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8 毫秒
1.
陈媛媛 《广西教育》2014,(30):13-14
阐述高中地理区域灾害教育研究现状,提出高中地理要落实区域灾害教育,应结合广西乡土地理案例进行渗透教学、开发本地区的区域灾害教育校本课程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正>张祥稳,1967年生,安徽庐江人,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史。现为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和硕导、安徽省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兼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和国家社会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等。主持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和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有的外国学者称中国是"饥荒的国度",中国学者曾经说,一部二十四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灾荒史,所以,不了解中国灾害史,就不可能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灾害史最便捷、最能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是在大学开设《中国灾害史》课程。  相似文献   

4.
正自然灾害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可以说有人类以来就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由于灾害的不断爆发,社会史研究领域的扩大,灾害史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灾害是自然运动与人类物质文化发展相互作用的产物,没有人类的存在就不会构成任何灾害。"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  相似文献   

5.
宜宾.这座承载着两千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其独特的自然魅力与现代文明让人产生无比的期待与向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宜宾形成了具有本地区古老民族文化特色的酒文化、焚文化、竹文化、茶文化等独特的川南民俗风情.尤其是作为川剧发源地之一.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川剧文化,  相似文献   

6.
历史时期,西藏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学术界十分重视西藏自然灾害史的研究,并取得一些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除了一些专题性的资料整理与学术研讨之外,主要是散见于全国性自然灾害时的研究成果之中。对近30年以来西藏自然灾害的研究成果进行考察与梳理,以期能对今后西藏灾害史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已蕴成为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呼伦贝尔学院历史专业教学中,采用了设置乡土历史课程。开设乡土史专题讲座,课堂教学融入乡土史教学内容、参观考察名胜古迹、乡土史研究等途径,优化历史教学过程,提高历史教擘效益.  相似文献   

8.
一、教改历程上海市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会于1981年1月正式成立。除了由各区县教学研究组组织会员在本地区开展教研活动外,还相继组成了若干专题研究组:教学要求研究组、“三项要求”研究组、智能培养研究组、乡土史研究组、课堂练习研究组、电化教学研究组、直观教具研究组、“第二课堂”研究组、小学历史教学研究组、历史教学调查组、业余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组和历史教改咨询组。这些专题组都在围绕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从不同侧面进行教改实践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9.
杨弢  刘乃秀 《今日教育》2007,(4S):22-22
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掀起了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新高潮.一批抗日战争史研究新成果纷纷出现。这些新成果中不乏对先前研究结论的质疑和批评之声,例如:《历史教学》杂志2005年第11期刊登中央党校郭德宏教授《论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一文.郭教授从抗日战争史研究角度、领导者、主战场、三次“反共高潮”、抗日人物评价等13个方面对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传统结论提出质疑和商榷.表达出有别于传统历史教材基调的“新声音”。在抗日战争史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中学历史教师是应该固守历史教材中的“老基调”.还是追随历史学术研究的“新声音”呢?历史教师如何正确把握学术研究新成果这种新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委党校张学恕副教授编著的《中国长江下游经济发展史》,已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研究长江下游沪、苏、浙、皖、赣五省、市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战略的学术专著.该书是一部结合本地区的历史和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要教材.作者  相似文献   

11.
美国灾难心理服务对我国灾后心理重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对于灾难心理的研究已有开展,但工作不系统,较零散。通过介绍美国灾难心理卫生服务系统,以期尽快在我国开展系统的灾难心理研究,对于我国灾后心理重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依托地学教育推动我国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防灾减灾高等教育的薄弱突出表现在所培养的高等专业人才与科学研究和防灾减灾事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上。地学教育是防灾减灾高等教育的基础性支撑,通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促进我国防灾减灾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防灾减灾事业的不断进步。防灾科技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以防灾减灾教育为主的本科高校,依托地学教育逐渐形成了多个稳定和富有成果的防灾减灾学术研究团队,为促进我国防灾减灾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其建设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科研平台是高校开展科研工作重要的基础条件,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与效率。良好科研平台的管理与运行必然以设备、环境及安全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为基础。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专业科研平台通过在区域划分、管理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改革与探索,指出在人才建设的模式下进行平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是发挥科研平台科研作用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日本灾难教育成功的经验在于:在灾难防预方面,具有强烈的灾难意识和浓厚的防灾氛围;在灾难应对方面,具有丰富而又科学的灾难应对知识、严格而又有效的灾难应对演习和系统而又高效的灾难反应体系。鉴于日本灾难教育的经验,我国学校应加强灾难意识和灾难知识教育、举行科学的防灾演习,构建系统的灾难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5.
花园口事件已经过去60多年,时至今日,学界对其研究、梳理未臻系统、深入。花园口决堤阻敌的军事价值未必如当时的期望和宣传,相反,其副作用却不客忽视,黄泛区的灾难是广泛而深远的。但是,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采取了比较积极的善后态度和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现行科研体制的弊端、传统思想的束缚以及科研道德失范,是形成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从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解放思想、完善科研立法、形成崇尚科学的良好环境,增大科研投入力度、优化科研资金投向,加强科学道德观念、优化科技队伍等多方面采取系统对策,对于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我国基础教育实际出发,主张充分发扬东方人特有的整体思维优势将系统科学、思维科学特别是复杂性科学引入到教育领域中来.以系统的眼光、整体视野对智能开发与人才培养进行系统研究,整体开发,全面培养,综合创新,使教育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科学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的扩招,青年教师在高校的比例不断提高。青年教师一般都受过高等教育的系统学习,思维活跃,是高校科研队伍中最具活力的群体,其科研能力的高低对高校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协调,学校应制定相关的倾斜政策.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提供相应的科研配套设施,激发青年教师做科研的兴趣,提供更多的科研机会,挖掘其科研潜力,达到培养其科研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重申"行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良华 《比较教育研究》2005,26(5):76-79,37
行动研究在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程度地被误解和滥用.行动研究追求以系统的科学方法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但行动研究的出现又常常被误解为科学方法的反抗.行动研究恰恰是克服这些困难的系统而科学的研究并显示出参与、改进、系统和公开等精神,而不是"随意性的问题解决".  相似文献   

20.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和把握当前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上存在学科背景复杂,专业相关度不高,缺乏系统培训,科研意识薄弱,科研投入时间不足等原因,分别从增强高校辅导员的科研意识、培养"问题"意识,组建研究团队,利用学术平台,加强培训等方面对提升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