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省编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课《深切地怀念敬爱的董老》,附有董老的光辉诗作《九十初度》。编者对诗的第二句“吾生多难感蹉跎”的“蹉跎”一词是这样注解的:“蹉跎——这里是挫折的意思。”我认为这个注解是值得商榷的。《汉语辞典》蹉跎一词的第一种解释是:“失足颠踬,如‘中扳蹉跎’(见楚辞)”。第二种解释是:“谓失时,如‘年已蹉跎’(见晋书)。”《新华字典》上则直接解为“把时光白耽误过去,如“‘岁月蹉跎’。”我们现在用“蹉跎”一词常用它的“空过时光”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2.
“韵”,最早只是一种声音。《说文解字》:“韻,和也。从音,员声。”《玉篇》:“声音和曰韵。”韵,从音,匀声,《集韵》谓与“韻”同。声符亦有表意的作用,“员”为“圆”之省,是“圆浑”之“圆”;“匀”是“调匀”之“匀”。所以“韵”是一种圆浑的、调匀的当然也就是悦耳的声音。关于这个“和”,《中庸》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说声音的和谐、协调并且符合节拍,也就体现了乐曲的特色,如蔡邕《琴赋》:“繁弦既抑,雅韵乃扬。”陆机《演连珠》:“赴曲之音,洪细入韵。”都是用的这个意思。《晋书·律历志》还谈到了“韵”的和谐的作用:“凡音声之体,务在和韵。  相似文献   

3.
刘禹锡《陋室铭》有“谈笑有鸿儒”一句。何谓“鸿儒”?新版《辞海》说:鸿儒,“犹大儒。旧亦泛指渊博的学者。《晋书·儒林传序》:‘鸿儒硕学,无乏于时。’”课本的注释采用此说,认为:“[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读书有学问的人。”但是,“鸿儒”一词有比《晋书》更早的出处,它的含意也不局限于字面意思。  相似文献   

4.
“土崩瓦解”这个词,《中国成语大辞典》 的解释为:“像土倒塌,瓦碎裂,比喻彻底垮 台。”所引的书证,无论出自《鬼谷子》、《史 记》,还是出自《晋书》、《宋史》,大致都是这个 意思。  相似文献   

5.
释“素琴”     
《陋室铭》,有“可以调素琴”句。“素琴”一词,文中的注释为“不加装饰的琴”,据《晋书隐逸传》载:“(陶潜)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刘禹锡在文中就是用此典并取其意,故下文有“无丝竹之乱耳”句。若琴有弦,那么,既说“可以调素琴”,又说“无丝竹之  相似文献   

6.
《语文世界》今年第3期的《说文正字》说到“找”字时的开头一句是:“找,是个后起字,最晚出现于明代洪武年间,是流行于民间的所谓‘俗字’。”其中“最晚出现’上说令人费解。“找”是个后起字,出现较晚,这是事实,但说它“最晚出现于明代洪武年间”,据此怎能判定它是后起字呢?如果说它“最早”出现于明代洪武年间,才可判定它是后起宇。不然,假如它“最早”于汉代以前就已出现了,恐怕不能说它是后起字吧。另p么,这个“晚”字很可能是“早”字之误。但如果说“找”字最早出现于明代则又不太完全符合实际。笔者手头资料有限,无法…  相似文献   

7.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高中语文三册《训俭示康》)课本将“鄙吝”理解为两个词,分别注为:“鄙;没有见过世面”。“吝。舍不得花钱。”还有《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文言文选读》(第一册)的注释也与课本相同。这样注释并不恰当。“鄙吝”不是两个词,而是一个词。早在司马光之前的占书中就把“鄙齐”当一个词来使用。《后汉书·黄宪传》:“同郡陈蕃周举常相谓曰:‘时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存乎心。”又见《世说新语·德行》。《晋书·周礼传》:“其鄙吝如此,故士卒莫为之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贵义轻财。”司马光以后的人也是把“鄙吝”当  相似文献   

8.
相传孔子编定《春秋》,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贬而不直言,这种写法称为“春秋笔法”。《晋书》中有个叫楮裒的,他表面上对别人不作任何评论,而心里却褒贬分明,就像孔子编《春秋》的态度,所以有人说他是“皮里春秋”。可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却说:“楮季野(楮裒字)皮里阳秋。”元·段成巳在《鹧鸪天》词中也写到“那得工夫上酒楼,谁能皮里更阳秋?”“春秋”变成了“阳秋”,什么原因呢?原来晋简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课本中对“金兽”的解释是“兽形的铜香炉”。这一解释不错,但要学生真正理解“金兽”一词的意思,就要说一说古人所用的燃料和燃烧燃料的器具了。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篇《卖炭翁》中有“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之句,说明唐代已将木炭作为燃料了。其实,卖炭翁烧制的是一种普通的木炭,而豪门大户用的却是“用屑炭作兽形”的兽炭,时人称其为“香兽”。《晋书·羊祜传》载:“祜性豪侈,费用无复齐限,而屑炭和作兽形以温酒,洛下豪贵咸竞效之。”到了唐代,兽炭已普遍用于取暖闻香。据《开元天宝遗事》…  相似文献   

