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试析徽州文化精神在胡适文化心理中的积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是从徽州走出来的,走向了世界,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人,胡适并未对传统文化抱有虚无主义的态度。胡适曾经坦然承认徽州故里的生活经历,浸染的徽州地域文化精神是构成他的思想进程的重要背景,在胡适的文化性格里沉淀了许多活跃的徽州因子,或隐或显于胡适的生活方式里,而且对胡适的学术研究、政治思想、文化心理等都产生了浓厚而广泛的影响。程朱“新儒学”、戴氏“汉学”与徽州商人文化就是徽州文化得以坚实、稳定的两个对立统一的层面,即形而上的精神,形而下的物质力量。本文将从胡适思想的发展历程中拣出这儿个积淀在胡适文化性格中徽州文化精神的因子,微观地分析徽州人文精神与胡适文化性格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浅谈古徽州的“庙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徽州文化中的特色文化现象,徽州庙会文化历史悠久,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祭祀文化,内容丰富,与戏剧演出、儒学教化、集市紧密结合,极有文化学和旅游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明清徽州有着浓厚的围棋氛围,并发展成为中国围棋史上重要地域流派之一,其繁荣图景有着深刻文化内含.从大量的徽州文献资料出发,将明清徽人不同的围棋活动进行归类整理,总结分析出明清徽州围棋具有竞技文化 、传播文化 、休闲文化等特征.从明清徽州围棋活动看出,明清徽州围棋既是中国围棋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4.
徽州文化是代表中国明清社会从“农业的系统”向“商业的系统”转变之际的特异性与先导性的地域文化标本。徽州文化的独特性取决于它的文化基因,包括移民型人口结构、宗法制社会结构、商贾为重的经济结构与崇儒尊孔奉朱的精神结构。徽州文化的特质是既脱胎于中华文化母体,又成为新兴商业文化的先驱者,成为新旧文化二律背后的共存体,表现出许多彼此矛盾又自我调谐的文化表征,其中最典型的为: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观上的崇儒与重商,人生态度上的内敛与进取,生活方式上的节俭与时尚。徽州文化解构、降格为普通地域文化,最根本、最关键的动因是构成徽文化特质的内在基因产生了变异:移民型人口结构发生反向移民,宗法制社会结构彻底瓦解,以商贾为重的经济结构被迫转型,崇儒尊孔奉朱的精神结构逐渐涣散,而这种种基因的嬗变受制于内外环境的变革压力。  相似文献   

5.
文化旅游是旅游的重要类型。徽州文化是我国三大地方文化之一,有着极为丰富的器物文化赋存和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本文拟从资源优势、市场走势、区位条件和政策环境等方面分析发展徽州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旨在将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6.
徽州古桥是灿烂徽州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有着独特的地域特征,体现了徽州的历史与文化.本文研究徽州古桥的类型及其艺术特征,分析徽州古桥修建的文化动因,解析徽州古桥的命名文化.对徽州古桥建筑文化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徽州古桥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地域文化,有利于引起各方面对保护古桥的关注与重视,进而实现对于徽州古桥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徽州文化中的朱熹、戴震和胡适这三个人物的出现正好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朱熹理学为始点,戴震的反理学是对朱熹理学的颠覆,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则是对整体儒学的颠覆。这之间的发展线路正好是巨大的“否定之否定”。它显出徽州文化走向现代、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发展线路及其意义和性质。  相似文献   

8.
就中国境内而言,任何一种地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这个母体内的子文化。从这一立场出发,对地域文化主要是近世江西商业的盛衰,以及导致这一现象的诸因素进行了历史考察,认为: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经济文化的发展,既决定于自身的自然、人文条件和个性,也决定于国内乃至国际交通格局与经济格局的变化。江(西)、浙(江)经济文化的差异,源于两地区的人文个性,以及经济文化消费中心的出现及其影响力。但是,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互补互溶的,并无先进与落后可言。  相似文献   

9.
徽州文化是颇具特色的一种地域文化;徽州民谚、民歌与民谣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关于此的英译研究在徽文化研究领域尚属空白。以徽州民谚、民歌、民谣与徽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探寻其英译策略,可以在译语中传真与重构徽州文化。  相似文献   

