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沁园春     
稼轩在一首《贺新郎》词中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的确,读这位大词人的山水词,就会发现他多么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有时似乎已经进入一种“神与物游”的境界,他笔下的山水似乎和人一样,有思想,有个性,有情感,流连其间,神交默契,会心言外,别有新的天地。上面这首《沁园春》便有这种特色。  相似文献   

2.
南岳衡山山水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尤以山水文学、山水画、山水园林和山水景观最具特色。南岳衡山不仅山水文化实体丰富多奇,而且其山水精神绚丽深邃,特别是崇拜自然精神、崇奉神仙精神和民族精神最具影响。  相似文献   

3.
郑板桥绘画以“竹、兰、石”为主要题材,打破了山水画派的一统天下。但是,郑板桥的诗词创作中,却体现了《板桥自叙》中“酷嗜山水”的自我表白,留下了很多歌咏山水园林美的篇章,寄托了他富有独特个性的情怀,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山水田园词作为宋词的一部分,它的客观存在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特性,也是当时社会风气和时代背景的一个缩影。通过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山水田园词人的深层意识,展现宋代山水田园词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的诗歌质而自然,充满着一种山水情怀,这与他"爱丘山"的本性相契合,与他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襟怀和意趣相统一。他作诗喜用山水意象,例如山和泽,他常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之境,抒发其对山水的依恋和渴望与山水相融的情怀。同时,他的个性兼具厚重卓拔和圆融通脱的特点,故能恰到好处地把主观情感融入到客观物镜之中,达到无我之境,并向世人传达一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一体浑融,体现了陶渊明诗歌中深藏的山水情怀。  相似文献   

6.
以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山水城市等艺术形式为代表,传统山水艺术蕴含了宜游、宜居、宜农、宜学的美学精神,反映了中国人追求人与自然山水和谐相处的精神祈愿。  相似文献   

7.
【教学片段】师:张志和不仅是个词人,他还是一个出色的山水画家。大家再仔细默读《渔歌子》,并仔细找出张志和画这幅画时都用了什么颜色。  相似文献   

8.
南宋遗民词人,以群体隐逸的空前规模,带来了隐逸文化在宋元之际的空前繁荣。他们的山水优游活动,作为遗民词人隐居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他们的思想感情、创作范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现了遗民词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情感、心路历程和生活体验,使群体的创作共性凸现出来,呈现出统一、鲜明的创作风貌,词体文学的表现功能,因此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拓展。  相似文献   

9.
《浮生六记》虽非园林专著,却对山水园林有着独到的评述,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其英译应更注重美学功能而非交际功能。通过三个译本对山水园林英译的比较,分析了不同译者审美再现的手法,以及其中所观照的译者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园林与道家思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家思想对山水园林以及文人写意园林的诞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进一步向各种园林渗透,最终成为中国园林设计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园林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园林体系,它融合了山水、建筑、书画、园艺等形式,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的综合反映.山水景观作为建构园林空间序列的基础,被视为园林的骨架和血脉,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山水不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而且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人们在对园林山水的审美中,不但可以回归自然,追求隐逸,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品德的赞美,而且还能在虚静空灵的状态下感受宇宙生机,体悟自然之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永和时期,独特的生活环境和山水园林的发展使诗文中山水描写成份明显增加.由于玄学的影响,此时的山水描写多用浑融之象体现"道"的境界,但也有少数诗文开始尝试对山水的具象描摹.这一转化预示了山水诗发展的前肇.  相似文献   

13.
初盛唐山水赋创作是繁荣的。初唐山水赋分为两派,一是承南朝余绪,赋写园林中的小山小池,仍沉浸于“园林幸足”的情趣中;一是开始走出宫廷,步入山林,尽享大自然的原生山水,开盛唐山水赋先河。盛唐山水赋家超越园林,足涉黄河,身登五岳,踪迹遍布大江南北,山水赋体式多样,题材丰富,形神兼备,意境多重,一派盛唐气象。  相似文献   

14.
桂林山水园林由于地域、气候的差异性,形成了以固有自然资源为主的山水园林。从时间和空间上,借助梳理不同时期的桂林山水园林空间分布,以及对比不同类型园林空间分布特点的方法,探究桂林山水园林时空演变的特征。结果表明:1)时间演变中,整个山水园林的格局在唐朝时期完成雏形,其中桂林山水园林在清朝造园数量达到最多,后期与中国古典园林史发展步调基本一致;2)空间分布上,不同类型园林空间分布特征不一样,王府园林保持在桂林城轴线上,水绕全城,群山环绕,受历史文化与政策影响比较大;公共园林多选在喀斯特山体面积集中度高,靠近城市水系侧建造;私家园林则整体呈组团集中分布,多靠近城市中心,水系左岸或城市水系汇水口处,观景面广。  相似文献   

15.
构建中国古典园林的诸要素如山水、建筑和植物等,既肩负着各自不同的园林空间审美作用,同时又相互合作组成一首跌宕回肠的园林艺术审美之歌;更塑造了一个一个中国式的诗意的精神空间,使人徜徉其间乐而忘返。  相似文献   

16.
周斌 《三明学院学报》2004,21(1):109-112
通过探讨"曲"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路径、山水、植物方面的应用,指出"曲"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重要特点,并指出在现代园林中应充分利用"曲",使现代园林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7.
徽州园林由山水、花木、建筑、书画四大要素构成。就其山水而言,包括自然山水与人工山水,二者均富于动静、软硬、黑白之美。徽州园林重视叠山理水。就叠山而,其假山具有瘦、透、漏、皱、怪的特点;就理水而言,其池、瀑、泉的营造,均崇尚自然。  相似文献   

18.
枯山水是日本古典园林体系当中最具特色的园林形式,文章从解读枯山水庭院设计入手,剖析其如何体现后现代主义建筑精神的内在关联,进而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象征性及隐喻性内涵的层面,对枯山水园林所体现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精神意象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19.
唐代山水艺术是我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本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回溯了唐前山水艺术“自然”精神的贯注历程,并以唐代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为考察对象,探讨了“尚自然”精神在唐代山水艺术的艺术展现和唐代山水艺术对“自然”的审美追求,以期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中国山水艺术的传统化精神。  相似文献   

20.
吴林 《文教资料》2009,(31):4-5
初唐诗人王绩在整个中国山水田园诗歌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他朴质真实、富有闲适情趣的田园诗中时时出现山水意象,流露出对山水景物的审美,初步展现出了山水与田园两种题材合流的趋势。但这种合流却又是非常不充分的,表现为他笔下的田园有陶诗的风韵.而山水又流露出“大谢”的痕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山水与田园两种题材发展历程的基本反映.当然也与王绩早年经历和外在环境的触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