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术责任是大学教师应尽的职责.大学教师需要对学生负责、对科学负责、对社会负责.目前大学教师队伍中存在着忽视人才培养、违背学术道德、缺乏社会责任等不良现象,对此,需要通过培养独立人格、遵守学术规范、加大监管力度等措施把大学教师的学术责任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当前责任教育缺乏为后果负责的"责任伦理"精神,促进学生承担后果的责任伦理教育成为责任教育改进的一种方向。为全面了解中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现状,研究者根据教育实际与责任发生原理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并获取了东、中、西三个地区的中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现状的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1.中学生自评结果显示责任伦理水平整体较高,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随年级逐渐增长,年级之间差异显著。但初中生、高中生和教师之间在学生责任心水平、责任教育方式选择和形成途径选择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责任伦理七个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8—0.9之间,中学生责任承担呈现出明显的"个人利益倾向",但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对国家与社会和集体的承担意识增强。3.对"未来"责任的认知水平随中学生面临的阶段性升学压力变化而变化。4.初二年级是进行责任伦理教育的敏感期,应增加较为具体的、具有外力约束的和具有实践性质的责任伦理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3.
郑伦仁 《教育探索》2008,(9):101-102
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缺失表现为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应当负有的服务社会、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参与学校学术管理、培养人才与学科建设等责任。其原因在于他们对学术自由的内涵的认识存在误区;在于他们只看到了自己应该享有学术自由的权利,而没有想到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的义务;在于他们对自己应当履行哪些学术责任缺秒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吴莉莉 《考试周刊》2012,(58):152-153
消费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大学生的责任密不可分,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使得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承担相应的消费责任,通过责任意识引导自身合理消费。大学生消费责任指的是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后果负责,主要包括对自己的责任、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责任。倡导当代大学生消费责任,有利于改善大学生不良消费现象,有利于大学生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大学生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及大学生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对于大学而言,从事学术既是首要责任,也是立足之本。在后工业时代的知识社会背景下,大学需要承担起多方面的义务,这也意味着现代大学的学术责任具有多重内涵。从事学术是对大学学术责任的狭义定位,大学的学术研究还隐含着一定的政治需要和社会目标,这是大学学术责任的广义延伸。大学的学术反映出在职业、道德、政治和社会这四方面的功能属性,体现现代大学功能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科技伦理视野中的责任范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责任范畴是科技伦理学中的核心范畴。传统伦理学把责任仅仅理解为义务的观点是有缺陷的。近年来有人把责任理解为就是“要求”、就是“负担”或者就是“负责”的观点也是存在不足的。在科技伦理学的视野中,责任就是为了个人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根据自然和社会的客观的需要,个人和团体尤其是科技工作者及其相关团体应当做与其角色相应的有利于自然和社会的事和承担有害于自然和社会的后果。  相似文献   

7.
责任伦理是指人们必须为自己道德行为的(可预见)的后果负责,是社会伦理重要的内容之一。在21世纪人类将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将有一个全新的发展。本文对远程开放教育中教师行为责任的确定及教师责任伦理的建设进行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大学教师的学术责任精神是内化于心的学术契约,是其在学术角色认同与学术活动中自生自发形成的“必然无知”的约定俗成的伦理规范约定,主要包括学术信念、学术气质、学术交往与学术自律四种责任精神。然而,当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成为现代性社会的宰制力量后,“什么知识最有用”成为大学教师从事学术研究的“目标”,知识成了大学教师达致某种目的的工具,导致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精神陷入窘境。复燃凝聚教师共同体普遍共识的学术信念,养成良好学术习惯作用下的学术精神气质,搭建以理性交往为载体的学术交往共生机制,拓展以责任伦理为轴心的学术自我修复能力,应成为新时代培育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精神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术自由和学术责任是大学中一对永久性的话题 ,在一个民主比较发达或者始终致力于民主制度建设的社会里 ,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之间的对称与均衡构成了有利于学术发展的张力。大学的责任就是在这种张力中确保必要的平衡 ,传承文明 ,追求真理 ,并对人类社会忠诚与负责  相似文献   