10.
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对徽州文化与明清徽州民俗体育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徽州文化是明清徽州民俗体育的物质基础、文化原型、经济基础与制度保障,明清徽州民俗体育对徽州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体现徽州制度文化的亲情伦理、丰富徽州行为文化的内容、孕育徽州心态文化的价值取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500年前后,是一个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中华文明正是在此时形成了"儒、释、道"三条文化主脉,至今唯一存活的古老文明,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何继承和发展,是重要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明的历史统一性是中华文明与全球其他文明在文明发展的比较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最为显著的特色。这种历史统一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以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有效管辖为政治基础;以广阔的地域和众多的人口为物质基础;以儒学为核心的儒法道释多元一体的文化为思想保障;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统一共存的中华民族为文明载体。科学把握中华文明这一文明特质,对于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然地理环境与文明有着密切的关联,自然地理环境本身并不是文明,但它却是文明赖以产生的基石,对文明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物质上的制约力。因此,华夏文明人口规模特性所必需的经济模式、政治制度和价值体系这三个条件的形成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并且这个制约作用是贯穿始终的。人口规模在小农经济和宗法制的基础上,在中央集权制度的保障下,以及在儒家思想的维护下得以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4.
在明清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徽商之好儒,有其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其中以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影响最大。徽商在经营过程中,能自觉用儒家思想规范自己的商业活动,讲求义利之道。徽商贾儒相邦、敬业拼搏、诚信进取、勤俭协和的精神,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儒家文化教育对欧洲近代文明的影响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nfucianism, not only is the core of Chinese cultural educational thoughts but its influence has been identified in the West by the European scholars. And with the impact of Confucianism civilization, the theological authority in the Dark Ages wavered. The human-based ideas of Confucianism that people 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untry, the governing way of “Governance with virtue”, the way of personnel placement that men of great virtue and talent are elected who will cultivate mutual trust and promote universal understanding, the nationwide education thought that there should be education for everyone without distinction an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under the idea that those who excellently learned should serve (in the government), have exerted beneficial influences on the European modern civilization. Looking back at the course of Confucian influence in the West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Enlightenment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it is easy to find that Confucianism education is of universal value in the pluralistic cultural world, which can enhance the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and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a nation, creating a heritage of excellent cultural education and enrich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education. __________ Translated by ZHANG Lin from Jiaoyu Yanjiu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7, (11): 76–81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的“新儒学”思想,是在他对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社会现实的体认中逐渐形成的。由于历史原因和周作人个人思想的局限,他“复兴千年前的旧明”、“化至上主义”、“儒学化中心论”等“新儒学”理论主张,虽然表达了周作人改造社会现实、抵御外来化侵略等主观愿望,但这种在传统知识分子化心态和周作人“历史轮回观”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立论依据是错误的,客观上也没有起到过任何积极作用,而它的负面影响却十分明显。他附逆期间“儒学化中心论”主张,与“曲线救国论”没有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海纳百川,日本文化独特神秘,长于摄取。中日文化都有悠久的历史,都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汇集各种文化因子形成的。中国对于印度佛教文化的摄取,日本对于中国儒家、印度佛教的容摄等等都使自身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异。创世是宗教的起源,家是伦理的核心,士是政治的行为主体。宗教、伦理和政治是文化的核心。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我们将知道中日之间文化的渊源,明确中日文化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对方的情况,从而在博弈中共赢。  相似文献   

18.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教育思想随着儒家学说的西传得到欧洲有识之士的价值认同,欧洲中世纪神学权威在儒学文明的冲击下发生了动摇。儒家"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选贤与能"的用人之方,"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观等,对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了积极影响。回顾孔子儒学在西方传播的历程和对欧洲启蒙运动及近代文明的影响,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教育在多元文化世界中的普世价值,可以增强国人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有助于加强优秀文化教育精神传承,丰富当代文化教育内涵。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是在中华文明面临数千年未有之挑战、传统应对方式失效的情况下应运而起的,确立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方向。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孔子与儒学的创立,以及秦始皇与大一统帝制国家形态的创建,构成了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三大瞩目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