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庞慧英 《培训与研究》2008,25(10):16-18
戴·赫·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最有成就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劳伦斯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都探讨了关于人性的解放与人的生存问题,关于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而宗教思想则是贯穿于劳伦斯一生的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他对宗教的理解也随着他的创作而不断地改变、发展和完善。在他的作品中,劳伦斯强烈反对清教徒思想对人性的压抑和扼杀,并勇敢地提出了强调无意识和性意识的“血的意识”理论。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他曾经希望能找到一种原始的宗教来拯救人类以及当时的英国社会。在晚期的创作中劳伦斯又进一步提出了“星际平衡”理论以追求人性的彻底解放和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的关系,至此他把宗教救世上升到了一种关于人和宇宙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2.
戴·赫·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最有成就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劳伦斯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都探讨了关于人性的解放与人的生存问题,关于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而宗教思想则是贯穿于劳伦斯一生的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他对宗教的理解也随着他的创作而不断地改变、发展和完善。在他的作品中,劳伦斯强烈反对清教徒思想对人性的压抑和扼杀,并勇敢地提出了强调无意识和性意识的“血的意识”理论。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他曾经希望能找到一种原始的宗教来拯救人类以及当时的英国社会。在晚期的创作中劳伦斯又进一步提出了“星际平衡”理论以追求人性的彻底解放和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的关系,至此他把宗教救世上升到了一种关于人和宇宙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3.
劳伦斯在他的代表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蕴涵着他一生最关心的两个主题:"死亡"与"再生"。他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二元对立统一的,人的生命也同样以死亡和再生的形式存在,人也是由肉体和精神两方面构成的。以此来统观资本主义社会,劳伦斯提出了他的死亡——再生理论。他认为工业文明压抑人性,使人萎靡而趋向死亡,只有通过建立新的和谐的两性关系来改造社会,才能实现人性的复归,从而走向再生之路,达到拯救人类的理想。  相似文献   

4.
劳伦斯在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揭示了工业化社会人类的生态危机——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人性的异化、生命的枯竭;同时也提出了拯救生态危机的策略——要融入自然,与自然一体,恢复人类性的生机与活力。劳伦斯对于生态危机的书写,对于生态危机的拯救策略,涉及到现代西方人的生存危机与拯救这一严肃的问题,体现了劳伦斯对和谐生态理想的追求及对现代西方人的生存与前途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劳伦斯笔下的爱情诞生于现实人性的大地上,成长或毁灭于“意志”的土壤中。对人性的冷静观察和描绘是劳伦斯小说故事展开的重要基础,而人物的意志则是情节的第一推动力,人物之间的冲突实质是意志的冲突,爱情成为人物激情的演练,是生命意志的自由抒写。  相似文献   

6.
在劳伦斯看来,现代文明中的人缺乏健康而激情的性爱,人没有了生命之火,没有了生命的创造力,人成了行尸走肉。正是由于人们根深蒂固地对性的丑化,对性的歪曲,正是由于现代文明对自然人性的破坏和异化,使得劳伦斯要重铸自然、健康的性爱观,以此来拯救人类,拯救英国。在劳伦斯看来,“性”是欲望的表达,是自然、洁净的,应当尊重;“性爱”是灵与肉的自然平衡、和谐如一;“性”是真实的生命激情之碰撞;“性”是自然的生命力,具有宇宙的节奏和韵律,象征着强大的生命力;“性”不仅仅是欲望,而且是美。  相似文献   

7.
"血性意识"是劳伦斯的重要哲学思想,而两性关系则是劳伦斯一辈子在思考的主题。在他的文本实践中,可以清晰地看见劳伦斯对两性关系的看法是怎样一步步发展的,而"血性意识"作为终极价值追求,是贯穿于这一发展历程的。  相似文献   

8.
劳伦斯的小说因性描写而倍受争议。其实,劳伦斯是通过性反映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扭曲,企图通过性追求回归自然的人类天性,同时表达了自己以“血性意识”为基础的性理想。劳伦斯小说的性描写和他的性理想也存在着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9.
“血性意识”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基本性观念。其主要涵义是反对理性对性爱的干涉,追求灵肉和谐结合、“星式均衡”的男女两性关系。劳伦斯从性这一特殊角度批判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扭曲,并探索建立自由健康的男女两性关系。但是劳伦斯所谈的灵肉合一,星式均衡是抽象的,没有触及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因而批判是乏力的。而他大量赤裸裸的性描写则是非常具体的,有很大的负面作用。特别是他想通过改善男女关系进而改良社会,更是本末倒置。  相似文献   