10.
学术自由是学术领域里一直追求的理念,同时学术自由在理论上是无限制的思想自由,但在实际中却是一种有限的自由。学术责任需要学者在学术自由的限度以内承担学术的责任和学术限度以外的公民责任,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学术权利与学术义务这两个方面都是相辅相成的,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大学在享有学术自由时必定要对学术负责,即外界赋予了学者行使学术自由的权利,相应的学术也应该承担一定的义务。过去只是过多的强调学术自由,忽视了学术责任的表述,以至于学术责任很难落实。只有承担责任的学术自由才能把大学变得更加积极、有效率。学者在学术自由限度中应该自觉的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促进学术的良性发展。学术自由需要以更多的视角去研究学术自由,以确保学者在承担学术责任的前提下享有学术自由。  相似文献   

11.
管理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管理学与伦理学交叉研究的一个崭新课题.现代管理已不是单纯依靠技术的管理,而是依靠技术、制度、伦理三者的共同拉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这项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显得更为重要。由于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因此,翻译过程必然受到伦理的制约。文中笔者将对劳伦斯·韦努蒂的“存异伦理”与安东尼·皮姆的“译者伦理”进行阐述,并指出两者的不同及由此引发的思考,以期有助于翻译伦理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虽然我国的刑事立法日益完善,但犯罪率却只升不降,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刑事立法的伦理性缺失。以社会伦理性原则为指导,分析犯罪、刑罚与伦理的关系,发现我国现今刑法典中某些条文缺失伦理性,刑罚的种类与适用缺乏人道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会计教育的变革必须扩充对未来会计专业人员所需的人文科学和人本会计思想的传授,其中就包括会计伦理教育。通过探讨会计伦理教育的意义、目标和重要性,认为有效开展会计伦理教育是科学发展观应用于会计教育领域的必然要求,目前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会计伦理教育存在质的差异,会计伦理教育是会计本科人才的内在培养要求;最后针对目前会计伦理教育不足的现状,提出了在会计本科学生中开展会计伦理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旅游伦理教育是以经济伦理、文化伦理、社会伦理为教育内容,对被教育者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旅游伦理教育存在学校教育缺失、实践教育不足、企业无伦理意识等问题。通过构建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五步走模式,形成"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学生"的教育模式,可以使旅游伦理教育在旅游管理专业和整个旅游行业中得到普及。  相似文献   

16.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和诗人,他在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中对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而透过苔丝的悲情故事,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哈代伦理思想的折射。文章主要从性别伦理、恋爱伦理、夫妻伦理等方面来探讨哈代婚恋伦理思想在《苔丝》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群体伦理,作为调节类伦理、群体伦理和个体伦理三者关系的中间坏节.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它随着人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对社会群体依赖作用程度的改变而改变.在人的自由需要不断发展的历史时期,群体伦理要想更好的发挥调节作用,理应向类伦理、个体伦理发展.这是有其现实依据和哲学依据;以及其客观化过程中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四个方面的原因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佛教的创立意味着印度自公元前7世纪以来纷乱的思想混乱状态的结束。佛陀否定了婆罗门教的祭祀万能等巫术观念,并批判了体现在形形色色的“沙门”思潮中的虚无主义,从而确立了道德因果律与自由意志在佛教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为当时的印度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信仰-价值系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佛教的兴起看作是伦理革命,本论述了古婆罗门教与道德律的缺失和沙门思潮中的虚无主义,并对佛教教义作了伦理学分析。  相似文献   

19.
商的本质有二,一是人,二是利。德既包含内在的德性也包含外在的德行。现代商德建设的目标是确立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念,集体主义的道德意识,“五爱”的道德基本要求。要重点加强公平交易、诚实无欺、敬畏信誉、义利统一等现代商德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西方伦理学在其发展伊始,就遵循这样一个基本原则:人应该依据其本性来生活。伦理学中的非理性主义的基本观念,便是否认理性主义者所设想的"宇宙理性"和"宇宙正义"的存在,也否认运用理性可以证明普适的伦理原则,并且认为人类在本质上是非理性的,运用理性和服从理性既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也不是幸福生活的保障。因此,尽管各种非理性主义的具体伦理观念并不相同——有的主张只有爱与信仰才是人类幸福和德行的基础,有的张扬生命力和感性欲望的满足是人生的要义,有的鼓吹只有超越利害得失,以审美的态度看待人生才能获得解脱;但是,反知识、反科学却是其共同的、基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