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前,中国政府正加大力度制定、实施各项促进就业的政策,以降低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笔从中国目前的就业现状谈起,分析劳动法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的不足,以及与就业法的区别,揭示就业立法的现实意义,论证在我国进行就业立法的必要性,并对此提出一些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年计划纲要》在科教兴国和实行社会保障等部分,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具有极其重要意义。一、“十五”期间,就业压力的情况分析就业问题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能否长期稳定,认真解决就业问题,是贯彻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十五”期间是我国劳动力供给数量增长迅速,而劳动力需求增长相对缓慢的时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就业工…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失业现象,解决就业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深入分析我国就业压力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在解决国民就业问题上应采取的积极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二者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加大职教的吸引力,把奔向大学的一部分人吸引过来,以减少大学生就业的压力.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我国总需求不足和严峻的就业压力,扩张性财政政策还将继续实施下去。未来的政策操作应通过减轻税负,配合货币政策,把追求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目标转到关注经济发展。着重解决失业问题和经济增长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6.
让就业不再沉重徐延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同时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采取多种手段积极稳妥地解决就业问题。到目前为止已累计为全国两亿多劳动者提供了就业机会,城镇失业率由1978年的5.3%下降到目前的2....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就业压力的增大已经是十分突出的现实问题,讨论就业压力增大的原因以及提出缓解就业压力的措施,对于处理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劳动就业的关系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源,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前提。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压力十分沉重。因此在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突出对就业问题的重视,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着眼于发展来解决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我国劳动力供需矛盾日益加深,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何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不仅是我国面对的重大经济问题,同时更成为一个关系国计民生、民族兴衰的重大政治问题。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都有调节作用,因此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必然大有作为。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税收政策在促进就业方面存在的不足加以评述,并提出一些适当建议和整改措施。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但是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在宏观就业形势方面,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为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我校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认真思考如何建立理想的就业工作模式,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特别是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 :优先考虑经济利益和国家干部身份 ;向往中心城镇或沿海发达地区 ,不愿到基层和边远落后地区。形成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原因是 :经济形势严峻和就业岗位不足 ;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 ,政策法规不配套 ;就业环境不理想和门槛过高 ;不同行业和职业之间的差异。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可以借鉴外国经验 ,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机制 ;健全公平竞争的就业和用人机制 ;拓宽就业渠道 ;要苦练“内功” ,增强竞争力 ;抓住机遇 ,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相似文献   

12.
失业是困扰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经济社会问题,实现充分就业是一个国家实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国外经济学家长期关注失业问题,各派学者深入探讨了产生失业的原因,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失业理论和就业政策。文章在概述有关失业理论的基础上,对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作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13.
国外失业保障制度和经验对完善我国失业保障制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从根本上解决失业问题给经济带来的困扰,关键在于建立一种有效的失业保障制度。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具有失业预防、失业补救和失业保险等多元功能的失业保障制度。但这些制度仍不能有效地解决失业问题。在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4.
失业保险制度自实施以来在失业人口生活保障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经对此项制度深入探索研究,其在促进就业、预防失业方面也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失业人口急剧增加,劳动力人口的就业形式日趋严峻,我们很有必要在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生活保障功能的同时深入研究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就业、预防失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有益的社会功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显得更为严峻。心理情绪波动较大,自视过高而自信不足,缺乏竞争意识与创业魄力等都成为女大学生就业瓶颈,除了社会对性别角色长期定位及就业环境对女性欠缺公平因素影响外,女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也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作为就业市场的弱势群体,女大学生更应该主动适应社会、增强自信,树立职业发展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近几年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基本上保持着7%~8%,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失业率较高。造成失业问题的原因主要为:一、特定的历史因素;二、政府职能因素;三、高门槛的城市因素;四、就业的信息因素;五、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因素;六、传统思想因素,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地区估算了中国非农产业的就业弹性.根据就业弹性的估算结果以及对不同产业下滑态势的判断,我们发现,本轮经济危机很可能会对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和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形成两轮就业冲击波.国民经济的就业拉动能力严重削弱.2009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程度可能会超过1998年的失业危机.作为第一次由市场力量引发的失业潮,本轮失业潮将表现出比以往更棘手的特点,尤其是失业焦点由体制内部门转向体制外部门甚至非正规部门,不仅使失业的冲击范围更广、底层群集性更强、民生危害更大,也使政府对失业的直接控制能力大大减弱.本轮失业潮要求政府在失业治理措施上探索出一条新的模式,特别是挖掘积极财政政策的失业治理功能.文章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失业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失业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普遍关注,英国关于毕业生就业与失业状况的度量方法值得借鉴。我国公布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有报喜不报忧之嫌,需要公布各专业的就业与失业状况,并改进计算公式。有必要探讨导致毕业生失业的原因,并尽力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试析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保障是失业保障的新发展,就业保障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就业.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体系远未建立起来,这主要表现在政策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保障就业的整体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等几个方面.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保障体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完善高校毕业生失业登记制度,创造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公平环境,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充分发挥体系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university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other influences on a variety of labour market outcomes for Australian youths aged between 16 and 25. The six labour market outcomes investigated are: occupational status, hourly and weekly earnings, employment, unemployment and full-time work. The study finds that a bachelor’s degree has clear positive effects on each of these youth labour market outcomes, in contrast to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Among men,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show no sizable positive effects on these outcomes. Among women, the higher-level vocational diploma is beneficial for employment and unemployment. In no instance are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tronger than that for a bachelor’s degree. Many of these labour market outcomes a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prior experiences of employment and unemployment.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policies, rather than focusing on expanding and reform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aim to ensure that young people quickly secure employment, preferably full-time, and avoid unemploy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