10.
许多人提到劳伦斯必先想到性。其实性不过是贯穿他作品的一条主线。作为一个作家,他的内涵远远超出这些。本文通过对劳伦斯及其晚期短篇小说集《公主》的探讨,揭示了作品所反映出的人性的冲突、两性的和谐与对立、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而这一切,又与他生命中影响他的人和他的漂泊的经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论路翎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路翎建国前的小说创作首先在现实主义上取得了杰出成就 ,但路翎并没有止于传统的现实主义 ,较之中国现代文学其他作家 ,他的更深刻处在于写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那种以生命价值感为核心的生命意识 ,这种生命意识集中体现在小说中所一再渲染的原始强力 ,漂泊流浪情怀以及个人英雄主义情绪等方面。本文试图抓住路翎小说中这种不同于新文学其他作家的独特个性 ,以路翎小说中大量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为依据 ,具体分析了内含在路翎小说中生命意识的类型、成因及其社会学意义 ,并有意将这一特色提升到人的生存方式这一层面 ,在深刻揭示路翎小说创作的现实社会背景的同时 ,也揭示了路翎小说创作的西方人本主义哲学背景  相似文献   

12.
叙述苦难是余华80年代与90年代初小说创作的重大母题,这一叙述有两个层面:人性之恶和人世之厄。在他看来:苦难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生存状态,呼唤苦难中的温情是一个具有人关怀的作家的极选择。  相似文献   

13.
萧乾小说的生命意识与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乾小说的诗性首先源于其诗性的人生体验,一种生命的忧郁感。萧乾对生命虚无的体认,首先是对人生无常、个体生命孤独无依的感受,还包括个体生命竞争的残酷与盲目。其小说中闪烁的人性光辉,或者说人的本质特征,正在于人对奴役的抗拒。而小说中清醒的死亡意识逆向地表现为一种高扬的生命意识与诗性。  相似文献   

14.
赵翼把诗歌创作指向了人的日常家庭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张扬人性"真"、"善"之美,并以其史家的灼见,更多表现的则是对人的现实生存的忧患意识,对宇宙自然人生的哲性人文思考,对抑制人欲的宗教意识的强烈怀疑、蔑视与批判,以及对人格平等、独立个性、反对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不同程度的张扬,从而使其诗歌具有了近代人文意蕴,促进了近代启蒙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沈从文,以善于抒写人性而著称。沈从文写人性,并没有波澜壮阔的场景,也没有汹涌澎湃的激情,他常常是平静地、朴实地描写一般人的生活,通过人物行动和对话,把人性中最动人和最美好的一面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催人泪下。《菜园》就是沈从文这类作品中的一部短篇小说。本文对这部作品在表现人间母子情深和美丽人性方面的艺术手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周梅森的反腐小说在"人性——权力"的建构中,抒写了"英雄情结",展示了人性激荡的英雄品格及其人性升华的艰辛历程,给人以新的审美冲击;共产党人"人性美"的张扬,契合了百姓的心理期待,实现了文学阅读的心理情感效应。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所作余姚、绍兴、西湖、泰山诗作,熔物、性、情、理于一炉,从不同的视角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形态美的亲和力,历显山水的质感和人文底蕴,昭示“良知”的灵光。诗中充满入世与归隐的矛盾心态与寻求精神自由心路轨迹。艺术上不为世风所染,开明中期以降秀逸俊爽的一代诗风。  相似文献   

18.
民国初年,周瘦鹃以"哀情小说"蜚声文坛,此后二十年间创作了数百篇小说,从男女之情到家庭与社会百态,对于都市现代性不无悲天悯人的情怀。与他大力从事翻译相平行,思想与形式方面多方包容吸收,融会了欧美浪漫主义、维多利亚宗教意识及好莱坞"情节剧"的艺术表现,万花筒般体现了上海"五方杂处"的镜像舞台,创造了作者特有的通俗风格。在语言方面,文言与白话并重,承传了中国抒情传统。文章以1920年代后期周氏在《紫罗兰》杂志上发表的言情小说为中心,系统梳理了其抒情语言在现代境遇中经历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营造的桃花源式的理想家园,具有诗一般的情调和悠远恬淡的意境,充分展示了乡土中国传统的诗意想像,超越了中国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狭小视野和一般的温情感伤情调而具有了文化的标张与价值忧患的自觉,并借以表达对于一种文化价值的追怀与呼唤。他以忧郁的目光来看取湘西乡土的美丽,抒发了情感、质感迥然有别的“乡愁”,是现代乡土题材小说不同的创作倾向和叙述模式,体现了作家独特的创作情绪。  相似文献   

20.
汤吉夫先生的高校系列小说是他多年来文学创作的核心部分,他以悲悯的情怀关注高校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也以犀利的文笔揭示他们的本体矛盾和人格的分裂。论文侧重分析在社会转型时期,汤吉夫小说中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精神痛苦和抉择的尴尬,以及他们异化和沉沦的精神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