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是把人培养成“国家人”,而不是“社会人”。就是说,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又红又专的共产主义接班人。“红”讲的是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这样一来,其实就是用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不可避免地造成道德教育悬空。  相似文献   

2.
两年前,我被保研在本校继续读书。我是读社会学专业的,曾经下定决心要在社会学领域发愤图强,然而四年的本科学习之后,内心深处的“疲惫”却困扰着我:已经可以轻松应对课程,课下的课题也没有什么压力,生活很安逸,时问带给我的不再是强烈的成就感,有时候是一种“悬空”后的无聊。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的“N受+N施+V”句是“N施+V+N受”句通过移位生成的,其生成条件是:N受具有周遍性或有定性的特点,V的宾语能够悬空,谓词绝大多数是动作动词。  相似文献   

4.
水中捞月当然捞不到,因为那是月影而非月亮,但下面的实验却能让水托住“圆月”,还可以将“月亮”悬空捞上来。  相似文献   

5.
热映的《阿凡达》中有一座悬空山,名哈里路亚山。自从卡梅隆称其灵感源于黄山,黄山网站上立即于醒目位置添上“中国的哈里路亚”。也有许多人认为哈里路亚更貌似张家界景区的南天一柱,于是相关部门立即将该山试改名为哈里路亚。  相似文献   

6.
本报讯 金风送爽,五谷飘香。9月10日,山西电大巨幅标语悬空,彩旗高高飘扬,生机勃勃的校园沉浸在一派节日的喜庆氛围中。下午4时,以“尊师重教,奠基未来”为主题的2007年教师节庆祝大会在东院中心广场伴着雄壮的国歌开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山东宁津的“当堂达标”教学改革经历了六年的探索,从理论到实践均有了可喜的进展。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中的问题也不断涌现。“目标悬空”现象即是其一。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课程转型的本质在于数字化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职业教育课程数字化转型面临着课程建设理念“唯技术论”,遮蔽“人的存在”;课程内容被“标准化”,忽视“隐性课程”;课程实施“技术主导”,降低“教学质量”;课程知识碎片化,淡化“能力逻辑”等问题。基于此,文章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手段、课程形式等维度出发,提出职业教育课程数字化转型应坚持优先发展的理念,聚焦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坚持以职业能力为重点,以数字化技术助推经验课程延展;增强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数字化课程的质量;加快数智化教室建设,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字化课程生态圈等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9.
郭梁  郭静婕  陆胤 《成才之路》2023,(10):109-112
“生态风险评价”实施课程思政,对于学生绿色生态观念的树立,以及承担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的增强意义重大,更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文章从“生态风险评价”课程概述入手,明确“生态风险评价”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分析“生态风险评价”实施课程思政面临的困难,指出“生态风险评价”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对思政教育融入“生态风险评价”课程的实践计划,以及“生态风险评价”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既是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孤军奋战”问题解决的现实需求,更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身心并修”个体之人与“德才兼备”社会之人的战略举措。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推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的过程中却存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主力军”羸弱、“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主战场”分裂以及“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主渠道”阻滞等多重问题,严重消解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效,不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应以实然问题为逻辑起点,以圈层结构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构建“三师聚力主体圈”“三元融合课程圈”以及“三轮驱动课堂圈”,探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其价值在于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性任务,贯通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系统性,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性。课程建构逻辑是课程内容筛选、架构与组织的法则,“幼小中大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逻辑在于纵向贯通、横向联通、内外融通,追寻课程最大化累积育人功效的实现。为此,“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需要坚持素养导向,以目标统领“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优化素养模块,以大概念凝聚“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强化素养认知,以认同力量驱动“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立足素养发展,以评价机制促进“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  相似文献   

