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张载关学与二程洛学主要精神之不同,学者之间还有异议,如张恒寿先生说:“从整体看,从学术的主要精神看,张载和程朱相同的部分还是主要的。”(《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四期)陈俊民同志在《关学序说》(《陕西师大学报》1982年第二期)一文中,认为张载关学与明清关中诸儒所讲的关学,都是宋明理学。他列成:张载——吕楠——李颙的发展次序,认为宋明理学有唯心的,也有唯物的。明朝调停朱王的唯心主义的吕楠,也可以将包括张载在内的关学发展到集大成的全盛时期。张载关学与二程洛学有原则区别,他们的学说主要精神根本不同,张载研究天文、医学等自然科学,凭籍直觉的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 (第四册 )选编了现代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作品《怀疑与学问》 ,第二册选编了清人钱大昕的文章《弈喻》。这两篇文章的观点相左 ,让世界观尚待形成的初中生无所适从 ,他们确实感到了“求学问”之艰难 ;这种编排教材也前后矛盾难以自圆其说。《怀疑与学问》一文中 ,作者根据经验 ,提出并论证了这样的观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才能辨伪去妄 ,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文章的开篇引用名言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和“在可疑而不疑者 ,不曾学 ;学则须疑。”(张载 )提出中心论点 ,并从学问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心统性情”说是朱子心体用说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心性说的实质所在。“心统性情”说虽然来自张载,但真正将其变成系统学说的是朱子。朱子曾说过,程颐的“性即理也”,张载的“心统性情”,这两句话“颠扑不破”。朱子之所以高度评价这两句话,是由于前者从心体上说性(理),表现了理性主义特征;后者从心之体用关系说性情,表现其情感特征。这两点真正体现了朱子心说的主要特征,即情感理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 先从一个例句的注译说起; 例1: 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司马迁《报任安书》,见《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和《文选卷四十一·报任少卿书》)唐代训诂大师颜师古和李善注《汉书》和《文选》,“例1”下皆未注译。 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始为“例1”作注译: 一二,谓委曲也。言陵与己事俱不能委曲向俗人说,谓俗人不知也。(《古文观止卷五·报任安书》)  相似文献   

5.
张载哲学的本体理论有一个建构和发展的过程 ,只有对这一具体历程加以考察 ,才能真实地把握其理论的特质。张载哲学思想的演进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 ,分别以《横渠易说》和《正蒙》为代表。其本体理论始于“太虚即气”论的初步探索 ,经历了“太极—太虚 (气 )”论和“太和—太虚 (气 )”论的建构发展阶段 ,形成较为成熟的本体宇宙论形态 ,确立了儒家人文主义天道观。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哲学学会中国哲学史研究会、《人文杂志》编辑部、《陕西师大学报》编辑部于1983年1月17日在西安联合召开第一次“关学”讨论会。西安地区从事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教学、科研的专业工作者二十余人参加讨论,陕西省社联主席郭琦、副主席赵谭冰也参加了会议。“关学”是张载创立的学派,此后,关中地区“理学盖昌”,即从研释张载著作而论,如明代吕楠之《张子钞释》、韩邦奇之《正蒙解》、刘玑之《正蒙会稿》、清初李元春之《张子释要》等,几乎代代相传,“道脉不绝”。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将“关学”作为宋明理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重要学派,科学地加以研究,还是建国以后  相似文献   

7.
1922年11月23日,郭沫若的独幕剧《孤竹君之二子》写讫。此剧载1923年2月上旬《创造季刊》第一卷第四期,初收入同年10月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的《星空》。这部作品发表后,我国早期共产党人、工人运动的领导者之一邓中夏曾批评它“命意”不好(《贡献于新诗人之前》)但这“命意”何所指?邓中夏并未作具体说明。对于这一点,郭沫若后来在《创造十年》中说:五四运动以后几年间,他在政治上“有些比较进步的想法,”如认为“中国的现状无论如何非打破不可,要打破现状就要采积极的流血手段,”而  相似文献   

8.
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如艾恩奇同志一九六一年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人民大学李秀林等同志一九八二年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及其他教私书,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个概念的定义,表述虽然各不相同,但基本观点大体一致。什么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呢?艾本指出:“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该书第235—236页,见一九七八年版。)并具体解释说:“资本  相似文献   

9.
儒家学说的核心为“仁”,已为人所共知,而“仁”的确切解释为何,却似无定见。孔子创“仁学”,他自己列举了“仁”的种种情况,好象也没有确定出一个可供规范的定义。疏理孔子言论,直接论“仁”的: (一)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 (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相似文献   

10.
《汉书·食货志》载董仲舒上疏曰:“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历来的许多学者,根据这条资料,都断言商鞅曾经以法律的形式,公开宣布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个说法,写入许多流行的历史著作,迄今似乎已经成为定论。如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上册)说,商鞅“用法令的形式规定土地可以买卖”;尚钺主编的《中国历史纲要》认为,商鞅“提出土地听民买卖的政策”;杨宽著《战国史》也指  相似文献   