10.
“倍”是由动词衍化而来。《说文·人部》:“倍,反也。”段玉裁注:“此倍之本义,引申之为加倍之倍。以反者覆也,覆之则有二面,故二之曰倍。”《墨子·经上》:“倍,为二也。”孙贻让《闲诂》引毕沅注云:“倍之,是为二。”“倍之”,这个解释正表现出了“倍”的词性。用现代话说,叫做“翻一番”。“翻一番”就是在原数的基础上,增加原数一次那样一个  相似文献   

11.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对物理学的知识进行了应用,并以文字的形式最早出现于《考工记》、《墨经》、《管子·地员》、《吕氏春秋》等文献中。但是,“物理”一词出现最早的是汉初的《淮南鸿烈·览冥训》一书中的“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晋书明帝纪的“帝  相似文献   

12.
历史借鉴问题是史学产生之后,人类社会的永恒命题,它既古老而又年轻,说其古老,是因为在史学的童年时期,这个命题就被提出.《尚书·召诰》言:“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诗经·大雅·文王》提出:“宜鉴于殷.”唐代,史学功用的命题用语首先被使用,唐太宗李世民在《修晋书诏》中感叹地说:“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唐代著名史学批评家刘知几在《史通·史官建置》中则言:“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哉!”说其年轻,是因为时至今天,史学界仍然在研究、探讨这个命题.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实验本)第四册选入了沈括的《采草药》一文。其中有“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一句。教材第184页对“粪溉”的注释是“施肥浇灌”。这显然是把“粪”当成了名词用作动词“施肥”。我认为这种解释欠妥,应该把它看作名词用作状语“用粪”。要辨别一个词在句中活用为哪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结合,和它构成什么样的语法关系等。名词活用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后面有代词,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相似文献   

14.
说“无赖”     
“无赖”一词通常使用的意义是指强横、放刁、撒泼等恶劣的行为和作风。人们常说的“耍无赖”,“流氓无赖”即是此义。这种意义在瞿秋白《鲁迅的精神》一文中就有用例: “从满清末期的士大夫,老新党,陈西滢们……一直到最近期的洋场无赖式的文学青年,都是他所亲身领教过的。”只是“无赖”的这一释义乃是后起之义,在文言中更多的用法是“无可恃赖”,“不是依靠”之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随着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等人的系列小品《卖拐》《卖车》《功夫》的演出,“忽悠”这个词迅速传到全国各地,在报纸、电视及网络媒体上,随处可见“忽悠”的影子。但对这个词的意义,很多人(尤其是南方人)并不是十分清楚。而且随着“忽悠”的流行,它的词义利用法也有了新的发展。《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忽悠”的解释是:“(方)晃动:人、旗叫风吹得直 ̄|渔船上的灯火 ̄ ̄着。”《汉语大词典》对“忽悠”也只收了“晃动貌”这一个义项。而根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和《汉语方言大词典》,我们可以知道,《现代汉语词典》中所说的(方),当…  相似文献   

16.
拜读了林同志的《怜”苍苔,还是“怜”屐齿?——我对“怜”字的训释》一文(见《小学教学研究》1992年第五期),颇受启发。我不辞浅陋,也来谈谈这个“怜”字。“怜”在古汉语中是一个词。要掌握一个词,首先就得理解词义。“诃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因此,词汇中就出现了一词多义的现象,字典、辞书就  相似文献   

17.
“短褐”一词在初中文言文中出现过两次:一是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有过“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的句子,二是《公输》课中有“邻有短褐而欲窃之”一句。“短褐”一词,教材上注释为“用兽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褐”注为“粗布衣服”。很明显,“短褐”一词被看成是一个偏正式合成词,“短”是用来修饰“褐”字而出现的。笔者通过深究,认为教材上这种注解属望文生义,是缺乏说服力的。理由有三:首先,让我们借助权威工具书来了解一下这个词的含义。《辞海》的注解是:“短(shù)褐”亦作“竖褐”“裋褐”,古时贫苦人穿的粗布衣服。《…  相似文献   

18.
醋,是最普通的家常调味品,可是很多北方人不称它为“醋”,而管它叫“忌讳”。就是说,这个字是忌讳说的。这道理显而易见,因为俗称妒忌,尤其是性妒忌为“争风吃醋”;再推下去就是男女之事,近于脏语,也就是“不洁”。还有一层意思是,“醋”与“错”同音,不吉。“犯错误”有时还被当作犯罪的委婉之词,当然这是后起之义。  相似文献   

19.
“似的”不应写作“似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似的”这个词,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经常用到它。如: ①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阿累《一面》) ②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鲁迅《藤野先生》) 有的人写文章时,经常用“似地”,语文课本中也常见。如: ③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 (《一面》) ④它冲出人群,一溜烟似地跑了。(《分马》) “似的”与“似地”在意义上莫非有什么不同?不是的。《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和《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只有“似的”一词的注条,而没有“似地”。为什么把“似的”写作“似地”呢?由于人们习惯在名词前面用…  相似文献   

20.
“师范”这个词,并非外来,它最早见于汉代杨雄的《法言·学行》篇:“师者,人之模范也”。人们常说,“为人师表”,这个“表”是“表率”,也可谓“模范”之意。可见,自古以来对“为人师者”要求都是很严格的。古人袁宏在《后汉纪》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因此,要真正成为“人之模范”,并非易事。卓越的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在论述教师时也指出: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经师”只是教学问的;“人师”是教行为的,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