义就在于作者有意识地将创作实践与创作理论结合在一起,并开始从理论的层面对小说创作进行思考,张炜也因此对当代作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张炜的小说创作理论中,人物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现以《古船》为例,论述其小说人物理论与创作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5.
张炜的小说致力于描述饱含生命活力的民间世界,他的作品中运用大量的自然生态意象,对众多的动物和植物进行描写,还原真实的民间生存形态,礼赞自然、感恩大地,坚持理想、守护家园。本文关注张炜作品中所体现的具有胶东地域特色的生态民俗,对张炜小说中的动植物描写进行了梳理,以求从中解读张炜作品的精神蕴涵。  相似文献   

6.
鲁迅一直是张炜崇敬的作家,张炜在小说创作方面深受鲁迅影响。从二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文化精神气质的构造两方面入手,寻根究底张炜受鲁迅影响的深层次内涵。  相似文献   

7.
刘增杰先生在序言中,从对张炜创作理念的整体把握,对张炜小说创作思路资源的研究,对张炜小说内在逻辑结构、文化意义及其创作潜在困境的探讨,给予王辉的专著《纯然与超然》较高的评价。应该说《纯然与超然》具有理论的深刻性、把握的准确性和研究的精细性。  相似文献   

8.
张炜创作的众多小说构成其文学世界的四重境界:“芦青河”境界、“古船”境界、“野地”境界与“高原”境界。四重文学境界的建构汲取了道家水文化的智慧,虽历经形态变化,其本质始终如一,最终以“善”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四重境界如同四座山峰,标示着张炜小说一刨作的思想高度与艺术景致,从一重境界到另一重境界,张炜小说创作不断的超越并不意味着对既往境界的舍弃与否定,正是多重境界的营建与数峰并存,使得张炜的小说世界呈现出丰富而独特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9.
张炜小说《外省书》和《古船》中塑造了有独特的生命内涵和文化内涵的老人形象。张炜小说深切地阐释和深情地关注着老人的暮年情怀及其生命精神载体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10.
文人叙事与民间叙事是张炜小说中并立的两种叙事形态。民间叙事在其创作中成就更高,其浓郁的浪漫传奇、大胆的夸张、神秘诡异的民间故事已经成为张炜小说的标志性身份。人与动物精灵灵与肉的结合、恒定的故事结构、无边的灾难与激扬的逃离是构成张炜民间叙事形态小说的三个最重要的元素。在苦难的岁月,因为与永恒宽厚的大地相拥,无数卑微的生命绽放出耀眼夺目的异彩。  相似文献   

11.
章太炎的思想深深打上了“魏晋灵魂”的烙印,在魏晋士人身上,章太炎找到了精神的链接点,魏晋狂人的士风、魏晋犀利明快攻守有余的文风以及魏晋“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让章太炎在传承中构建了新的精神信仰,从而推动了章太炎一生所执着的民主主义革命事业。  相似文献   

12.
论《秧歌》     
《秧歌》是张爱玲的一部重要作品,海内外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截然不同,论文力图把这部小说放到后期张爱玲创作努力寻找个人与现实的契合点这一背景上来分析评价。张爱玲在这部小说中以她的独特眼光描写了生活中的“饥饿”现象和“虚假性”,而这部作品的部分情节构成又令人遗憾地陷入了虚假性。《秧歌》虽然有政治环境对作家的影响这一因素,但又不能完全从政治立场的角度来评价它,这部小说基本上还是从人性的立场,从关注平凡人生的立场来创作的。她用一贯的“参差的对照”手法描写了农民的形象。作家在和现实保持距离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自己的基本立场,使这部小说呈现出复杂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张炜的小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牧歌情调的田园世界,在田园世界里经常出现奔腾不息的芦青河、生机盎然的葡萄园,在这充满生机的自然世界里,人与自然,人与人处于相对和谐之中。张炜的小说主题围绕“回归自然”。作品体现着“融入野地“天人合一”的审美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4.
生态批评为文学评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理论范式。在生态批评的视域中,沈从文和张炜无疑是具有典型意义的阐释对象。作为具有典型生态意识的代表作家,沈从文和张炜在乡村风光的描写和人事、人性的叙述上做出了各自的探索,在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描述展示中呈现了相同的文化趋向和不同的特色。分析评述沈从文和张炜作品的异同,展示其以极具审美性和创造性的方式致力于文化退守这一文化生态的建构的努力,应当对当下生态文学的和谐发展及生态批评理论的构建有一定的参照和启迪。  相似文献   

15.
家族小说构成了张炜小说的半壁江山。其家族小说中显现的厌弃城市与现代文明、拥抱田园野地的价值取向不仅仅存在着社会学和文化学上的意义。张炜童年被边缘化的经历促使他在成名后通过家族故事的营建实现对从前被边缘化身份的否定,从而完成心理补偿。在表象上的流浪、交友、经营葡萄园行为的背后,则是源于祖先图腾的“仿祖”意念。通过对祖先行为的刻意模仿,“我”完成了与家族祖先的精神融合,进而也完成了张炜多年来孜孜以求的梦幻“伊甸园”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蝴蝶>中的张思远虽然产生了"庄生梦蝶"般的身份认同的困惑,但是最终在"人民之子"的身份上找到了自己的"真正归宿".或许这也正是这篇"反思"小说"反思"的最后结果.作者试图通过小说中两种层面的代际冲突即"人民(父母)--张思远(儿子)"、"张思远(父亲)--冬冬(儿子)"来分析小说构建的"人民"神话的想象性意义,以及"人民"认同的叙事策略又是如何舒缓了新时期之初的时代心理紧张.  相似文献   

17.
在小说《人的杂志》中,张炜试图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构建理想的精神家园,这种渴望源自他的危机意识,既因为中年的"荒芜",更因为社会的浑浊。然而他倾心守护的田园牧歌还是无法摆脱现实,终究是个"乌托邦",而且在建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作者充满了困惑,表现为主人公人格的矛盾性,也许淳朴、率真、健康的心性才是人类灵魂最终的栖息地,所谓"高原"实质上是一种精神高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研究利玛窦传记《大西利西泰子传》及其作者张维枢,探讨了下列四个问题:通过张维枢《大西利西泰子传》与艾儒略《大西西泰利先生行迹》的比较,分析张维枢撰写此传的动机及完成的时间;张维枢生平考述,主要介绍了任职经过与政绩,他在晚明政坛上的影响;张维枢与天主教传教士、教徒的交游,主要介绍了他交游的来华天主教传教士和中国天主教教徒;张维枢著述情况简介,包括他的文集与零星撰述以及他编辑、刊刻的文献等。  相似文献   

19.
唐代王维作画,经常违背现实世界的时令,张彦远称之为“不问四时”.“不问四时”是一种审美选择,是王维创导的一种新的审美风范,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认为“不问四时”与禅宗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王维正是在禅宗思想影响下创作出这类画作,也是以“不问四时”这一荒诞的形式,来表达他心中的禅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