11.
李阳冰《草堂集序》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人).范传正 《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也说“公名白,其先陇西成纪人”.这都是指陇西李氏这个郡望而言的.如果李阳冰说的“陇西成纪人”容易误会成出生地的话.如碎叶、条支、西蜀、东鲁、长安等,那么范传正说的“其先陇西成纪人”就再清楚不过了:这里明明说“李白的先祖是陇西成纪人”,是指陇西李氏这个郡望而言的.但是很多学者并不认为李白具有“陇西成纪”这个郡望:有的说他是“西域胡人”(陈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问》,《清华学报》十卷一期);有的说他是“突厥人”(幽谷《李太白——中国人乎?突厥人乎?》,《逸经》第十七  相似文献   

12.
《横渠易说》与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载作为理学奠基者的地位是首先在《横渠易说》中奠定的。张载穷究天人、合一道性、复兴和重建儒学是立足于易理尤其是标志着儒家世界观建立的《易传》哲学,并以《易》融通《孟子》和《中庸》。其所著《横渠易说》已基本上克服了汉唐诸儒以天人为二本的状况,并确立了“性与天道合一”的理学主题,初步实现了新儒学“天人合一”体系的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13.
《六盘水市志·大事记》和《水城县志·大事记(讨论稿)》都载有雍正元年(1723年)水城福集厂(今老鹰山)铸造铜钱“的记述。《水城县志·文物名胜篇(讨论稿)》文物章第二节之八、九条亦记道:福集厂“兼有铸钱职能”;位于福集厂的街上,铸钱厂遗址系“贵州为数不多的铸钱遗址之一”。对此,笔者多有  相似文献   

14.
一在数以百计的研究刘勰《文心雕龙》的论文中,专门阐述“奇正”这一组重要美学概念深刻含义的文章却稀如凤毛麟角。因此,当读到《释“奇正”》这样的专题论文(寇效信著,刊《陕西师大学报》八○年第二期,下简称为《释》),就倍觉难能可贵。诚如《释》所指出的:“奇正”一词是“《文心雕龙》以及我国传统美学中的一组重要概念”,“刘勰虽没有辟专章论述‘奇正’,但这一组概念的应用是贯串全书的”。刘勰把“观奇正”视为品评文章“优劣”的“六观”之一(见《知音》)就是明证。显然,对“奇正”这一组美学概念作深入地探讨以求得正确的认识是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见《论语·公冶长》)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的杨伯峻编著的《论语译注》把“敏而好学”译为“聪敏灵活,爱好学问”.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给“敏而好学”作注:“敏捷而又努力学习”.以上两种理解均不妥.关键在于“敏”字在句中应如何解释.新版《辞源》1346页“敏”字的第三个义项是“勤勉”,举的第二个例子就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辞源》认为“敏”在句中应解释为“勤勉”.我认  相似文献   

16.
比字句的研究已经有黄晓惠先生《现代汉语差比格式的来源及演变》(载《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和史佩信先生《比字句溯源》(下称史文,载《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史文曰:“到了战国末年,用‘比’作比较词的比较旬式(即比字句)已经崭露头角了。”并且将“先秦两汉比字句的序列格式”作了归纳。(本文将史文归纳的比字句序列格式称作甲类比字句。)甲类比  相似文献   

17.
试论孔子“孝”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孔子学说的“仁”“礼”思想研究极多.而于孔子之“孝”则论及甚少.事实上.“孝”与“仁”“礼”一样.也是孔子学说的重要概念,知“仁”知“礼”也应知“孝”;而且,经过长期的嬗变、发展和积淀,“孝”已成为中国文化的稳定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和影响.深入探讨这一思想,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孝之涵义何谓孝?善于因材施教和启发教学的孔子,很少径直界定其义,而总是随机指点孝的丰富内涵.总而观之,孔子之孝是对父母生前延及死后的一贯之道.其主要涵义为:(一)生前之孝:在物质生活上赡养父母,在精神生活上敬爱父母.把对父母的物质生活之养和精神生活之养结合起来.这是孔子之孝的基本合义.  相似文献   

18.
案头摊着三期《写作》,翻开展现四篇文章:张铎的《“文眼”琐谈》(以下简称《琐谈》,1987年第8期)、何凯丰的《挚友深情焉能忘?——关于<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文眼》(以下简称“何文”,1988年第1期)、张铎的《忘却——战斗——再谈<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文眼”》(以下简称《再谈》,1988年第5期)和赵康龄的《“忘却”义明“文眼”出——也谈<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文眼”》(以下简称“赵文”,1988年第5期)。阅读深思,每篇各得其奥,内中不乏见地独到、鞭辟入理之谈,也颇有独辟蹊径、别开生面之  相似文献   

19.
读完任彬先生的佳作——《“不怕辣”中的意趣与学问》(见《成才》1995年第1期)后,油然想起了一副民间流传的苏东坡讽刺势利眼的趣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其由来大意是:传说苏东坡(一说是郑板桥)一次微服游玩莫干山游累了,便到山中小寺稍息。寺中主事老僧见来人简朴陌生,就泛泛地说:“坐!”对小和尚喊:“茶!”两人落座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劳动过程”一节中明确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并且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末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资本论》第一卷202,205页)人们通常把马克思的这一观点称为“劳动过程三要素”说。薛志贤同志在《陕西师大学报》一九八○年第四期上发表了《论生产劳动的要素及其产品》一文(以下简称“薛文”),对劳动过程的三要素说提出了疑义。薛志贤同志认为:“生产劳动的要素不只有三个。固然,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