12.
“校本课程”属于课程行政范畴。相对于以中央政府为课程行政权力主体的“国本课程 ” ,以地方政府为课程行政权力主体的“地方本位课程”,指的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在中 国,由于长期实施“国本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部分省市在基础教育领域, 实施“地方本位课程”,久已相沿成习,以致提到“校本课程”,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不过 ,世界上一些国家(如英国),早已形成“校本课程”的传统。马克思早在1869年就援引美国 教育管理体制的先例,说明“教育可以是国家的,而不是政府的。政府可以委派视察员,视 察员对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3.
蔡铁权 《早期教育》2006,(2):I0003-I0003
课程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一种范式的转换,就是从课程研究转向教师研究,而当代课程理论人师派纳等人提出的“概念重建”,宣告了“课程开发”时代的终结,替而代之的是“课程理解”时代的开启。教师在“反思性实践”中,课程不是所“开发”的东西,而是所“设计”的东西,所谓“课程编制”无非是指“学习经验的设计”。而对于“设计”来说,重要的是“同情境的对话”。这样,同客体对话、同自身对话、同他人对话的过程正是“设计”的本质。而这种不断地“设计”的轨迹,正是创造着课程。  相似文献   

14.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与课程开发向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课程事实与课程价值是对应统一的关系,课程事实是课程价值指导下的事实,课程价值的实现依靠课程事实。当代教育在对“科技理性”、“功利主义”的批判基础上,指出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并形成了提出健康、和谐发展的“新主体价值观”,“自然”,作为课程开发的独立向度受到课程理论界的普遍重视,从而出现“自然”、“社会”、“自我”、“知识”四维的课程开发向度。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以追求健全的职业人格为价值日标。  相似文献   

15.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结构认为“课程群”→“课程单元”→“单门课程”的系统组合形式,其核心结构为“素质教育课程群”,“专业基本教育课程群”和“专业发展教育课程群”的紧密联系和有机配置,课程体系改革强调整体优化格课程内容的创新与发展,充分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特征,强化实践环节,增强了人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教师参与课程"合理性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方式较长时间以来一直是很多国家(尤其是中央集权型国家)的“合理”方式。然而,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现实问题的涌现,这种“合理性”受到了怀疑。人们开始认识到,教师亦是课程主体之一,他们应当“参与课程”。从我国来看,对“教师参与课程”理念的重视与我国目前“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制的推行是紧密相联的。无疑,教师参与课程是这一体制良好运行的重要保证。然而,教师参与课程的内在合理性何在?教师如何“合理”地参与课程?这些问题首先需要认清。一、“教师参与课程”理念的提出“教师参与课程…  相似文献   

17.
“课程生活化”是当前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在实践中,一些教师只注重课程生活化的形式,而忽视其内涵。“课程生活化”是为了降低思维难度,激发学生兴趣,转变学习方式。因而课程的“生活化”虽有“美丽”的外衣,却难以产生好的效果。要克服这种现象,就需要我们准确解读“课程生活化”。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们解读课程生活化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8.
熊楚卉 《成才之路》2023,(24):69-72
“战略管理”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系统性和理论性较强的综合课程。高校在“战略管理”课程中落实“课程育人”,对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心同向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战略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探讨“战略管理”课程思政整体教学设计,并对“战略管理”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情况进行研究,指出高校要深挖思政元素,精准对接思政教育和知识传授;运用案例汇报、PBL项目等形式,融课程思政于案例教学中;采用各种教学方法,生动体现课程思政元素。  相似文献   

19.
“区块链+”课程治理生态体系的构建旨在改进当下课程治理机制,推动课程建设,助力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体制改革。借助区块链技术的课程治理,可展现时代际遇下课程治理新理路以及以“术”载“道”的新路径。“区块链+”课程治理以加盖时间戳的方式追溯“课程节点”建设历程,通过分布式数据库创生融合“课程块”,采用共识机制维护、链接“课程块数据”以实现课程生态体系构建。形塑以学习为中心的价值逻辑、统整课程节点的理论逻辑以及通过智能合约降低运行成本的技术逻辑是“区块链+”课程治理生态体系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简论课程研究的学科方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简论课程研究的学科方式南京师大“课程的社会学研究”课题组*进行课程研究,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第一,何谓“课程”,第二,何谓“课程研究”。关于“课程”的概念,迄今为止,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至今看法仍不完全相同。我们认为,下述观点较为中肯,即“不管人们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